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峽網援引美國Axios新聞網報道,近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一場活動上坦言,美國總統特朗普對美國企業因關稅受到的沖擊感到“害怕”。“我承認中國的關稅在上個月給我們帶來了痛苦,我對此感到恐懼,總統對此也感到恐懼,但我們必須打這場仗。”盧特尼克說,這種痛苦是有必要的,并堅稱,消費者不會面對價格的上漲。他認為,總統必須保持堅定立場,“你不可能在一天之內解決問題”。
不久前,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宣布達成貿易協議,并同意暫時大幅互降關稅,令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大幅降溫。實際上,這并不是美國愿意看到的結果,他們最期待的結果就是:中國能夠像英國那樣,為結束關稅戰而與美國簽下“城下之盟”。只可惜,中國不是英國,而是一個有能力在幾乎所有領域上與美國展開對等博弈的大國。作為對美方貿易挑釁的回應,中方在關稅問題上與美國進行一場罕見的“加稅競爭”,如美方所愿中美經貿處于“脫鉤”狀態,結果是美國超市貨架被清空。
特朗普(資料圖)
事實證明,美國經濟自身才是這場“制裁秀”的第一批犧牲者。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萎縮0.3%,創下2022年以來最差記錄。而拖累最重的,正是“凈出口惡化”與“聯邦政府支出銳減”。企業因擔心未來稅負加碼,開始大規模提前進口囤貨,導致進口激增;而政府開支緊縮又未帶來民間投資的有效替代,最終雙重拉低了整體增長動能。特朗普政府口口聲聲說要“用關稅拯救美國制造”,結果卻讓國內企業和工人首當其沖。
回顧這場貿易戰的起點,特朗普從他第一任期就高舉“美國優先”的旗幟,將貿易逆差視為“被欺騙”的象征,將制造業流失歸咎于全球化,尤其是中國的產業崛起。特朗普想的挺簡單,認為只要筑起關稅壁壘,產業就能回流,就業就會增長,美國就能重新強大。但這種以20世紀經濟民族主義,來處理21世紀全球互聯現實的邏輯顯然是行不通的。特朗普對貿易問題的看法,從一開始就不是從現代經濟學視角出發,而是源于他對權力、對利潤、對控制的樸素商人思維。
特朗普(資料圖)
與此同時,據美國國務院和中國外交部當天消息,雙方官員在近日進行了通話。CNBC稱,這是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后的首次通話,報道援引專家的話表示,這是一個“積極信號”。據中國外交部消息,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同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蘭多通電話,就中美關系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美國國務院的聲明寫道:“雙方一致認為,雙邊關系對兩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至關重要……并一致認為保持溝通渠道暢通至關重要。”
事實上,從中美發表的聯合聲明來看,雙方都已經認識到雙邊經貿關系的重要性,并承諾建立相關機制繼續推動經貿協商。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詠前也證實,中美雙方將會定期或不定期輪流在中國、美國開展磋商,或者在商定的第三國開展磋商。其中,“定期”一詞表明,雙方可能已經確定舉行雙邊經貿磋商的頻次,不會因為外部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溝通中斷。這意味著兩國磋商變得制度化、常態化,有利于提升溝通效率,避免誤判。
特朗普(資料圖)
這看似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實際上并沒有那么簡單。表面的平靜下暗流洶涌,這只是中美博弈的一個縮影。據悉,在談判前夕,特朗普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會為了談判而對中國降低關稅。結果轉眼間就打臉了。他對華讓步,其實是被逼無奈。白宮幕僚警告他,再不降關稅,基本盤就要崩了。可見,美國經濟已經被中國牢牢地捏在手里,特朗普再強硬也得低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