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羅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但是彪悍起來的抗體藥,是個什么情況,不能得過且過!
一定要搞搞明白!
抗體可通過Fc誘導各種效應機制,包括抗體依賴性細胞毒(ADCC)、抗體依賴性吞噬作用(ADCP)和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 (CDC)。
另外,抗體藥物的半衰期的長短也是由Fc結構控制的。
鑒于Fc的功能如此之多,在藥物設計的時候沒有理由不對它“動手”!
01
Fc的結構和功能
抗體的Fc結構域位于抗體重鏈恒定區,通過柔性鉸鏈和Fab片段的CH1區連接。
根據抗體的不同類型,Fc結構域可以包括CH2+CH3區域(IgG、IgA、IgD)或CH2+CH3+CH4(IgE、IgM)。
它可以與細胞表面受體和補體蛋白特異性相互作用。
Fc與免疫細胞上的 FcγRs結合可誘導ADCC或ADCP。
ADCC主要由表達FcγRIIIa(CD16a)的NK細胞介導,ADCP可由巨噬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樹突狀細胞介導。
Fc與補體蛋白C1q 結合可通過一連串的蛋白水解切割步驟觸發CDC,最終在靶細胞表面形成膜攻擊復合物(MAC),導致靶細胞裂解。
Fc還以pH依賴的方式和新生兒受體FcRn結合。FcRn在腸上皮、胎盤和血管內皮上表達,參與抗體的跨上皮屏障轉運。FcRn通過內體的酸性pH值下結合IgG 保護其免受降解,延長IgG血清的半衰期。
02
Fc的點突變
在Fc和FcR、c1q、FcRn的結合區引入關鍵氨基酸的點突變,是調節Fc介導功能的最廣泛使用的技術。
目前,估計有100多個可以使用的Fc點突變組合策略。
增強ADCC功能的突變邏輯,是通過增加抗體Fc和FcγRIIIa的結合。比如雙氨基酸(S239D/I332E、P247I/A339Q)和三氨基酸取代(S298A/E333A/K334A)的設計。
在增強ADCP的作用方面,旨在選擇性抗體能增強和FcγRIIa結合,同時盡量減少與抑制性受體FcγRIIb的相互作用。
在通過點突變來提高抗體和C1q結合時,應注意的是,單個IgG的Fc結構與C1q的結合力非常低,通常需要形成六聚體才能和C1q高效結合,啟動補體級聯反應。
因此,一方面可以通過氨基酸突變提高抗體與C1q的結合,如雙突變體 K326W/E333S和三突變體S267E/H268E/S324T增強。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添加額外結構域,增加六聚化能力,如引入IgM的尾部結構。
當然,IgG抗體也可以通過點突變,以增加其血清半衰期。一些突變可以實現藥物的半衰期從21天增加到3個月,提高了功效并降低了給藥頻率。
03
Fc的糖工程改造
除了突變抗體Fc氨基酸序列外,另一個Fc功能的改造辦法是糖工程改造。
抗體是糖蛋白,可以被糖基化。巖藻糖糖基化的抗體,由于空間位阻的影響,和受體的親和力受到影響。因此與巖藻糖基化的IgG相比,巖藻去掉糖可增加Fc對FcγRIIIA的親和力,觸發更有效的ADCC。
IgG1抗體的Fc尾部在CH2處的N297被糖基化,因此可以通過突變這個氨基酸來去糖基化。
另外,可以通過敲除抗體生產細胞系(如CHO)中的巖藻糖基轉移酶,減少抗體的巖藻糖化。
糖工程已被證明可以改善Fc的ADCC和ADCP功能。也有研究表明,糖基化(主要是半乳糖)也會影響CDC。高度半乳糖基化的Fc可以顯著增強和C1q的結合并改善CDC效果。
04
Fc的不同亞型替代
IgG的抗體有許多亞型,與IgG2和IgG4比,IgG1和IgG3激活補體和FcγR的能力更強。
當抗體設計需要增強效應功能(如ADCC,ADCP和CDC)時,IgG1是首選的亞型。
IgG3有較高的和C1q結合的能力,因此使用其Fc可以顯著增強CDC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IgG3抗體的半衰期較短(約7天,其他IgG亞類約21天)。
相比下,IgG2和IgG4具有較低或沒有激活補體和FcγR的能力。因此,這兩個亞類通常用于設計不需要此類功能的抗體。
這樣,在設計藥物的時候,可以根據藥物的機制,改變其Fc亞型。
05
Fc功能的失活
Fc結構域還參與了幾種潛在的抗體副作用。根據治療目的(比如不需要靶細胞死亡,或者不需要細胞因子),某些抗體不需要Fc介導的效應功能,相反的Fc和FcR的結合可能會帶來安全風險。
例如,ADC起作用不一定需要Fc介導。相反,FcR的參與可以導致免疫細胞對ADC內化,從而產生脫靶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跟前面相反的改造措施,甚至是直接刪除Fc結構。使得Fc介導的功能失活。
06
其它Fc改造
由于Fc的重要作用,簡單暴力的增加抗體的Fc結構的數量,這樣就會成倍的放大其作用。
Fab和Fc共同連接形成抗體的結構。Fab負責和抗原結合,Fc負責上述功能。因此,調節Fab的表位和親和力也會對Fc的功能造成影響。
比如,通過Fc工程生成雙特異性抗體,這些雙特異性構建體可以同時結合多個靶標或表位,從而增加 Fc 密度并增強 Fc 相互作用的親和力。常用的技術包括knob-into-holes技術以及“DuoBody”技術等。
其它相關文章,歡迎您看:
1、
2、
3、
4、
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