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狂飆突進,中國城市正上演一場“場景爭奪戰”。
近日,“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文博會在深圳舉辦,首次設立人工智能展區,一批AI應用場景上新,釋放出以場景創新引領“科技+文化”融合發展的最強信號。
報告顯示,中國GDP百強城市中,已有65城集體布局場景創新。
無論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頭部城市,還是無錫、常州這樣的工業重鎮,或是合肥這樣的科創新貴,甚至是宜賓這樣的西部小城,無不將“場景”置于戰略重心。
作為領跑者,深圳率先提出,要把整座城市都作為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場,推進全時全域全行業應用場景開放。作為智造強區,深圳寶安區則計劃打造全國首個“場景全域開放標桿城區”。
到底什么是場景?場景如何影響創新?當下如火如荼的場景創新,哪些城市能脫穎而出?
01
中央會議,為何強調“新場景”?
2025年,要說什么詞最火,“場景”必是其一。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強調通過新場景促進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如何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新提法?
場景,本質上就是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的展示空間和測試場,新場景的落地過程,即為場景創新的過程。
簡單來說,場景創新就是給黑科技找用武之地,將實驗室里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先進生產力的過程。
就像在互聯網時代,移動支付以春節紅包這一國民級社交場景為支點,硬生生改變十四億人付錢習慣,最終撬動了銀行傳統支付行業的壁壘。
這場始于社交場景的金融創新,生動詮釋了"場景即入口"的互聯網商業法則。
今天,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場景”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和迫切性:
從歷史維度來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志指出,人工智能在60余年的三次發展浪潮中,理論和技術創新基本超前于應用落地,應用場景不足、未能真正走進生產生活,被認為是前兩次浪潮歸于沉寂的主要因素。
從現實角度來看,蘭德智庫去年的一份報告也顯示:當前80%的AI項目正在走向死亡,失敗率是其它創業項目的兩倍。
可見,沒有工廠里的機器轟鳴、街道上的車來人往的真實場景,再聰明的算法,也只是PPT里的神話。
尤其是,相比互聯網時代以技術驅動創新,邁進人工智能時代以場景驅動創新,更需要政府部門率先發揮“有為之手”。
這是因為,在當前數據要素與場景資源高度集中的新型創新生態中,海量應用場景與核心數據掌握在政府部門及國資平臺手中。
因此,各地政府紛紛下場,主動從產業政策的制定者轉變為場景生態的運營者,通過開放將城市公共資源轉化為創新機會。
智慧城市、交通物流、民生服務等真實場景的全方位開放,帶動新技術快速驗證、迭代升級,既幫企業省下真金白銀,又加速產品成熟落地。
02
65城下場“卷”場景,誰在搶跑?
根據長城戰略咨詢2024年發布的《中國場景創新研究報告2024》,全國GDP排名前100的城市中,已有65個啟動了應用場景創新工作。
各地陸續加入場景驅動創新的“錦標賽”,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以及杭州、合肥等科技新貴,憑借產業積累和創新基礎,位列第一方陣,直接開啟"王者局"。
根據長城戰略咨詢的研究報告,各地都把場景當成一項系統化工程來推進,主要打法集中在:
注重場景創新的頂層設計,規劃好藍圖;
建立常態化的場景開放機制,讓場景開放成為常規操作;
主動策劃超級場景項目,打造吸引眼球的“爆款”;
強化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體系建設,給場景創新上好“保險”;
作為首都,北京謀篇布局最早,通過建立全市應用場景統一發布平臺和全流程統籌對接機制,以場景開放和場景投資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驗證應用與迭代創新。
上海緊隨其后,以576個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推動國企與民企、外企等各類主體建立從項目、產業到資本等多層次的合作關系,觸達上千家中小企業。
風投之城合肥則圍繞打造“全域場景創新之城”,構建全鏈條場景服務體系。當地成立了國有企業場景創新聯盟,26家國企開放交通、能源、建筑、民生等領域的多個場景,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對接。
當國內主要城市在場景創新的賽道上你追我趕時,廣東已經開始了全省拼場景。
“創新之城”的深圳,率先開放了“全域場景”,讓整座城市都成為新技術的試驗場。
今年2月,深圳有關方面提出,深入開展新場景大規模示范應用行動,目前已累計發布近200個“城市+AI”應用場景。
深圳一直以“速度”著稱,如今,“場景”正在重新定義這座城市的創新尺度。
深圳內部,各區也迅速“卷”起來。
作為經濟特區的經濟大區,寶安率先推出系列舉措,目標直指——打造全國首個“場景全域開放標桿城區”。
從2025年開始,寶安每年開放100個以上創新應用場景。當前在寶安,在醫療、政務、教育等領域,已率先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首試平臺”。
另一工業大區龍崗區,明確提出“以場景換技術、以需求引供給”的路徑,以“場景+”創新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有著“中國硅谷”之稱的南山區,依托哈工大、南科大、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孵化了一批機器人創業公司,集聚產業上下游,逐漸形成類似硅谷形態的“機器人谷”。
以金融現代服務業為特色的福田區,在全國率先上線11大類70名“數智員工”,覆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招商引資等政務服務全鏈條,實現從需求識別、模型訓練到場景應用與優化迭代的閉環運行。
深圳各區對場景創新不約而同的重視,拼齊了整座城市的拼圖——整座城市轉化為人工智能終極試驗場。
03
場景創新卡位戰,誰能拔得頭籌?
