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1歲的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女生簡·布里頓被謀殺,死狀極為詭異:腰部以下的衣服被掀起,陰道殘留精液,身邊被撒滿具有宗教儀式意味的紅色赭石。這一物品將嫌疑人鎖定為精通考古的人——在許多古代的喪葬儀式中,紅色赭石要么用于保存尸身,要么就是為了讓死者可以風風光光地去往來世。
傳聞簡的死與導師卡爾有關。簡與卡爾有婚外情,她不想結束這段關系并威脅說要公布戀情中的細節,卡爾就殺死了她。此前不久,卡爾剛剛因為帶隊伊朗葉海亞堆考古挖掘,獲得哈佛大學終身教職。
這則故事在哈佛大學坊間流傳了很多年,兇手卻一直沒有被逮捕。直到2009年,還是大三學生的貝基·庫珀聽說了這個故事,她被女主角深深吸引。三年后,貝基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深入調查。隨著更多細節被發現,案情也越來越復雜,甚至有更多嫌疑人浮出水面。她關于簡故事的追蹤與還原,構成了《追兇》這本書。
在書中,簡的故事不再是DNA證據最終在2018年揭開的謀殺之謎,而是學術界性別不平等的故事,它關乎被賦予權力的男性精英中的“牛仔文化”、制度的沉默效應以及我們重寫女性受害者故事的沖動。
《追兇》的英文書名是we keep the dead close,直譯為“我們把死者留在身邊”。
文 | 余 明
《追兇》的英文書名是we keep the dead close,直譯為“我們把死者留在身邊”。死者是簡·布里頓,21歲死于哈佛的人類學系女學生,坊間傳言她與導師卡爾有婚外情,她后來不愿退出,卡爾因此殺死了她。簡有何特殊?為什么作者貝基·庫伯要花費十年時間來將她留在身邊?
1.切近死者:we keep the dead close
簡的死狀極為詭異:腰部以下的衣服被掀起,陰道殘留精液,身邊被撒滿具有宗教儀式意味的紅色赭石。然而,關于她死亡的報道大多并不關心這些細節,甚至把她的年齡都寫錯了,唯一強調的是“她是一個漂亮年輕的女學生”。這種報道顯然具有某種凝視和暗示意味。
貝基則從一個完全不同的、深入、立體且真實的角度來書寫簡。她回到她的故鄉,與她的親友交談,翻看她兒時的繪畫和筆記。事實上,簡最大的特質就是她有能力不被簡單粗暴地定義。她的父親因偶然的機緣躍升至上流社會,卻并不認為自己屬于這里;她的母親對兒女都有嚴厲的要求。她有一個階段喜歡在墻上畫畫,有一個階段愛上音樂;她經常說著大家不理解的冷笑話,卻又擁有強大的社交能力和魅力;她情感強烈又不受控制,有時一次性禁食72小時,有時又吃上一大堆巧克力奶昔,有時一連幾天不出房門,有時又在社交場合大放光彩。
同時,她身上有一股令人恐懼又被吸引的黑暗力量。她面對權力從來橫沖直撞,看見男性強迫給自己的女伴點她不喜歡吃的青蛙腿,她在旁邊大叫“呱呱呱呱呱呱”然后狂笑著離開;這種反抗幾乎有些可愛。她的性關系——如人們所期盼的那樣——是相對開放的,她有過幾個男友,也有傳言說她與某位教授交往;但她并不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是用身體交換利益的弱者。她不需要一個男人來感到完整,但依然渴望愛,享受愛,也享受隨之而來的性。因此,她被與自己有共同創傷的男性——那些木訥、笨拙或暴烈的男性——而非那些完美的男性所吸引,她帶著一種把玩和享受的態度與他們相處,甚至在憤怒時扇了自己的男友一巴掌。顯然,她在關系里是處于上位的。她用性為自己賦權。
這些書寫甚至都無法概括簡的復雜性。但更令人好奇的是,貝基為什么會如此癡迷于調查簡的案件,不惜數十年,甚至在事實層面上推動案件的解決?
