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小語】
錢海源先生與陳履生先生是心靈相通的忘年交。從書信算起,他倆的實際交往有37年的歷史。著名陶瓷藝術大師寧鋼先生這樣描述錢老:“在這個“后真相”時代,多數人選擇沉默或附和,而錢老依然堅守‘真言如金’的品格,實屬難得。錢老始終是那個執劍的勇者,?直言不諱,讓我想到竹子的品格‘中空有節,寧折不彎’,錢老就像一面鏡子,不迎合、不扭曲,只映照真實,坦坦蕩蕩,對于藝術界不良習氣,多數人藏鋒,以‘圓滑’為智慧,而錢老敢于出鞘,用行動證明‘棱角’的力量?!?/p>
錢海源:1940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樟樹市。1961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附中,保送升入本院雕塑系;1966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分配至湖南省展覽館雕塑創作室工作。曾任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兼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和長沙市城市雕塑評審委員等職。2003年至2018年,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代表作品有《杜甫銅像》《南宋詞人辛棄疾紀念像》《鄧小平銅像》《長征路上三代人》《母親銅像》等。自1979年以來,先后在《美術》《美術觀察》《文藝研究》《美術研究》《文藝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藝術中國》等重要報刊雜志,發表文藝評論文章百萬余字。出版學術著作有《中外城市園林雕塑圖選》《新時期美術思潮》《古今雕塑藝術》《文藝湘軍百家(錢海源卷)》《雕塑佬畫水彩》《中國名家書信集》。(錢海源“藝術簡歷”文轉自湖南美術館《入湘隨溯——錢海源湖南40年藝術回顧展》。
錢老與國內眾多名家有長時間的書信交往,他把包括陳履生在內的與117位當代中國文藝界名家的365封信,悉數捐給了廣東美術館。如今86高齡的錢老,依然堅持用手機寫作,《夜讀小記》筆耕不輟。近日讀到錢老深切緬懷陳履生先生的珍貴文字,感佩萬分,經得錢老同意,全文刊登,以饗讀者。
文:錢海源
當從網絡中驚悉老友陳履生去世的噩耗后,我從昨晚到此時準備編發這篇文章時,履生兄的形象就占據了我的整個頭腦。
我覺得履生兄沒有走!他還生龍活虎地活在我心目之中。
回想起來,自我于2019年底在景德鎮陶瓷大學參加啟蒙恩師寧璘百歲大壽慶典,見到生龍活虎的履生兄之后,就再也沒有機會與履生兄謀面了,但我們卻在微信網絡中常有推心置腹的交往。
我至今記得,就在那一次于瓷都相見之時,履生兄說他在家鄉江蘇揚中建的博物館中,希望能收藏到我的雕塑作品,我欣然表示同意。
回到廣州后,我就用快遞給他寄了111×90×60cm的《鄧小平銅像》,還寄了我于1981年在敦煌莫高窟臨摹的兩個分別高度為35和30公分的盛唐《供養人》和《阿難》銅像。
履生收到銅像后稱,這是我贈送給他家鄉揚中博物館的最珍貴的厚禮。
履生兄說的是實話,因為其中的《鄧小平銅像》,在鄧小平同志1997年2月28日去世后,新華社湖南分社著名攝影記者龍啟云同志,于2月29日到我工作的湖南省展覽館雕塑工作室,采拍《鄧小平銅像》的照片,于次日2月30日,新華社就發了通稿,全國30個省市報紙,都在頭版頭條發了《鄧小平銅像》照片,連美聯社和法新社都加以轉載了。
80年代在《美術》雜志當編輯、后到美國紐約定居的錢志堅小弟,打越洋電話告訴我說,紐約的很多報紙都發表了他認為做得很好的《鄧小平銅像》。
緊接著,自2006年中國美術館收藏《鄧小平銅像》后,先后有《廣東省博物館》、我的母校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江西美術館和湖南美術館收藏了《鄧小平銅像》。因為,按照國陳慣例,法國雕塑家羅丹的簽了名的20件《思想者銅像》均屬原作。
自2019年景德鎮相聚后,我與履生兄就再也末能謀面,只常在微信中心靈交流,讓我與比我小十七歲的履生兄成為心靈相通的忘年交。
實話實說,如果從1988年10月9日他寫給我的笫一封信算起,至今,我與履生兄交往已有整整37個年頭了。
