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內,請給陳景潤解決三個問題!”
1983年,時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王瑞林接到一封寫給鄧小平同志的信,王瑞林看著信封上署名“陳景潤”三個大字后,立刻來到鄧小平辦公室,看完信后的鄧公當即下達指示火速解決。
提起中國的數學家,很多人心中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華羅庚,實際上在當時那個年代,像萬哲先、王元、陳景潤等人同樣在數學界占有一席之地。
美國國家信息中心曾評價陳景潤為“同時代中最偉大的數學家”。
在中國數論學派中,陳景潤是當之無愧的魁首,而他最大的成就是關于“哥德巴赫猜想”,并被國際學術界稱為陳氏定理。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具有崇高地位的科學家居然會同小平同志有所私交,并且鄧小平竟親自為他開口解決問題。
那么,陳景潤與鄧小平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兩人又是何時結下了友誼呢?
“中國有一千個陳景潤就了不得”
1933年陳景潤出生于福建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在郵局工作,母親的英年早逝導致陳景潤從小就缺失了母愛,陳景潤兄妹四人全靠父親一人支撐著,雖然日子過得艱難,可好在陳景潤找到了精神寄托。
任何領域的大能幾乎沒有后起之秀,都是從小就展現出了極強的天賦,陳景潤亦是如此。新中國成立之后,陳景潤便頂著“數學天才”的名頭進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作為當時年齡最小的一位研究員,陳景潤的天賦被另外一位科學家所看好,那就是華羅庚。
在華羅庚的引領下,陳景潤缺失的名家指點也被補齊,一心撲在數學研究上的陳景潤開始對數學界的終極難題發起了進攻。
華羅庚和楊樂、張廣厚、陳景潤在一起
那時的陳景潤每天清晨都會從食堂帶上一壺開水,然后買幾個饅頭,而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每次伏案一趴就是一整天,打開收音機聽一聽英語廣播就是他每天唯一的娛樂活動。
研究所給他分配了一間不到六平米的小屋子,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除了下筆時的沙沙聲之外,這里一點雜音都聽不到。對于正常人來說這樣的生活極其枯燥無味,可在陳景潤眼里這樣的環境堪比天堂。
沉寂十載,一朝與天齊。
1966年,陳景潤發表了一篇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文章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滔天巨浪,無數學者的目光投向了這位瘦瘦的中年男子身上。
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他們并不了解這篇文章代表著怎樣的意義,只有同為數學研究者才能明白,陳景潤的研究不亞于一次變革,到了他們這種級別,能夠再度前進一步都會推動很多領域的發展。
盡管還未接觸到最終的皇冠,可陳景潤在世界范圍內已然是最接近封神的一位。
正當陳景潤一鼓作氣繼續朝著頂峰奮進時,一場波及全國的動蕩打斷了他的節奏,中國科學院組織陷入癱瘓。
而他也被關押起來,每天脖子上都掛著一個牌子接受勞動改造。
要知道,當時在國際上,中國數學界只有兩位數學家被稱為“奇才”,一位是祖沖之,一位就是陳景潤。
可在國內陳景潤卻被批判為“‘白專’道路的典型”,不但扣押了他的工資,還不允許他繼續從事研究。好在陳景潤一直沒有放棄數學,命運也沒有對他徹底絕情,還讓他遇到了持續一生的貴人——鄧小平。
1974年鄧小平同志第二次復出,鄧公的到來對中國許多科研人員來說無異于曙光再現。那時許多領域都展開了整頓,其中科學戰線是重災區,很多科研人員都受到了波及。
1974年九月,鄧小平在會議上指出:“人才是國家的根基,講什么紅專白專,只要對國家有好處,就比拉后腿要強。”鄧小平還特別提到了陳景潤,并且否定了之前對陳景潤的行為,對他的研究給予了高度肯定。
“像一些世界公認有水平的人才,比如陳景潤,中國要是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鄧小平極大地褒揚了陳景潤等科學家,他還指出要對這批人給予愛護和幫助。鄧小平的聲音傳到了全國知識分子的耳中,在這之后局面總算是好了起來,鄧公還親自過問了陳景潤的問題。
雖然他們二人素未謀面,但都有一顆愛國心,只要是為國家好的人和事都不應該被阻止。然而,陳景潤剛剛恢復自由身沒多久,鄧小平便再次無法為他站臺,而陳景潤也被個別人威逼利誘要他說出不利于小平同志的言論。
秉持著一顆是非心,陳景潤扛住了巨大的壓力沒有昧著良心說話,因為他是中國數學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容不得馬虎,也容不得他喪失一個科研人員的尊嚴。
再度陷入困境,陳景潤在等待時機,廣大知識分子也在等待,鄧小平亦是如此。
“與鄧小平握手”
“莫道浮云能蔽日,我喚東風掃青天。”
1978年的春天,耐人尋味又令人蕩氣回腸。十年特殊時期結束,鄧小平帶著“實事求是”的大旗第三次復出。同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許多劫后余生的各個領域的研究人員紛紛來到會場。
他們或許還沒來得及撫平曾經受到創傷的心靈,便急匆匆地被鄧小平派人從全國各地接到了北京會場。也是在這場萬眾矚目的大會上,陳景潤第一次見到了鄧小平,他們二人盡管在這之前有過來往,可一直沒有機會見面。