貝基和簡甚至在長相上都有些相似,當她們從某個角度看向鏡頭,相機可以輕易捕捉到她們相似的靈魂。貝基的調查起源于她自己的“黑暗力量”,她從小就癡迷于解密,“我始終通過觀察周圍人的行為模式來成為一只變色龍,掩蓋自己處于社會邊緣的事實”。貝基始終感覺到表象之下掩藏著更多真實,也始終擁有潛入黑暗的渴望,因此一聽到這個黑暗的校園傳說就被深深吸引。
《消失的愛人》劇照
貝基和簡在“黑暗”與“邊緣”上頗有相似之處,而隨著調查的深入,她愈來愈和簡產生共鳴,幾乎成了跨越五十年的密友。貝基從四千頁的檔案中、從他人的描述中看見了簡——一個激情與自我否定的混合體,一種孤獨,一種尋找歸屬感的需要,一些被愛的渴望。這些欲望構成了簡追尋親密關系、以考古作為志業的根本動力,而貝基——對陳年舊案的調查無疑是另一種層面上的考古,而這種追尋的動力與簡同根同源。貝基常常因為親密關系而困惑,茫然于自己做的事情的意義,但因為認識簡,她感到不那么孤獨了。
貝基真正認識了死者。她用“簡”來稱呼她,用名字稱呼她的家人。她在探尋這個女孩的過去時不僅和她成為朋友,甚至代替她生活、完成遺愿。她跪在她的墳前撥開土塊和雜草:“她名字的字母里仍結著一些泥土,她中間名的最后一個字母S上還沾有草根......我看見了埋在土、草根和草當中的我的鋼筆。就是它了。我撿起它,用鋼筆尖在字母的弧線上劃過,一個字一個字,我鑿出了她的名字。”貝基的書寫將真正的、完整的簡帶回了人們面前。
卡爾在考古學課堂上說,考古學是殖民主義的“侍女”,幫助殖民者闡釋對方的過去并賦予其意義。男性敘事長久以來也是如此盤踞于女性的歷史中,而貝基的探尋是一種反抗——由女性自己來記述女性、解讀女性,她可以在現在的節點上,觸摸五十年前的簡傳來的脈搏。
“成為我生平的記錄者吧,讓布里頓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傳誦,或者,至少讓一個人記住我本身的樣子,而不是他人眼中的我。”
2.切近死境:如何傾聽沉默?
簡的案件最終在2018通過DNA技術破獲,兇手是一個與簡先前毫無關聯的殺人慣犯——讀到這里我幾乎有瞬間的失望。然而,這是否意味著貝基對兇手的種種探尋是無意義的?不。為什么簡與教授發生婚外情的傳說在哈佛能夠流傳四十年之久?這個傳說成了一種神話,每個人都心照不宣地接受它、回避它,因為它如此合理,如此接近正在發生的事實。
權力——這是貫穿整個故事的核心名詞。貝基對哈佛的描述是“哈佛大學覺得自己無所不能”。這一方面意味著她它有能力讓學生堅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一定能改變世界的某個角落”;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它的權力的確已經膨脹到了繞過善惡規則的地步。膨脹的權力也塑造了一種氛圍——你感到自己受到了歧視?那是你不夠優秀。
這種權力結構在學術政治中體現得尤其明顯。考古學的圈子本身就小得令人窒息,每個人對彼此都幾乎知根知底,同時其中還存在著令人窒息的權力結構。以校園傳說的男主角——卡爾為例,他在晉升前一直在為自己的終身教職焦慮,因為終身教職最終的評審由委員會決定,評審流程完全封閉且沒有任何標準和記錄,從而成了權力滋生的溫床。另一方面,卡爾也為籌款焦慮,獲得終身教職之后的升職中,籌款能力是重要的評估標準,因此他必須在野外考察過程中小心翼翼,以求給當地官員留下好印象。
《真探》劇照
但同時,卡爾也扮演著權力體系中的一環。有的學生指控卡爾的承諾失信導致自己喪失了四年獎學金,有的學生指控他剽竊自己的博士論文,簡的朋友也說簡認為卡爾可能不讓自己通過統考、參與野外考古。當然,這些指控是站在他們各自的立場上提出的,具有非常強的主觀性,卡爾也全部否認了這些指控;但這至少說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權力不對等讓他們除了忍受和私下指控之外,沒有其他為自己的權利討論和辯護的方式。
女性在學術政治體制中尤其處于底層,幾乎演化到性別暴力的地步——那不僅是對一個女人如何吃飯、如何穿著的要求,更是在事實上對她的利益和權利的剝奪。簡21歲時,美國正在經歷動蕩顛覆的1969年,她處在女性主義黑暗與曙光的交接點上。哈佛考古系中依然沒有任何一個取得終身教職的女教授,很多女學生選擇了退出學術界,不是主動選擇,而是因為經受了某種創傷。性騷擾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她們之中流傳著“不要和某某出野外,他會動手動腳”的消息網;同時,女性必須在行政、學術、管理各方面都付出比男性多得多的隱性勞動,才能換取少得多的教職。女性人數的缺少在事實上形成了一種孤立女性的氛圍,這也無形中驅趕了很多女性。當女教授瑟伊頓在《哈佛深紅報》為性侵受害者發聲時,她得到的結果是終身教職評審的失敗。
