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網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有用的觀點!
文/燕志華
寫雷軍是有風險的,因為他的粉絲群體巨大,對你的文字會抱以警惕或反擊。但是可以借此機會談談流量時代的各種現象,尤其網絡流量有個“回旋鏢”的規律。
今年以來,雷軍和小米流年不利,接連遭受挫折。近一段時間更是遭受各種流言傳言的困擾。所有這些看起來是意外事件,但是或許正是網絡流量的必然結果,是網紅流量的反噬現象,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一、小米一腳踏進了一個“陰謀論”的大坑里
自從今年3月的車禍發生后,小米就陷入了網絡輿論的漩渦。雷軍在車禍之際保持沉默的做法,也首次引發了粉絲和網民的不滿。我在《》文中已經分析過其中的沉默邏輯。
小米汽車的類似安全事故和輿論危機,早晚都會爆發的,因為在SU7發售之后,幾乎各大網絡平臺都頻繁爆出這款新車因為發射式啟動、剎車出現擺尾而導致的事故,不過并未成為主流話題。但是根據安全生產的“海恩法則”,也即每起重大安全事故之前,總有數百個風險線索,就知道安全事故正在接近爆發的臨界點。
今天社交媒體時代的一個特點在于,碎片化傳播成為信息迷霧環境,公眾人物可以刻意突出某些正面信息,為粉絲和社會制造一個巨大的信息繭房,從而屏蔽負面信息,正如印度總理正在發起一個國內外危機公關行動,營造在中巴沖突中勝利者的宣傳。
在那個車禍之后,小米就開始矛盾纏身。危機公關也一直進行中,不過效果不佳。新車悄然限速引發車主抗議、車頭昂貴的通風槽其實并不通風等,都持續帶來聲譽損失。
就在危機還在持續之際,小米又推出了YU7新車。在這個時候,這種做法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顯然是深思熟慮之舉,新車本身成為危機公關的手段,新車營銷刻意突出了安全因素,但是能看出,雷軍的營銷話語已經收斂了不少,畢竟SU7的危機已經引發了網民和粉絲的較大搖擺。
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小米于5月發布3nm的自研芯片“玄戒O1”,又一腳踏入了一個陰謀論的大坑里。
近幾年,網絡一直在流傳一個陰謀論,指小米將推出一個高端芯片,但是背后有國際勢力的支持,以加劇國內的產業內卷等。這在中美競爭激烈的時代,國內外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著名品牌,很容易受到類似傳言和陰謀論的困擾。網民習慣于從家國視角看待大企業、大品牌的民族立場,而自媒體乃至競爭對手也常常在網絡“放料”,營造風吹草動的不利風向。尤其那些在相關領域和華為有過正面競爭的企業,常常成為網民揣測和猜疑的對象,畢竟,華為在中美競爭的戰場上,已經確立了愛國陣營的旗手地位,成為實業愛國和政治正確的象征。再加上芯片已經成為中美之際競爭白熱化的一個領域,是個發揮敵對想象力的天然題材,芯片陰謀論也就插上了翅膀。在此之前,蘋果因為推出iPhone16,電池被傳言會爆炸,而且專炸精英群體,已經成為類似陰謀論的引爆對象。再往前看,聯想、農夫山泉,都已經經受大考,并備受炙烤。大品牌的風險和危機很少來自產品質量問題,而常常因為某個被證明不愛國的細節問題被放大,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淪為陰謀論的對象。
小米在網絡輿論陷入危機重重的時候,大張旗鼓地發布了這個高端芯片,“如期”掉進了這個陰謀論的陷阱。陰謀論者會指指點點說,看看,是不是這回事?實際上,近日網絡不少自媒體開始重提這個陰謀論,再看下面網民的留言和點贊,能看出一場危機在網絡空間醞釀。