被稱為“AI教父”的黃仁勛曾公開談到,大灣區是全球唯一機電與人工智能技術兼備的地區,機遇難得,必須把握。
說到底,誰能將創意和技術轉化為產品并融入生活,誰就能贏得未來。
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經濟總量。這里聚集著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制造業全部31個大的門類一應俱全。
如此豐富的產業門類,就像給技術創新搭建了一個超大的“試驗場”,也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成果轉化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所言,當硅谷還在討論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倫理風險時,廣東企業已用AI改造了多條生產線。
作為"中國工業第一城",深圳率先破題,著力把產業鏈優勢轉化為場景創新的爆發力。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明星場景”。深圳前海寶安在一線城市中率先開放中心城區,為無人駕駛出行服務提供了“試驗場”。
機器人是新一代智能終端入口。優必選與華為合作,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家庭等場景,提升效率、實現落地復制。
更亮眼的是,各地加快向中小企業開放場景時,深圳寶安通過開放機場貨運站,推動兆威機電“靈巧手”在寶安機場實測,智能分揀效率提升42%;
影石創新借助寶安馬拉松空中跟拍場景,AI自動剪輯功能迭代周期縮短6個月,如今估值超300億。
兆維、影石的成功,印證了寶安正率先跑通“技術-場景-市場”全鏈條路徑。
細看寶安產業版圖和城市發展,更是不難發現,強大的產業化能力和豐富的落地場景,堪稱“場景卡位戰”的“王炸”。
一方面,生產C端消費品的工廠就是天然場景。
寶安是制造強區,擁有5.45萬家制造業企業,占深圳超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117家,占深圳2/5。
2024年,寶安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達10505億元。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寧指出,寶安發達的制造業為新技術提供了海量數據和應用場景。
另一方面,寶安是大灣區“超級流量入口”。
地處灣區核心,坐擁深圳機場、深中通道、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等超級樞紐,空港、會展、交通、區位等資源疊加,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了海量應用場景。
隨著騰訊全球總部——互聯網 + 未來科技城啟用,華為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落地,寶安在夯實制造業基礎的同時,正向AI模型開發應用、具身機器人、低空空天產業等前沿領域進軍。
騰訊新總部“互聯網+”未來科技城(又稱“企鵝島”)啟用在即
場景蘊含無限機遇,但不會憑空轉化為生產力。各地在“政策與生態”上,也在迅速卷起來。
同樣以寶安為例,今年以來,其在基礎設施、核心算法、軟件模型等方面接連布局,攜手深圳·前海數據經紀人創新中心打造數據經紀人試點,啟用深圳(前海)國際數據產業園,為人工智能技術落地賦能。
如今,寶安以“全域開放”為抓手,打造全國首個場景全域開放標桿城區,推出“四張清單”“百萬空間零租起”“雙種子基金賦能創新創業”等政策“大禮包”。
資源稟賦、地域優勢,加上體系化推進,讓寶安在場景創新中脫穎而出,吸引了一批企業扎根。
前海運通水務的案例極具說服力,這家主營城市供排水管網的企業,看中寶安1萬多公里地下管網的“場景富礦”,選擇在此發展。正如企業負責人所說,只有在真實場景中,企業才能驗證技術有效性,走向市場。
這也道破了各地場景創新的真諦——
以場景應用倒逼技術創新,用產業鏈優勢加速商業化,通過生態構建形成一座城市新的競爭力。(文|王克 星瀾)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來源 | 國民經略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