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著昨天的案例繼續講,老王的工廠已經經營了四年,第四年結束后,凈利潤達到了1075萬元。凈資產收益率攀升至53.75%。年末的總資產達到了5575萬元,其中1500萬元是固定資產;按資金來源分,負債為2500萬元,3075萬元為本金。
不管是資產負債結構,還是從盈利能力,老王的工廠各方面都是極其優秀的。但能不能繼續這樣經營下去呢?當然是可以的,但要想取得與第四年一樣的凈資產收益率水平,必須要把當年賺的凈利潤全部分掉,同時還需要競爭對手們不會來搶自己的市場才行。
老王團隊不是有能人嗎?他們一商量,第五年的經營方案已經出來了,準備同時上馬5家規模是現在工廠兩倍的新工廠;分紅75萬元,其余的留下來用于經營。我們假設建設期還是半年,新工廠的投資、收入和成本費用等全部按翻倍計算。由于產量增長太快,決定對現有產品降價5%,同時也要求供應商降價5%(假設80%的成本費用向供應商采購),而且要求供應商們提供半年的賬期。
第五年的情況如下,總資產擴大至2.05億元,其中流動資產1.4億元,固定資產6500萬元(其中5000萬元新項目建設期半年),來源為本金3000萬,占用供應商欠款1.1億元,銀行貸款6500萬元。全年收入3.04億,成本、費用和稅金2.76億,利息支出328萬,凈利潤2424萬元,銷售凈利率為7.97%(凈利潤2424萬/銷售收入30400萬),凈資產收益率為80.81%(凈利潤2400萬/凈資產3000萬)。
第五年新增的產能才開產半年,就取得了如此高的收益,按理說第六年的情況會更好了。理論上當然是這樣,但是極有可能老王的團隊已經在兩次測試都成功后就膽子越來越大,已經不愿意再等穩定一段時間,接著展開規模更大的投資活動了。
另外,競爭對手們,特別是原來這一行的龍頭企業們,當然不愿意看著老王這個小廠在短期內就動搖自己的行業地位,會展開降價來應戰。
為了不至于把情況弄得太復雜,我們就不把時間線弄得太長了。第六年的情況為,分紅242萬元之后,2000萬元的盈利轉入本金,此時的本金增厚至5000萬元。此時繼續占用供應商1.1億元,銀行貸款降至4500萬元。當老王和團隊正在高興的時候,競爭對手開始降價了,導致其跟進降價5%,新建的產能只有七成開工率。
第六年全年的業績情況如下:全年收入3.61億,成本、費用和稅金3.46億,利息支出228萬,凈利潤1312萬,銷售凈利率為3.63%(凈利潤1312萬/銷售收入36100萬),凈資產收益率為26.24%(凈利潤1312萬/凈資產5000萬)。分紅312萬元,另1000萬元繼續用于增厚本金。
這一年,老王的團隊有點壓力了,商量一通之后認為,還是產能利用不足導致了現在的問題,另外還得給供應商施壓,讓他們配合降價。結果就出了新招,產品在上年的基礎上再降3%,要求供應商也配合降3%(由于部分供應商的優勢地位,另一部分供應商本就沒降價空間,最終只下降了1%),結果比上年多賣出了一成的產品。
第七年全年的業績情況如下:全年收入3.85億,成本、費用和稅金3.78億,利息支出178萬,凈利潤626萬,銷售凈利率為1.62%(凈利潤626萬/銷售收入38519萬),凈資產收益率為10.43%(凈利潤626萬/凈資產6000萬)。
老王和團隊總結后認為,10.43%的凈資產收益率還算可以,也不敢再降價了,認為繼續做好細節,逐步提升銷量就行了。分紅126萬,另外500萬繼續去增厚本金,以此增加工廠抗風險的能力。
第八年的市場繼續下滑,工廠拒絕降價(實際是沒有降價空間了)營收同比下跌一成,成本、費用、稅金下降8%;因為有部分費用跟銷量無關,無法同步下降。第八年全年的業績情況如下:全年收入3.47億,成本、費用和稅金3.47億,利息支出153萬,全年虧損184萬元。
雖然虧損金額不大,但供應商和銀行們都來找老王了。銀行的意思是,貸款支持得已經太久了,國家金融政策在調整,讓老王去找供應商多欠點就行了。供應商的意思是,去年銷量下跌一成,我們的欠款沒變,付款周期拉長了。原來是覺得,采購量比較大才同意欠這么多的,現在的量不升反降,要求修改供貨合同,調短付款周期。
由于銀行貸款還在下半年才到期,老王決定先擺平供應商,要求供應商在降價5%就可以調短一半的付款周期和原有條件不變中選擇。除個別有獨特技術的高附加值的供應商選擇了新條件外,其他的供應商都沒有再鬧了。
第九年的市場情況復雜,銷量還在下跌,原料市場波動較大,部分供應商叫苦連天,某供應商的原料價格大漲,已經無力繼續供貨,老王只有啟用備用供應商,但備用供應商的價格較高,還要求付全款才發貨。老王只有回頭要求先前的供應商,同意適當漲價,并以不支付前期欠款相要挾。這家供應商堅持了一段時間,無奈破產了,破產管理人并不管那么多,直接直訴了老王和他的工廠。
再加上市場表現不好,上半年的銷量下滑了兩成,銀行堅持要收貸,其他供應商也慌稱裝置要維修,暫停供貨,不修改為現款現貨的合同條件,并結清前期欠款,堅決不恢復供貨,而且部分供應商已經開始起訴老王。
這個時候債務危機就爆發了,看起來,老王的工廠凈資產還不錯,似乎可以應對這次危機,然而一旦生產經營停下來,很多資產就要打骨折,也很難變現,或者變現的價值極低。而債務總需要還,不管是有息的還是無息的。
怎么辦呢?如果有實力的企業愿意來收購是最好的,這樣,老王和投資者們還可以快速變現,落袋為安。如果沒有人來收購,可能就需要清算,如果資產變現的價值太低,就只能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會有較大的損失。
例子不是特別嚴謹,時間線也相對較短,假設的也并不一定符合實際,但大多數企業的爆雷差不多都是這個套路。一味依賴規模優勢的企業,大多會走到這個結局,如果步子邁得比較穩,這個輪回的周期就要長一些。但總會有“實力強”的競爭者會出面來給某些行業加速的,不甘落后的同行只能跟進,特別是在最近10多年,幾乎沒有太多的熱門行業能夠例外。
故事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