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是拾遺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01
沒想到,拉屎會成為這屆中學生一大難題。
前幾天,南方周末一篇聚焦學生“便秘”的文章,引發了全網的關注和討論。
內容雖然“有味道”,但議題卻引發了廣大家長的認同和共鳴。
太多人在評論區表示:
“終于被看見了”;
“社會沒有關注過,但它確實存在并且不容忽視”。
作為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本來以為沒有太大的討論價值,可是當這篇文章卻引發無數人共鳴。
太多人表示有相同遭遇時,我才發現,這屆中學生已經拉不出屎了。
這篇文章里,一個叫喬嫚的高中女生,被嚴重的便秘困擾。
原因是:根本沒有時間上廁所。
學校實行特種兵式時間規劃,具體到每一分每一秒應該做什么,都有詳細的安排。
上課、吃飯、自習……
排得滿滿當當的行程里,根本沒有上廁所這一選項。
那課間10分鐘去不就行了?
學校實行嚴格的“8+2”模式,學生得提前2分鐘到教室里安靜下來,活動時間只有8分鐘。
如果遇到老師拖堂,自由時間就剩四五分鐘。
時間緊,廁所坑位少,上廁所人數眾多。
久而久之,學生們就養成了憋便的習慣,于是就形成了便秘的難題。
而更恐怖的是,放眼到全國,這種現象已經十分普遍。
河北省便秘專科醫生劉偉棟說:
近年來他接診的患者中,便秘最嚴重的幾乎都是中學生。
他們大多一周排便一次,甚至更久。
“超過一個月不排便的學生,我遇到過10個。”
一個月不拉屎,不用想也知道對身體危害有多大。
據南方都市報道,上海崇明區中學生里,每100人就有13人便秘。
便秘,成了當代中學生難以啟齒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02
那么,是學生不想上廁所嗎?
不是。
在眾多學生提到的原因里,第一個是沒有時間。
兒科醫生趙涓接診過一個13歲的小姑娘。
學校實行“衡水模式”,從早自習到晚自習,孩子所有時間幾乎都用來學習。
吃飯、上廁所等生理需求,被無限壓縮,以至于孩子出現嚴重便秘。
每次打電話,孩子的爸爸第一句問候就是:“你今天拉屎了嗎?”
而他們學校絕大部分住校生,都是一周只拉一次屎。
聽著都令人心酸。
那是學校,不是血汗工廠。
如果連學生的身心健康都不顧,考那么好有什么用啊?
忽然想起衡中畢業的脫口秀演員,說過的一個段子:
吃飯只能5分鐘;蘇炳添來了也跑不進前三;
在衡中,被允許細嚼慢咽的只有知識點。
用最輕松的語氣,揭開了殘酷的現實。
為了出成績,學生必須極力壓縮吃飯、上廁所、睡覺的時間,一切都為了學習服務。
但人不是機器,并不是想拉就能拉出來。
當你便意來臨時不能及時解決,等你有時間了可能就上不出了,長此以往就陷入惡性循環。
上廁所困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奇葩校規。
之前,黑龍江一家長在群里控訴,學校晚上竟然不讓學生上廁所,有的學生甚至憋得尿褲子。
萬萬沒想到,學校管天管地,還管你拉屎放屁。
廣東一學校要求學生上廁所時,要佩戴通行證。
也不知道是哪個大聰明想出來的,這哪是學校?這是集中營吧!
去年山西一高中生,晚上去上廁所被記嚴重警告處分,被要求自費打印“自我認識”1000份,分發到各個班。
自我認識書里赫然寫著:“夜晚上廁所是個人自私的行為”。
真是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我就問校方領導晚上上不上廁所?
你們要是憋不住,憑什么要求孩子?
上個廁所搞得跟犯人一樣,不僅有處罰,還要經歷“社死”。
在這種變態的高壓下,學生想上廁所只能憋著,不憋出毛病才怪!
