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紙不語
“再不努力,就只能開BBA了。”網友曾經的一句調侃,如今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2025年,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各車企紛紛降價促銷。從寶馬i3價格降幅達11.64萬,到奧迪A4L2025款入門版車型價格下調3.2萬元,再到奔馳的大幅降價,曾經的豪華品牌現在也加入了“降價賣慘換銷量”的行列。
其中,奔馳的降價幅度尤其顯著。據金融界汽車報道,奔馳多款車型價格大幅下降,GLB、A級、CLA、C級四款車終端價格最大降幅達50%。以奔馳C級為例,優惠15.4萬元后,2025款改款C200L運動版報價16.74萬元,C260L報價17.84萬元,價格已與普通國產品牌車型相近。
此外,奔馳EQB、EQA、GLA、EQE、EQESUV、GLC、威霆、C級PHEV、A級AMG等車型的價格降幅也超過40%。
奔馳面臨著巨大的銷售壓力。2025年一季度,奔馳全球銷量52.92萬輛,同比下降7%;中國市場銷量15.28萬輛,降10%;歐洲市場銷量14.87萬輛,降7%。受此影響,奔馳財報表現不佳:營收332.24億歐元,下降7%;息稅前利潤22.89億歐元,降41%;凈利潤17.31億歐元,跌43%,利潤率降至7.3%。銷量、營收、利潤全面下滑,奔馳面臨嚴峻挑戰。
圖源:大河網
2015年以來不斷下調多車型價格
回顧奔馳的降價歷程,在2015年到2024年期間,其多個車型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價格調整。
其中,以奔馳C級的降幅最為顯著,達到15.40-18.40萬元。而C260的價格更是大幅跳水,堪稱車市中的極端案例。2025款奔馳C級C260L運動版的官方指導價為35.68萬元,2025年5月的優惠幅度高達9.4萬元,裸車價降至26.28萬元。這優惠力度遠超雙十一滿減活動。
此前在2021年,C260售價高達41.8萬元,而到了2024年,裸車價已降至26萬元,跌幅接近甚至超過10萬元,降幅之大,堪比股市腰斬。在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高喊“史上最大優惠”,并暗示消費者盡快購車,因為寶馬X3可能即將漲價。然而,當有消費者在奔馳店咨詢時,銷售人員要求加購兩次保險,最終落地價依然接近30萬元。所謂的“骨折價”,實際上是將隱藏成本轉移到了賬單末尾的小字里。
在降價的同時,奔馳C260也在醞釀新的變化。2026款改款車型已經曝光,將換裝更時尚的前臉設計和“繁星大燈”,內飾有望引入三聯屏,并可能取消海外市場的1.5T版本。
另外,奔馳CLA、GLA等車型也都有一定的降幅,這背后與市場競爭加劇、電動化轉型壓力以及銷量下滑等因素有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奔馳EQC、EQA、EQB等部分車型在2015年尚未推出,因此未查到其2015年調價信息。同時,實際成交價會因地區、經銷商、促銷活動等多種因素存在較大差異。
奔馳車降價是目前的熱點 圖源:青眼財經
然而,大幅降價雖能短期提升銷量,但長期會損害品牌價值,使奔馳不得不持續依賴終端優惠。金融界汽車指出,凱迪拉克和捷豹路虎的經驗表明,一旦開啟降價策略,后續難以停止。對奔馳而言,盡管當前降價如飲鴆止渴,但似乎是應對危機的必要手段。
從長遠來看,奔馳要扭轉銷量頹勢,需從根本上提升產品競爭力。燃油車市場雖仍有空間,但高端市場的電動化趨勢不可逆轉。奔馳必須在電動車型上加大投入,以保持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市場地位。
降到平民價仍被認為是智商稅
車企降價潮下,有觀點認為,以前的BBA,三五十個起步,可以說是富人階級的象征。如今卻已經淪落到和平民車一個價位了,說明奔馳本身就是平民車的底子,卻在過去賣了豪華車的價格。一種讓人崩潰的觀點認為,過去奔馳賣得貴被認為是收“智商稅”也就罷了,就連現在降價了購買者仍然被嘲笑為繳納“智商稅”。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奔馳車主汪先生稱,其幾年前以32萬元購入的奔馳C200,如今價格已下跌近四成。汪先生感慨,“現在僅因品牌購買BBA越來越沒意義,消費者更看重配置和舒適度。”
多位BBA銷售人員及業內人士表示,除了百萬元以上的豪車,僅因品牌購買BBA的消費者正逐漸減少。
市場份額層面上,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戰已沖擊至BBA領域。2024年,奔馳的營業額達到1456億歐元,較2023年度的1524億歐元下滑了4.5%。息稅前利潤(EBIT)為136億歐元,相比2023年的197億歐元下降了30.8%。奔馳乘用車業務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降至87億歐元,較2023財年減少了56億歐元。受銷量下滑、價格降低以及不利車型組合的影響,乘用車業務調整后的銷售利潤率為8.1%,較2023年同期下降了4.5個百分點。
