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AI 技術不斷出圈,特別是年初的DeepSeek讓AI部署成本大幅下降,大量的企業都開始搭建自己的AI模型。市面上似乎有大量的工具都非常簡單,能分分鐘做出一個“自己的 GPT”,雖然聽起來誘人,但對于我們這種不是技術崗的人來說,落地一套真正可用的 AI 功能,真的不容易。
我所在的公司是做工業設備的,平時經常要為客戶提供操作說明、故障處理文檔、日常保養流程之類的資料。以前這些內容我們都是通過 PDF 或微信發文件的方式給出去。
但客戶那邊常常反饋看不懂、不知道去哪翻,稍微遇到一點故障就來找我們客服,問的其實都是一些很基礎的問題,重復率特別高。我們也想過做一套智能客服系統,但一方面預算有限,另一方面找不到合適的技術資源,也不想為了這么個小場景單獨開發。
直到前段時間我接觸到了草料二維碼的一個功能——AI 解讀,才發現原來還有一種更“輕巧”的方式。
一個二維碼,就能問問題了?
AI 解讀這個功能,說白了就是你把一份說明文檔、產品介紹或者制度流程上傳進去,生成一個二維碼。用戶掃碼之后,能像和客服聊天一樣,用自己的語言提問,系統會即時返回答案。
舉個實際例子,我們有一臺比較復雜的打包機,客戶經常問“紅燈亮是什么問題?”、“換帶怎么換?”、“加熱器多久清理一次?”——這些問題在我們說明書的某個章節其實都寫過,但真沒人認真翻。
我們現在的做法是:把這臺設備的使用手冊上傳,生成一個帶AI 解讀功能的二維碼,貼在機器旁邊,客戶直接掃碼——可以先看到 AI 自動提煉的重點信息,也可以自己問問題,比如:“我想換加熱管,怎么操作?”
我試了幾次,回答基本都挺準的,有幾次回答內容不太對,但我們可以通過提示詞去調整答案傾向,或者直接修改源文檔。
更方便的是,后臺還能看到客戶提了什么問題,常見問題一目了然。
不寫代碼,也能搭出“問答助手”
我不是技術人員,之前用過一些無代碼平臺,對工具本身也還算了解。但這個功能的“門檻之低”還是讓我意外。
我們第一次嘗試,是我一個人操作,上傳了打包機說明書 PDF和設備參數、照片等信息,生成了一個打包機二維碼,然后點了“開啟 AI 解讀”,設置了logo,取了個名字叫“AI小包”(算是給這個設備取了個“AI身份”)。
發布后,二維碼直接就能用了,我發給同事測試,他們一點開就有了3個AI總結出來的常見問題,體驗了一下覺得“問起來挺順”,不像是機器人那種死板回答,很多問題它能理解上下文。
后來我們在另一個產品上也試了,用的是多份文件的方式生成內容,結果也一樣順暢,連 IT 部門都沒參與。
使用下來,哪些地方真的有用?
說幾個我們自己覺得有用的點,不是那種“功能很強大”式的官方話術,而是日常真的用得上的:
● 重復問題明顯減少:客服那邊反饋,裝了二維碼之后,客戶大概有55%的問題自己就解決了,不用再來問人。
●內容隨時改,不用重新生碼:有一次我們修改了說明書的一處操作順序,只要后臺更新內容,掃碼就是最新版,二維碼不變。
●客戶提問數據變成了“反饋入口”:我能看到客戶提問的關鍵詞,比如“更換皮帶”、“報錯 E3”,這說明說明書哪些地方解釋不清楚,能及時修正。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兒:我們產品經理在內部會上說,“這功能感覺像是我們自己訓練了個產品 AI,雖然它不會回答復雜的技術問題,但能幫我們過濾掉大量雜音。”
適合誰用?不是客服場景
除了設備產品,我們內部試著用 AI 解讀來處理一些員工制度,比如報銷流程、休假規定等。我們把制度文檔上傳后生成二維碼,貼在 OA 首頁或辦公區公告欄,員工掃碼后可以直接問“帶薪年假怎么算?”、“打車報銷去哪填?”——效果還挺好,HR 那邊說問的人少多了。
所以我認為這個功能不僅適用于面向客戶的說明書,還能在企業內部管理場景中幫助提升效率。
為什么我推薦試一試?
●上手快,操作簡單:非技術人員也能 30 分鐘上線一個“智能問答二維碼”。
●內容可控、可更新:不用重新生成碼,只要后臺同步內容就好。
●從客服轉為產品洞察:提問記錄、關鍵詞頻次,都是寶貴的運營線索。
我自己做運營這么多年,越來越意識到——工具不是越復雜越好,而是要“能解燃眉之急,還不折騰”。
AI 解讀對我們來說,不是“改變了什么”,而是悄悄替代了過去一堆麻煩的環節,節省了客服時間,也讓我們有更多精力優化真正重要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