就是這樣,在種種不合理的校規之下,在緊鑼密鼓的時間安排之下。
學生失去了“拉屎”自由,成了一臺臺為學習服務的機器。
說真的,我是挺震驚的。
知道現在的孩子壓力大,卻沒想到壓力大成這樣。
細嚼慢咽吃頓飯,順暢去拉個屎,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說,竟然已經成了奢侈。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其實就是教育越來越卷,也變得越來越畸形。
一切為了成績服務,分數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
在這種重壓之下,正常的生理需求被壓抑,學生的身心健康被忽視。
學校只管升學率,就爭分奪秒,把孩子按在書山題海里。
吃飯用扒的,走路用跑的,上廁所是要憋的。
而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被封印的,又何止是孩子們的便意?
青春期的沖勁,靈魂的自由與探索的熱情,也一同被封印了。
我們的教育需要培養的,到底是一個個鮮活的孩子,還是千篇一律的學習機器?
03
忽然想起之前遭官媒痛批的“課間圈養”現象。
一名山西教師發視頻吐槽:學校7成孩子課間十分鐘不出教室。
諾大的校園空空蕩蕩,是孩子不想玩嗎?
根本不是。
一位杭州媽媽反映,兒子所在的學校對課間十分鐘的要求極其嚴苛。
“課間不能下樓,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還不能大聲說話 。”
孩子們完全被“圈養”起來。
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卻因為一系列不合理的規矩,被束縛在教室里。
想想都覺得離譜。
白巖松曾痛批“課間十分鐘”現象:
請問連課間十分鐘都很難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樣支撐一個民族的健康?
是學生愿意待在教室嗎?
正是精力最充沛的年紀,怎么可能甘心被圈養呢?!
是老師想要拖堂嗎?
老師的事務性工作都做不完,怎么可能額外給自己增加負擔?!
是學校既怕學生出意外擔責,又想學生把時間放在學業上。
說到底,是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功利化,越來越機械化。
只要能出成績,付出再多代價也在所不惜。
哪怕這份代價,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04
那些被圈養的孩子會變成什么樣?
就在今年清明節假期結束,北京兒童醫院“拒絕上學門診”一號難求的新聞沖上熱搜。
門診開設10個月,接診近萬人次,需求十分火爆。
“開學一個多月,兒童精神科爆滿”也曾刷屏全網。
而據國民抑郁癥藍皮書發布,在抑郁患者人群中,50%為學生。
重壓之下,我們的孩子生病了。
前段時間,“脆皮大學生”也成為網絡熱詞。
有人去割掉衣服標簽,竟然肌腱斷裂。
有人伸個懶腰,脖子斷了。
有人換個褲子,把腰閃了。
受傷方式五花八門,但玩梗歸玩梗,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狀況著實令人堪憂。
《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現狀分析與研究》曾給出調研結果:
當前高校學生體重正常的不超過一半,而肺活量、耐力、速度、力量等
綜合能力測評上,達到“優秀”的學生不超過20%。
有句話說: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而對這一批批脆皮大學生來說,中學時代健康被透支的惡果,就像一顆子彈,準確無誤地擊中了后來的自己。
05
我還記得我們上學那時候,課間10分鐘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女生踢毽子、跳皮筋,男生打彈珠、玩石子。
一到下課,安靜的校園像沸騰了,笑鬧聲充斥著每一個角落。
那種歡樂的氣氛,即使人到中年,回憶起來依然覺得溫暖明亮。
而現在的學生,有更豐富的娛樂設施,卻失去了玩樂的時間,更失去了童真的快樂。
成為一具具只懂學習的機器,何其可悲!
孩子的世界,不該是灰暗的。
他們應該有更多時間對真實世界,去探索,去體驗,去感受。
如果說孩子的成績,需要用壓抑生理需求來換,那么學習,會不會成為他們的噩夢?
如果好成績需要犧牲健康,那這樣的好成績,又有幾個家長真正想要?
學習不該成為苦難的化身,好學習與好身體,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上一個廁所的時間,也是耽誤不了學習的。
課間的歡笑,不應成為被壓縮的奢侈品,孩子的童年需要充足的留白。
畢竟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完美的答題機器。
而是孕育能感知陽光、敬畏生命、敢于熱愛的完整靈魂。
來源: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拾遺,一個有態度的人,過著有態度的生活,不管什么時候遇到你都不晚。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系后臺。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