奔馳銷售額連年減少 圖源:火星說車
反觀傳統車企,在新能源賽道處于追趕態勢,但油車市場的價格戰帶來的連鎖反應遠超預期。據中汽協數據,2024年5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躍升至63.7%,創下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包括BBA在內的進口及合資品牌市場份額已跌至不足四成。具體來看,德系、日系品牌市場份額雖仍保持10%以上,但呈現下滑趨勢,美系品牌市場份額降至7.4%,而韓系、法系品牌的市場份額更是低于2%。
過去,奔馳在燃油車領域優勢明顯,其M264系列2.0T發動機、9速變速箱和扎實底盤調校,都是國產車短期難企及的。然而,在電動車領域,奔馳優勢不再,
奔馳現在的處境與當年的國產燃油車頗為相似。電動車核心技術在于電池、電控與智能駕駛,奔馳在這幾個方面全面落后。以EQB為例,其續航僅400余公里,同價位國產車已達600公里以上。EQB電耗比國產車高20%,相同電池容量下續航大打折扣。智能駕駛系統反應慢、精準度低,甚至不如10萬元國產車型。
這一技術差距更是直接體現在銷量上。2024年,奔馳電動車全球銷量18.5萬輛,而小米SU7單車型銷量13.5萬輛,月銷2.8萬輛。而蔚來、極氪等國產新勢力不僅銷量超越奔馳,單車均價也更高。蔚來ET5月銷穩定在1.9萬輛,極氪001豪華版超40萬元。而奔馳EQB即使降價,仍被消費者視為“智商稅”。
產品定義權的轉移,使國產車更貼合中國消費者需求,提供長續航、智能座艙和優質服務。問界M9的華為ADS 3.0系統實現了城區全場景自動輔助駕駛,而奔馳還在提升L2級輔助駕駛的穩定性。國產車的“用戶共創”模式讓消費者深度參與產品設計與軟件更新,相比之下,奔馳的“德國工程師思維”在電動化時代顯得格格不入。
技術滯后背后的品牌危機
2025年4月,奔馳在北京朝陽區舉辦汽車展銷會,展臺甚至打出“首付5萬開奔馳”的宣傳標語。盡管吸引了不少看客,但真正購買的人并不多。
面對國產車沖擊,奧迪與華為合作推出智駕版油車A5L,寶馬和阿里合作開發AI座艙,新世代概念車計劃2026年量產。奔馳則因缺少有競爭力的電動化產品,EQ系列被批“油改電”,MB.OS系統開發滯后,A級車因銷量暴跌停產。
技術滯后給奔馳車帶來慘痛代價 圖源:青眼財經
這種滯后也帶來了慘重的代價。2024年,奔馳在中國的銷量同比下降7.3%,營收減少8.5億歐元,不得不裁員15%以削減成本。更嚴重的是品牌價值的稀釋,奔馳GLC實際成交價已跌至17.8萬元,曾經的豪華車光環正在消退。消費者逐漸意識到,高價購買奔馳,得到的或許只是一個車標,而非技術或體驗。
奔馳困境是傳統豪華品牌焦慮的縮影。BBA在中國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國產新勢力重塑規則。奧迪Q5L降至23萬元,寶馬iX1五折出售。曾經的“身份象征”如今淪為“價格屠夫”。
2025年2月26日,奔馳中國約談部分員工并啟動裁員程序,裁員比例大約為15%。此次裁員主要集中在銷售和汽車金融領域。
奔馳中國表示,在市場挑戰與行業轉型時期,公司將優化業務流程與組織結構,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以真誠協商的態度為員工提供合理解決方案。同時,奔馳中國計劃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運營效率,精簡流程,調整崗位設置,協助員工學習新技能,整合或削減冗余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下消費者對豪華品牌的“品牌溢價”不甚買賬,但價格戰與宣傳戰依舊是車企短期內提升銷量的主要手段。行業人士普遍認為,過度依賴價格戰會損害企業自身利益,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同時在流量主導的市場環境中,品牌的優點與缺點都會被放大,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的評價走向兩極化,增加企業的輿論風險。
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表示,“卷價格、卷配置、卷速度、卷流量,甚至卷老板……下半場以價格戰開場,但只會打價格戰是沒有未來的,最終要以技術戰和價值戰決勝!”
[引用]
① 奔馳多款車型售價“打骨折”,C級起售價不到17萬元.金融界.2025-05-21.
② 奔馳C260:價格跳水后的“真香”陷阱.愛車的陽.2025-03-24.
③ 17萬的奔馳,果然不坑窮人.Liya的種草手記.2025-05-24.
④ 繃不住了!奔馳、寶馬、奧迪大降價.中國經濟網.2024-06-28.
⑤ 奔馳中國回應裁員傳聞:正積極進行業務優化,涉及部分員工工作安排.第一財經.2025-02-27.
⑥ 憋屈的奔馳EQC:優惠20萬,為啥還是賣不動?.車快評.2023-04-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