當然,央媒已經積極地報道了這個“玄戒O1”新聞,顯示了官媒的支持姿態。但是談論陰謀論的影響,不能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而應該從群體情緒和群體心理的角度來看待。對于大型品牌公司來說,陰謀論的殺傷力尤其大,因為它常常針對那些高大上的人物或者機構提出某些隱秘話題,然后用一個簡單粗暴的理由進行解釋,簡單易懂,直擊人心,而且往往一舉戳中弱勢群體的心理痛點,從而瞬間影響他們心理并成為群體認知、群體輿論。所以說,陰謀論常常是窮人的甜點,因為它不光讓人看到了高階社會圈層的丑陋一角,而且給出了令人滿意的解釋,給底層社會提供了道德滿足感。
關鍵是,小米在這個節骨眼上,反倒接連犯錯,加劇了陰謀論。先是官宣時候竟然念錯了“玄戒O1”,將字母念成數字,網民會懷疑是否真的是持續投入多年的產品?接著因ARM官網發文提及這是“定制芯片”引發爭議,小米及ARM后續澄清為自主研發。這種矛盾會被陰謀論者認為是實錘。再從網民的留言看,一些難辨真偽的圖文已經在網絡流傳。
然后雷軍在微博懇請大家轉發,為定制的做法辟謠。但是這種辟謠對于陰謀論是無濟于事的。因為陰謀論一旦被小米提及或者辟謠,會加劇它的傳播,并導致信者更信、中立者懷疑的后果。
小米粉絲群體和這個陰謀論的信仰群體重合度并不大,這意味著陰謀論不會影響小米產品的銷售,但是會影響雷軍和小米在網絡中的聲譽形象和營商環境。
二、此時推出“玄戒O1”,怕是個較大敗筆
小米在此情況下按照既有節奏,繼續推出YU7的行為,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并無大錯,然而推出“玄戒O1”,事件走向或將證明,這是一個顯著的敗筆。
正如上文分析,此舉一腳踩進了流傳已久的“陰謀論”的深坑里,或將就此成為小米尾大不掉的陰影。陰謀論對于著名品牌的腐蝕力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那些強大的、看起來形象完美的大品牌,陰謀論是在你沒有犯錯、也不知道是咋回事的時候,悄然讓你的網絡現象變得灰色了,如同酸雨腐蝕一樣。在自媒體追求流量、網民獵奇圍觀的推動下,陰謀論成為流量的助推器,也隨著流量傳播更廣。
在已經推出高端新車的情況下,為何還要推出高端芯片,背后的考量是什么?或許是寄望于通過高端產品的推出,向粉絲和國民顯示小米一直在進步、在爬坡,由此激發網民的民族產業自豪感,來沖抵此前的負面影響;或許“玄戒O1” 的研發成功已經箭在弦上,如同嬰兒已經呱呱墜地,不得不向世人公告了;或許作為上市公司,背后資本需要營造更大估值想象空間,從而推動位于前臺的管理者借此描繪藍圖等。
但是無論如何,我的看法是,“玄戒O1”此時推出,并非良機,毋寧說,在敏感的時間做了敏感的事情,不光加劇了危機,也使得雷軍和小米的網絡輿論環境風險更大。
如果說,SU7引發了一系列的危機,通過時間尚可以慢慢淡化,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公關行為進行改善,畢竟硬傷是有辦法補救的,但是“玄戒O1”引發的陰謀論,卻是一種“暗傷”,很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甚至可能在目前的網絡輿論形勢下,讓小米持續遭受網民的非議。
面對網絡流傳已久的這個陰謀論,小米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如何看待和應對這個陰謀論的,現在看來卻成了謎。或許是輕視了這個陰謀論,認為在《民營經濟促進法》剛剛出臺之際,它不過是蚍蜉撼樹,更在散發正能量的雷總IP和生產行為面前,必將不攻自破;或許也是重視的,但是在緊鑼密鼓的研發和推新的連續節奏中,人們更多從流量和生產的邏輯來看事情,而無暇顧及這個若隱若現的網絡幽靈。然而很顯然,3nm的芯片發布后,網絡陰謀論從磷火狀態變成了大大小小的火點,成為很多網民談論的話題。
或許是一直以來,雷軍和小米就混淆了粉絲群體和網民群體,搞混了他們的不同屬性。
粉絲群體對于雷軍動態和產品細節充滿了關注,對于SU7的危機雖然也有情緒的波瀾,但是更愿意給雷軍和小米一個機會,只要獲得一個合理的解釋和補償,就可以給與諒解,幫助企業度過危機。
