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柯柏妮
5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促進銀發經濟工作組”公布30項措施,促進香港銀發經濟發展。30項措施分為五個范疇,包括促進銀色消費、發展銀色產業、推廣銀色品質保證、推廣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以及釋放銀色生產動力。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預計,到 2043 年65 歲或以上的長者將占香港總人口超過三分之一。
香港的老齡化程度與內地一些老齡化較為嚴重的省份接近。根據《中國統計年鑒 2024》,2023年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中,遼寧達到21.06%,是各個省份中占比最高的,上海則以 19.56% 緊隨其后。面對洶涌而來的老齡化浪潮,中國內地的老齡化省份和香港在應對老齡化的思路上有何異同?
香港 “銀發30條” 有何亮點?
香港 “銀發30條” 的第一個亮點是跨部門協作。這30項措施由多個政策局與不同界別多個機構共同推動,跨越了傳統的部門界限。香港政務司副司長、“促進銀發經濟工作組” 組長卓永興指出,目標是拉動 “銀發族” 的消費、發展 “銀色” 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以認證方式增加產品和服務的認受性以拓展銷售、善用和保障長者的財政資源,以及吸引長者投入勞動市場加強社會的生產力,共建銀發友善社會。
這種跨部門的協作模式,能夠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避免了政策的碎片化。以促進 “銀色消費” 的措施為例,需要商務部門、市場監管部門以及文化旅游等多部門協同。展覽業界在展覽中加重銀發經濟元素,這不僅涉及到展覽場地的規劃、招商等商務工作,還需要市場監管部門保障相關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推廣長者飲食,也需要衛生健康、文旅等多部門共同參與。
第二個亮點是注重產業培育。在發展 “銀色產業” 方面,香港科技園公司、數碼港、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將支援其科技企業發展樂齡科技。這顯示出香港在推動銀發經濟時,注重從產業的源頭進行培育,通過科技賦能,提升銀色產業的競爭力。例如,樂齡科技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將涵蓋智能健康監測設備、便捷的養老輔助器具等多個領域,不僅能滿足本地長者的需求,未來還有望拓展到內地乃至國際市場。
在推廣 “銀色品質保證” 方面,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推行 “照護食灣區標準” 等措施,有助于提升銀色產業的整體質量標準,增強消費者對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信任度,從而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內地的積極探索
與香港相比,內地老齡化省份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同樣有諸多可圈可點的舉措。
在政策支持上,許多內地省份同樣注重跨部門協作。以遼寧省為例,在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民政、財政、衛健等多部門聯合出臺政策。民政部門負責養老機構的設立審批和監管,財政部門加大對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衛健部門則在醫養結合方面提供專業支持。
在產業發展上,內地老齡化省份也在積極探索。一些地區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養老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設施。比如,江蘇省就通過土地優惠、資金補貼等政策吸引了眾多知名養老企業入駐。
同時,在科技應用方面,內地一些城市積極推廣智慧養老。杭州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為老年人提供緊急救援、健康管理等服務。老年人家中安裝智能傳感器,一旦發生意外情況系統能自動及時報警并通知相關人員。
在消費市場的挖掘上,香港“銀發30條”通過展覽和零售優惠、電子商務等多種方式,精準刺激“銀色消費”。內地老齡化省份在這方面也有一些促銷活動,系統性和創新性上正在進一步提升。
相互借鑒與未來展望
香港與內地老齡化省份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有許多可以相互借鑒之處。香港在產業培育、市場運作等方面的經驗,能夠為內地省份提供參考。內地省份則可以在養老服務體系的規模建設、政策的普惠性等方面,為香港提供思路。
從未來發展來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香港與內地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的合作前景廣闊。
在跨境養老保險產品開發上,香港保險業界開發更多跨境養老保險產品,能夠與內地的保險市場形成互補。內地老齡化省份的龐大市場,也為香港銀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雙方可以在科技研發、人才培養、產業合作等多個領域加強交流,共同探索出一條適合老齡化社會發展的經濟與社會福祉雙贏的道路,為全球應對老齡化提供更多的中國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