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7日訊 在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一碗拉面既承載著11萬從業人員的生計,也牽連著全國337個城市的“拉面江湖”。當“拉面人”在異鄉打拼遭遇糾紛時,“拉面巡回法庭”這支特殊的司法隊伍正以“移動的司法防線”守護著他們的權益,用創新機制與溫情服務,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拉面經濟中散發出法治的溫暖。
“以前遇到糾紛,只能自己悶頭跑法院。現在有法庭幫我們‘兜底’,省心多了!”在江蘇省張家港市經營拉面館的馬師傅感慨道。2023年9月,當他與房東因租金問題爭執不下時,張家港市“拉面經濟云端訴訟服務點”的調解員通過“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小程序介入調解,僅用3天便促成雙方和解。
這樣的高效解紛場景,源于拉面巡回法庭構建的“1+N”多元解紛模式。作為“1”的核心法庭,自2022年7月成立以來,已受理涉拉面經濟糾紛2263件,結案率達94.12%,其中83.03%的案件以調撤方式結案。而“N”則是聯動的司法所、村委會、行業協會等基層力量,1520名調解員如同“毛細血管”般分布在拉面人集中的城市和鄉村,形成“矛盾發現——前端調解——司法確認”的閉環。
數據顯示,通過“訴調對接”模式,法庭已成功化解109件糾紛,而“送達+調解”的創新機制,更讓522件事實清楚的案件在送達途中即告解決。“我們把法庭‘搬’到當事人家門口,就是要讓糾紛化解‘零延遲’。”化隆縣人民法院群科法庭審判員何藝泱介紹道。
凌晨1點,武漢某拉面館后廚,一場特殊的“夜間法庭”正在進行。原告王某因工傷賠償與雇主協商未果,法庭利用雙方空閑的深夜時段,通過“云審”小程序連線調解。“白天要招呼客人,只有晚上有空,沒想到法官真的等我們打烊后開庭。”最終,雙方在線達成調解協議,雇主當場轉賬3萬元。
針對拉面人“白天忙生意、異地訴訟難”的痛點,拉面巡回法庭推出“夜間法庭+云端訴訟”服務,僅2024年上半年就開展夜間調解15次。同時,534次巡回辦案、110次上門立案、522次上門調解,讓行動不便的當事人、偏遠地區的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糾紛。在格爾麻村,法官曾將法庭設在當事人院落,現場調解一起土地邊界糾紛,旁聽的村民紛紛表示“比看普法欄目還生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拉面經濟云端訴訟服務點”的布局。在廣州、武漢、張家港等地設立的3個服務點,通過“千里單屏TCS300”終端與法庭實時聯動,實現遠程立案、線上開庭等全流程服務。至今,已有114件案件通過線上系統調解,讓拉面人“少跑千里路,快解心頭結”。
在化隆縣第四中學的課堂上,一場以《第二十條》為切入點的法治課正在進行。法官結合校園霸凌案例,向留守兒童講解正當防衛知識,這是拉面巡回法庭“法治進校園”活動的縮影。數據顯示,全縣2萬家拉面店造就了大量留守兒童,法庭通過27場校園宣講,為孩子們種下法治的種子。
“調解不是終點,預防才是關鍵。”化隆縣司法局群科司法所所長張曉東深知這一點。2024年1月的“冬日六送”活動中,他們在群科新區廣場設置展板、發放宣傳冊,針對婚姻家庭、電信詐騙等熱點問題現場答疑;7月的“訴源治理”培訓會上,60余名調解員系統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和調解技巧,形成“法庭指導——基層調解——源頭預防”的良性循環。
典型案例更具說服力。在天津經營拉面館的韓某拖欠馬某8000元借款,法官頂著酷暑到店鋪現場開庭,雙方感動于司法溫度,當庭達成調解協議;唐山某拉面館的合伙糾紛中,巡回審判團隊跨省調解,促成原告撤訴……這些案例不僅化解了具體矛盾,更成為街頭巷尾的“法治教材”,讓拉面人直觀感受到“遇事找法”的力量。
如今的化隆拉面,已從“小本經營”升級為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拉面巡回法庭正以“智慧+溫情”的雙重引擎,推動司法服務再升級。
“一碗拉面,兩頭牽掛。一頭是游子的創業夢,一頭是法治的守護情。”正如化隆縣司法局局長沈圓平所言,當司法的陽光照亮每一家拉面館,當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化隆拉面人的“萬家燈火”必將更加溫暖明亮。這或許就是新時代“楓橋經驗”最生動的注腳——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是法治與民生的溫暖共鳴。
閃電新聞記者 劉少君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