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新婚之夜”
(摘自《天生我才:馮驥才傳》,杜仲華著,中國言實出版社)
在那個非常時期,馮驥才與顧同昭籌備結婚的過程,只能秘密、悄然、不聲不響地進行。此時,他們兩手空空,幾乎一無所有。只有從他家里搬來的兩件家具:一是小時候使用過的書桌,已破舊不堪;二是一個躺柜,柜門已爛,便將柜子豎起,用木板訂個柜門裝上合頁,變成一個小立柜;床是用破木板搭起來的,上面鋪上被褥;沒有窗簾,便用半透明的硫酸紙糊在窗戶上。顧同昭是個唯美主義者,在商場精心挑選了一臺造型別致的“浪琴”牌收音機,一只小巧的夜明鐘擺在書桌上,又在立柜上放了一盆文竹,婆娑的綠葉飄拂下來,立刻增添了一抹生機與活力。于是,一個構建在廢墟上的溫馨小巢,便伴隨著他們對新生活的美妙幻想而誕生了。
馮驥才與顧同昭的“結婚照”。
結婚的當晚,馮驥才的父母不便出面,由岳父帶著新娘的弟弟妹妹,在勸業場附近一家規模很小的川菜館,舉辦了一場極為低調的“婚宴”。席間,岳父舉起酒杯輕聲說:“祝賀,祝賀!”幾只酒杯“當當”一碰,又獻上一支優雅的淡粉色康乃馨——這是新娘最喜歡的花,于是,就算新婚“禮成”了。
離家赴宴前,母親塞給馮驥才一個布包,里面包著兒子的幾件換洗衣服。他出門時把布包夾在自行車后衣架上,飯后回到新房,忽然發現布包不見了——那可是他帶到新家的全部家當啊!所以,他的人生新階段真的是從“零”開始的。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自古以來讀書人最幸福最得意的時刻。但對今天的一對新人來說,卻要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原因很簡單:他們新房的樓下,就是一個紅衛兵指揮部,也相當于一個看守所。他倆回到院子里,鎖車、上樓、開門都躡手躡腳,幾乎悄無聲息。進屋不久,窗外忽然響起一陣喇叭聲,就聽下邊有人喊:“狗崽子,你們干什么哪!”接著,一群紅衛兵聚在院子里,又是吹喇叭,又是喊口號,又是唱革命歌曲,音量大得震耳欲聾。
1967年1月1日,馮驥才和顧同昭在大理道松竹里這間小二樓里,度過了他們的“新婚之夜〞。
壞了,肯定是被發現了!他們是怎么發現的,難道有人走漏了風聲?來不及多想,倆人趕緊關了燈。窗戶一黑,下面的人又想出更具侵犯性的手段:用強光手電筒向窗子里照射。新房沒有窗簾,光束便直接照在屋頂上,晃來晃去,酷似戰爭時期夜間空襲的探照燈。
此時,正值寒冬臘月,氣溫很低,又不敢生爐子,兩人只能穿著棉襖坐在床上。他緊緊摟抱著她,感到她在瑟瑟發抖,不知是恐懼,還是寒冷。更令他們提心吊膽的是突然的砸門聲和一群人破門而入。幸好,這種最壞的情況沒有發生。下邊的人鬧了一陣,盡了興,消停了一會兒。隔了一段時間,他們又故伎重演,繼續吹喇叭、喊口號、用強光干擾,直到后半夜才偃旗息鼓。
整整一夜,一對新人和衣躺在床上,戰戰兢兢,無法入眠。外面安靜下來時,他悄悄吻了她的臉頰,覺得她的臉像一只冰涼的玻璃罐兒,毫無反應也毫無知覺。不知何時,他迷迷糊糊睡著了。睜眼時,天已大亮,他第一眼就看到桌上那束插在玻璃杯里的康乃馨,那淡粉的顏色、優雅的姿態,漠然開放在這寒冷的清晨,像一個受盡欺凌的冷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