但是網民群體不一樣。在今天中美競爭的時代,他們更關注大型企業、著名品牌在民族立場、愛國立場方面,是否過關?是否能和華為一樣站得住腳,直起脊梁,而不是像聯想那樣立場模糊? 一旦細節出現瑕疵,那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傷口,然后開始紅腫、感染,然后陰謀論的細菌就開始趁虛而入。
從這個意義上說,雷軍和小米雖然熟知流量生產的秘笈,也理解自己的粉絲群體,但是依然不了解、不理解規模龐大的網民群體。
三、從運營粉絲到運營雷軍:小米的十年之變
熟悉小米發展歷程的網民都知道,小米的出現和崛起,是和粉絲分不開的。從一開始,小米就是立足于和粉絲一起成長,并借助粉絲的廣泛支持,在網絡進行裂變式的營銷,一步步變大,走到今日世界500強的小米。
粉絲的痕跡俯拾皆是,從雷軍的各種感言,到產品研發過程中粉絲的參與建議等,小米和粉絲共進退、共成長。雖然沒有非常明顯的運營粉絲的戰略規劃,但是從一開始就是走的粉絲路線,尊重粉絲、聽從粉絲,善于“聽勸”是深受網民喜愛的秘訣之一。
這種和粉絲打交道并一起成長的自發自覺行為,慢慢變成了企業的戰略戰術行為,就是開始有意識地運營粉絲群體,運營粉絲經濟。比如,開設社群,經常聚會進行頭腦風暴,召開粉絲品鑒會,對粉絲進行首發和優惠,再到線下粉絲見面會等。一旦開始了正式運營粉絲經濟,各種和粉絲相關的形式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再后來,就變成了較為隆重的粉絲大會,每到新品推出,就由雷軍作為首發推介大師,向現場粉絲進行詳細介紹。這一點實際是學習蘋果的做法,當年蘋果新品主要是喬布斯出面介紹,放大了社交影響力。
他們的話術也都變得趨同,對于自己引以為豪的新品,竭盡語言贊美之能事,用放大鏡各種姿勢欣賞細節,夸張的、腐敗式的歌頌語言,可以直接放上新聞標題,新品發布會不時爆出驚呼聲,再疊加美輪美奐的PPT的背景加持,形成了視覺釘和認知錘,發布會形成了巨大的劇場效應,各種平臺爆發式傳播發布會的短視頻,由此開始引爆社交傳播。比如,關于一塊鋼板的贊歌,會讓不銹鋼車間的產業工人,開始摩挲手中曾經習以為常的鋼板,注意到了它此前習焉不察的美感,看到它冷峻的光芒背后,蘊藏著無限美的可能性。
隨著發布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新品發布會成為年度盛典,小米每次在鎂光燈下召開發布會,實際是發布兩個產品:一個是新產品,一個是雷軍。
隨著雷軍在鎂光燈下曝光越來越多,形象越來越好,雷軍正式成為小米公司最重要的產品,和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就是公司和產品的形象IP。接著,網絡開始流傳雷軍的各種金句,關于雷軍的學霸形象、完美私生活、平易近人形象開始走紅,“最窮時候,銀行賬戶里只剩下冰冷的40億”的網絡梗也成為傳說。
就這樣,一切絲滑般地完成了轉換,小米開始從運營粉絲到運營雷軍。只要雷軍保持強大的吸引力,就能確保粉絲的粘性和向心力。運營雷軍,就是運營粉絲。雷軍的人設打造就此成為小米運營團隊的重要工程。雷軍的人設是復雜立體的,如果從云圖上審視,平易近人、暖心霸總、完美學霸、連續創業、一直成功等,毫無疑問是最顯著的關鍵詞。
從運營粉絲到運營雷軍,是小米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基因決定的。小米的公司命名,就蘊含著低調合群的粉絲思維。雷軍從連續創業,到悟出“風口論”,由此借助互聯網思維,成為風口上的“飛行的豬”,小米的一切都是和網絡、新技術、新風口、社交媒體分不開的,并獲益良多。從世界范圍看,社交流量越來越向頭部企業、頭部領袖集中,只有頭部人物才能引發最大的關注,一言一行,激發最大的流量。社交媒體的流量,越來越向特朗普、馬斯克、馬云等政商領域的頭部人物匯聚,而且這種頭部效應越來越顯著,甚至可能引領走向一個病態的極化的未來社會。但是流量帶來的影響力效應是顯而易見的。小米和雷軍不可能注意不到這種趨勢,由此運營雷軍,是必須的選項,企業家個人IP,本身也是風口。在雷軍效應的影響下,很多企業家開始將主業從管理工作轉向IP的運營,國內企業界開始探討一個話題,企業家要不要開始運營個人IP?