我們可以在書中很多人的敘述和行為選擇中看見權力的驅動力。有的人反抗,有的人順從,但沒有人能逃避權力。簡也不例外。她的第一任導師莫維烏斯接收女學生的潛在期望是她不能結婚生子,否則他就會收回對這個女性的基金資助;而第二任導師卡爾也同樣施行著權力機制,在卡爾帶隊的野外考察中,學生無法與老師、官員獲得同樣的生活物資分配。但簡是情緒豐盈的,也是橫沖直撞的,這兩種特質都帶有女性化的、“黑暗”的力量,也都被卡爾所不喜,她對權力的橫沖直撞尤其激發了他對自己的地位的不安全感。因此,大多數朋友在描述簡和卡爾的關系時都持消極態度;但是這種個人性格特質的不合在權力中卻演化為簡對自己事業的擔憂,最終成為兇案發生時懷疑卡爾的原因之一。
貝基將本章命名為“神話”,確實如此。簡的校園傳說傳播得如此廣泛,以至于成為一種神話,這是學術噤聲的象征,也是反抗的隱喻。“你該如何應對這些沉默?你如何傾聽它?如何解讀它?它何時被壓制?何時可能成為一種能動行為?當這些沉默進入記錄并勾勒出檔案的樣態時,你又如何理解它們?”一堂性別暴力課程中,貝基聽見教授這樣說。簡是不那么沉默而可以被聽見的人之一。
《消失的愛人》劇照
3.切近死亡
追尋一個人的過往,就一定會理解ta甚至愛上ta嗎?未必如此,但貝基的確愛上了簡,基于同樣的性別,類似的境遇,共鳴的欲望。
Keep dead close,不僅意味著貝基的努力在事實上將死者留在身邊,也意味著我們應當銘記這個少女的死亡。盡管結局是荒謬甚至無意義的,貝基的探尋卻勾勒了一個在60年代的學術政治、性別暴力、權力體制中掙扎的少女,一個與眾不同、富有魅力與想象力、擁有感受孤獨、感受愛的能力的少女,以及那些與她聯系的人們在她的生活和時代里做出怎樣的選擇。一個尤其動人的瞬間是,簡的男友吉姆在她死后依舊在她負責的考古文檔中簽上她的名——盡管他本可以不這樣做。“即便一個體制中的個體都是好人,他們所構成的這個體制也依然有可能是毀滅性的。”貝基這樣寫道;但是這樣的碎片,以及貝基在哈佛人類學課堂中穿梭時記錄的那些為探尋真理而產生的論述,它們在權力與人之上述說著真實的時代、生活與希望。
卡爾:換句話說,這群人之所以放棄游牧生活,并不是因為他們需要照料莊稼、飼養動物。他說,這源自復雜的儀式信仰,具體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行為模式:他們會把死者埋在自家房子底下。那個過世的人會被給予很多的關注,他繼續說。
“我說的 ‘關注’,指的是用飾物,用意義之物裝飾死者。”我突然間意識到,我們與死者的關系是我們人類最古老的標志。
“你是緊緊守住死者不放的。”他說。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追兇》
作者:[美]貝基·庫珀 著
譯者:張暢 譯
ISBN:9787532795062
定價:98元
出版時間:2024年9月
內容簡介:
2009年,還是大三學生的貝基·庫珀第一次聽到有關簡·布里頓被謀殺的傳言,她立刻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故事的中心是布里頓與一位已婚教授的所謂婚外情,據稱這位教授在布里頓威脅要透露他們關系的細節時將她殺害。對這位年輕女性了解得越多,庫珀就越覺得“她與自己的關系更像是煉金術而非理性”,但庫珀同時也擔心,像哈佛這樣“無所不能”的機構“會在多大程度上確保這件事不被曝光”。
直到2012年回到紐約后,庫珀才開始全面調查簡慘死背后的細節。她在互聯網上搜索信息,在那年秋天以哈佛大學本科生的身份臥底,以了解更多關于涉嫌謀殺布里頓的已婚教授的信息。
在隨后的數月和數年中,庫珀秘密采訪了人類學系的研究生和簡的朋友,加入了一個業余偵探在線小組,并研究了包括《哈佛深紅報》在內的報紙上的文章。一些細節的出現不僅使案情復雜化,還揭露了其他嫌疑人,以及哈佛和執法部門的個人秘密和系統性背叛等糾纏不清的問題。
簡的故事不再是DNA證據最終在2018年揭開的謀殺之謎,而是學術界性別不平等的故事,它關乎被賦予權力的男性精英中的“牛仔文化”、制度的沉默效應以及我們重寫女性受害者故事的沖動。
作者簡介:
貝基·庫珀(Becky Cooper),曾是《紐約客》編輯部成員,也是布蘭迪斯大學舒斯特調查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本書的寫作得到了調查性新聞基金和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霍華德·G. 巴菲特女記者基金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