我將他寫給我的第一封信,于2016年7月29日廣東美術館為我做個展時,與包括賀敬之、華君武、蔡若虹、王朝聞、葉淺予、劉開渠,王琦、王伯敏、華夏、錢紹武、關山月、潘鶴、孫克、王仲、鄧福星、薛永年、林墉、關則駒和何家英等117位當代中國文藝界名家的365封信,捐給了廣東美術館。
我記得,履生收到寄給他的由廣東美術館花費巨資限量印制的《中國名家書信集》后,對我說:“廣東美術館編的這本有6公分厚的《中國名家書信集》,折射了當代中國美術界的美術思潮,有厚重的歷史與人文價值”。
實話實說,雖然我與履生兄的交往,始于1988年10月9日他寫給我的第一封信,但笫一次與他謀面,則是在一年之后的1989年5月中,履生兄利用去香港出差返京之機,在中國著名民間美術研究專家左漢中兄的陪同下,到我供職的湖南省展覽館雕塑室來相聚。左漢中兄在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任職,既是陳履生的老友,也是我的忘年交。
從此,我與履生兄就成了交往密切的朋友,對他的人生與藝術之路就一直非常關注。
其實,要說起來,我與履生兄的藝術與人生之路頗有些相似之處。我們都是從社會底層奮斗起來的孩子,都是在黨和新中國的陽光下,成長為一個文化藝術工作者的。
陳履生1956年生于江蘇省揚中市,1985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美術歷史及理論專業,獲碩士學位。在校學習期間,他兩次獲得劉海粟獎學金。1985年他被分配到人民美術出版社,先后任古典美術編輯室編輯、主任;2002年調入中國畫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研究員;2004年調入中國美術館,任學術一部主任、《中國美術館》月刊常務副主編;2010年調入中國國家博物館任館長助理;2010年11月至2016年8月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同時也擔任中國漢畫學會會長。
陳履生作為一個有著高尚人格和精神節操的著名人文學者,他是一位在多個藝術門類和領域都很有成就的資深名家。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美術領域藝術思潮潮起潮落,有些人隨著不斷變幻的西來藝術思潮,不斷地翻著政冶或藝術跟斗與變臉,但對于中國五千年文明和中國優秀藝術傳統均可稱為飽學之士的陳履生,始終是一位堅守自已作為正直的中國文化人和藝術家,為創作堅持中國新時代藝術的良知而不動搖!
陳履生曾回憶說:“我出生于小商家庭,父母開一家照相館。父親受過幾年的私塾教育,母親是文盲,家族中數代人都與書畫無緣。"
陳履生是業內外公認的一位優秀人文學者和著名的美術全才,卓有成就的美術史研究、藝術評論、繪畫、書法、攝影和收藏各方面均有斐然成就。
在當代中國美術界,有些在藝術上屬于二、三流的人物,非常善于利用“畫外功夫”的力量,將自己撥高和自我吹噓為“國家級大家”乃至“國際大師”?。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因而在業內名聲狼藉,臭不可聞!真企盼有關方面能派人到美術界作些調查研究,看看那些自吹自擂、不要臉的假“大家”之流,給美術界造成了多么大的危害!
有美術界的有識士搖頭說,當代美術界之混亂不堪,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他們呼吁,美術界也應當開展對于反映在文化和藝術方面的腐敗之風才行!
與此同時,要大力表彰像陳履生這樣的優秀藝術家,以此樹立美術界的正氣才行。因為陳履生是實實在在的廣受業內外肯定、贊揚與尊敬的優秀人物。
陳履生是新中國自已培養、從江蘇鎮江揚子江中走出來的當代中國美術界的一位著名和少有的通才,他身兼著名的藝術史論家、美術批評家、畫家`書法家、攝影家兼博物館學家。
我認為,陳履生更值得令人尊敬,更值得令人懷念的是,他具有高尚的人品和人格魅力!
因此,我堅信,陳履生因此而永載中國美術史!
祝愿親愛的履生兄一路走好!
老友履生兄雖然走了,但他還生龍活虎地活在我心中!
請老友們看我《夜讀小記》中的這附9圖:生龍活虎地活著的陳履生兄,在對著我們微笑!
錢海源2025年5月30日《夜讀小記》
錢海源先生作品欣賞
· The end ·
如需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倉頡通文化所有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