但是小米的這種做法,在獲得機遇并大獲成功的同時,風險也是如影隨形。簡而言之,風險常伴左右,并在突發危機爆發的時候,會導致產品和個體IP的雙重損失。
國內網紅和頭部主播為何經常翻車?根源在于人設上面。人設本來是影視圈專業詞,有了人設,影視形象才能立起來,但是后來出了圈,成了社會面具,人們只聚焦于公眾人物的人設,也即他們的形象面具,至于真實面目,反倒不重要了。一個普通人走到風口浪尖的網紅,人設只有擊中網民痛點,才能一夜爆紅。但是人設畢竟是面具,是產品外包裝,成為一種必須時時打開的濾鏡,這就成為一種負擔。就如烏龜本來是一只爬行動物,但是一旦被視為烏龜,就必須背著沉重悶熱的龜殼。一旦網紅某個人性化的細節被曝光、一個本來面目的流露,如同濾鏡突然關閉,結果人設會瞬間轟然倒塌。如果被資本拋棄,人設也會瞬間灰飛煙滅。網民也將反轉視為生活樂趣,慣于看網紅的塌房好戲,并在圍觀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晃動直播間,推動塌房的早日到來。比如李佳琦形象反轉,粉絲、網民、自媒體都是功不可沒的,是一種共謀行為。董宇輝其實已經走紅很久了,但是看看自媒體的說法,他的很多細節,已經成為閑言碎語插話的地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或許網民在捧出網紅之初,在網絡的異化情境下,就隱藏著一個深深的惡意。
雷軍作為一個網紅企業家,和一般的網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其護城河顯然更寬更深,但是不可否認,他身上也是有風險的,而且其風險是更為深刻的,因為其背后連接著小米,和小米的全部聲譽形象。極端的情形是,雷軍如果“爆雷”,小米也會遭遇雷擊,就其一般情形來說,兩者任何一方出事,另一方都難以獨善其身。
就在小米SU7的車禍之后,小米一夜之間被推到風口浪尖,成為輿論關注焦點。但是每天都在刷屏的雷軍,在此時卻突然消失了、失聲了,網民開始聚焦雷軍的反常行為,由此雷軍的危機就出現了,出現了個人和企業的聲譽形象的“雙殺”。
雷軍在事發后短期的沉默失聲,不應該看做是他個人的道義逃避,實際上,這一點網民也不會相信,更多在于,他一直以來的個人IP流量邏輯,和突發危機的應對邏輯,突然爆發了強烈沖突,讓他和團隊一時無所適從,在沖突之下,沉默或許就是一種權益策略,一種團隊給出的帕累托最優選擇。
個人IP一直維護和強化的是雷軍的慣常人設,但是并不包括在突發危機爆發之后如何應對。前者的維護邏輯是溫柔敦厚的,后者的應對邏輯卻是截然不同的做法,需要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話語模式。沖突之后,給出的妥協做法,是公司發聲,而雷軍保持沉默。這是將責任攬在公司身上,為雷軍做個區隔,做成一個危機的防火墻。但是網民和粉絲卻不愿意了,因為在他們認知中,此時應該發聲的是雷軍,在網絡輿論中,小米反倒是個新人。
我更愿意相信,在4月1日晚雷軍在事發后的首次發聲,是他在強烈的道義壓力之下,個體突破運營團隊的阻攔,而獨自向外發聲。因為沉默對他、對小米的傷害在肉眼可見式的升級。正如他在文字里說,“我覺得我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
我在文章中提出,雷軍流量思維做手機很好,但是做汽車卻蘊含重大風險。我是想表達這樣的觀點,那就是小米作為世界500強企業,將公司聲譽形象維系于一個巨大的個體IP上面,本身就是巨大的風險。
四、雷軍和小米的聲譽形象處于關鍵的十字路口