坐在前排的陳景潤激動地看著臺上老人磅礴穩重的聲音,心里的波濤早已浮現在臉上,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在幾年前就意識到了人才和科學技術對于國家的重要性。
“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鄧小平一如既往地給予了大會所有人高度肯定和贊揚,數千人的大會,基本上能夠到場的都是國家各個領域中的佼佼者,甚至是扛鼎人。
鄧小平深知中國的未來很大程度上要與這批人緊密相連,他誠懇地表達希望科研部門一定要把科研工作搞好,還必須做好后勤部門的工作,要保證這些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工作,并將此列為了黨委的工作內容。
大會的最后,鄧小平同志還高聲對所有人說:“我愿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這一句強有力的發言不但是一種承諾,更是表明了國家對知識分子的態度。
既是呼喚科學大道的浩蕩春風,又是催動各個領域百花綻放的一聲驚雷,鄧小平也因此成為了眾多知識分子眼中的知音。
一個黨的領袖,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甘愿充當科研人員的“后勤部長”,這種心胸格局,不免讓人動容。陳景潤回想,曾經也是在人民大會堂上,鄧小平為了他仗義執言,讓他免受了許多苦難。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的發言入情入理入耳入心,盡管此時的北平余冬未盡,可在場的人都知道,春天來了。
大會結束后鄧小平還親自會見了一批科學家,這其中就包括神交已久的陳景潤,兩人近距離見面,陳景潤瘦弱的身軀并不起眼,可鄧小平佝僂的身軀竟然顯得陳景潤更加富有精力。
陳景潤上前緊緊握住鄧小平的手,這一刻千言萬語都在這無聲一握中,鄧小平親切地囑咐陳景潤:“科研很累,要注意身體健康,多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陳景潤止不住地點頭。
鄧小平扭頭又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要盡量給陳景潤同志創造好的條件。”因為時間問題兩人這次只能打了一個照面,臨走前鄧小平最后給陳景潤留下一句話:“若有困難,可寫信給我。”
陳景潤無法控制自己的激動感慨,給鄧小平深深地鞠了一躬,嘴里喃喃道:“謝謝,謝謝。”
而后鄧小平又多次指示,提出陳景潤應該破格提拔為一級研究員。值得一提的是,陳景潤與鄧小平多次寫信來往,在鄧公的鼓勵下,一向不參與政治的他成為了全國政協常委中的一員。
一周之內解決陳景潤的三個問題
兩人在信中聊了很多,因為長期負荷研究,導致陳景潤的身體一直不好,鄧小平得知后還指示有關部門給陳景潤做一次全身檢查。隨著病情的惡化,陳景潤在鄧小平的關照下住進了解放軍309醫院。
也是在這里陳景潤結識了自己的初戀愛人由昆,但是由昆只是來這里實習的,到了一定時間后就會回到武漢,異地戀的艱難不亞于一些數學難題,加上有孩子之后夫妻總是兩地分居也不好。可若是搬到北京來,陳景潤6平米的屋子根本就住不下三個人,加上一些生活瑣事,陳景潤發現到頭來什么都沒搞好,苦悶之下陳景潤想到了小平同志,可總是麻煩別人也不合適。
猶豫不斷的陳景潤考慮再三,還是決定給鄧小平寫信求助。
在信里陳景潤實打實地將自己實際生活中的難題坦白,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長期擔任鄧小平秘書,時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王瑞林把信交到了小平同志的手上。
鄧小平看完信后立刻做出了批示:“一周之內,請給陳景潤解決三個問題,一是住房,二是愛人調動,三是配備一位秘書。”
1983年,按照鄧小平的指示,首先是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高登榜親自來到中國科學院,經過溝通后科學院當天就分配給陳景潤一套四室一廳的院士住房。
接著是陳景潤的妻子由昆,直接從武漢調到北京一家醫院工作。最后升為一級研究員的陳景潤月薪也從89.5元提高到了149.5元,另外還有50元津貼,這在當時可是行政十級的標準,按照現在來說就是正局級。
為了不浪費陳景潤的時間,科學院還委派一位助手擔任陳景潤的秘書,日常的瑣碎活動交由助手去辦,陳景潤可以安安心心地搞科研。
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
鄧小平說到做到,細致入微的關懷也是陳景潤成為著名數學家一塊重要的基石,沒有鄧小平的幫助,陳景潤也無法擁有好的環境去研究,兩人之間不但是好友,更是千里馬與伯樂。
然而好景不長,1984年陳景潤的病情再度惡化,他的小腳趾已經不能穿鞋,雙腳也經常疼到無法忍受。但是在這一年的國慶時,陳景潤為了能夠到天安門看鄧小平一眼,由昆扶著強忍痛楚的他硬是站了一上午。
1996年3月19日,63歲的陳景潤離開了人世,此時的鄧小平也已經躺在了病床上。1997年2月19日,偉大的領袖鄧小平同志也離開了我們,兩人離開的日期差一個月剛好一年,連日期都一模一樣。
晚年由昆曾經回憶:“我們這一家人,尤其是先生,如果沒有小平同志給予的親切關懷,先生不會堅持到63歲,我們這個家也一樣,所以小平同志去世后,我就跟失去一位親人一樣痛苦。”
或許在別人眼中兩人的身份天差地別,存在的交集非常少,所以外人并不理解這種情感,但是只有他們自己清楚,就如由昆所說的一樣:“哪怕是先生累死在工作臺上,也心甘情愿。”
由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