多年的研究都證明,網紅是有周期的,從出現、到爆發,再到衰落,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一般的網紅生命周期大約半年左右,還有的會持續更長時間。但是網紅就是網絡熱菜,一旦放久了冷卻,流量不再,也就不再是網紅了,淪為網絡記憶。
網紅現象是有規律性的,就其一點來說,網紅流量常常具有“回旋鏢”的規律性,就是一旦其人設成為網民的認知,那么一旦在未來的某一天,其人設出現漏洞,而且正如上文分析,這種人設漏洞的出現是必然的,信譽就會遭遇漏斗式流失,漏洞迅速演變為黑洞,從而出現塌房現實。各種頭部主播、流量明星,在各方面已經屢屢給出答案。
類似雷軍這樣的網紅企業家,因為能夠持續推出產品,且個人形象維護得很好,較好地營造了一個親切低調、又能為粉絲提供網紅產品和情緒價值的形象,因為我們不能將其看做普通的網紅,但是其風險一直都是存在的,這種風險在關鍵時候會突然爆發為危機。小米車禍發生后的一切,就是雷軍IP的流量車禍,是這種危機情形的現場版。
尤其在SU7危機爆發后,小米按照既定運行節奏,接連推出YU7和3nm芯片,顯示對于風險和危機的意識,尚未達成一致的共識行動,從而導致了更多的風險。陰謀論如同臥榻之側的老虎,虎視眈眈,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其實對于作為大型公司的小米來說,陰謀論早就不是“黑天鵝”,而是肉眼可見、風險昭昭的“灰犀牛”,但是遺憾的是,這種風險,并未獲得應有的敬畏。
從當前的網絡形勢看,雷軍和小米正步入一個雷區,周邊埋著各種或明或隱的雷。兩者的聲譽形象管理,處于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做得好,聲譽形象會慢慢恢復;做得不好,大概率會變得不那么樂觀。
但是通觀各類大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各種風險危機,本身就是一種成長經歷。我們常常忽視的一點是,網絡輿情更多帶來的是聲譽形象的傷害,影響到大眾的觀感和主觀評價,影響到股價短期漲跌,但是并不會決定公司的生死。因為網絡輿情是一種群體心理和情緒的邏輯,而公司生死卻是資本和經濟的邏輯,兩者并不一樣。這也是蒙牛、聯想、農夫山泉遭受輿情的暴擊后,依然繼續存在和發展的原因。雖然如此,但是一路走來,都是依賴“路人緣”才成長壯大的雷軍和小米,愿意成為被很多網民一直冷眼旁觀的企業嗎?
我的看法是,雷軍個人IP在未來的運營中,應該和企業產品形象適當做個區隔。也可以在日常運維雷軍IP的過程中,以車禍的經歷為教訓,將既往的人設運維和處理各種危機的思維進行重新設計,不需要再維持以往固定的、完美的形象,而需要承認作為個人和產品,都是有缺點的。需要指出的是,完美人設,本身就是巨大的風險陷阱。但是關鍵是,以粉絲、用戶和公共利益為至上。這樣做,既不違和,又能確保彈性和成長性。團隊要在幕后經常進行危機場景的演練,模擬相關場景和發聲策略,確保不再發生類似車禍后的尷尬時刻。
從長遠來說,小米需要回歸品牌思維,遵循法治思維和市場思維,以產品為營銷重心。就是說,以產品為中心,而不是以雷軍為中心進行網絡形象的運營維護。
雷軍不需要再專門運維,他只需要做個維護公共價值觀的意見領袖即可,或者說,團隊需要將其從小米公司具體的日常關系中解放出來,將其作為公眾人物進行維護。繁瑣具體的管理,反倒經常危及雷軍的形象。只要產品足夠好,他的形象也不會變壞。即便產品出了事,他作為更為超然的公眾人物和意見領袖,反倒可以過來救公司。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