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源遠流長的五千年中華歷史,涌現了多少力挽狂瀾亦或開疆拓土能征善戰的卓越將領,他們可說是"史家之絕唱",綻放了所處時代最為可歌可泣的歷史光芒,成為后世感佩的一代名將。
不過,讓人唏噓的是,卻也有不少名將含冤而死,他們的不幸隕落,帶來難以磨滅的歷史之殤,不僅造成他們個人悲涼的命運,也映照時代血色碰撞的殘酷無情,謹梳以鑒。
這些含冤而死的名將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十位:
一是春秋時期輔佐吳王闔閭實現吳國迅速崛起的伍子胥,這位貴族出身的名將因為反對繼位的吳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踐求和,在太宰伯嚭誣告下,以私通齊國之罪而被冤殺于國門之東。
二是戰國時期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武安君白起,指揮大小戰役七十余次無一敗績,尤其是震懾列國的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讓六國談之恐懼,卻因不認同秦昭襄王的窮兵黷武,被范雎趁機誣陷,以目無君上之罪被貶為普通士卒,不久受逼之下自刎于杜迪。
三是位列"漢初三杰"的兵仙韓信,被漢高祖劉邦譽為"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的一代名將,在天下初定時,卻被誣告"勾結陳豨謀反",遂被執掌后宮的呂后令蕭何騙他進長樂宮,用大鐘罩住,讓宮女用竹刀刺死,巧避了當年劉邦賜其"三不死"的免死金牌。
四是漢景帝時期以嚴明治軍細柳營而眾望所歸的定海神針周亞夫,這位3個月就平定危及漢室安危的名將,卻因兒子正常不過的購買五百甲盾用作蓄備的陪葬品,被誣陷為"陰置兵器于地下欲反",從而被捕入獄餓死于天牢之中。
五是元嘉時期北伐中原獨創"唱籌量沙"之計的檀道濟,這位統率精銳之師北府軍的名將,卻在彭城王劉義康的誣陷下,被深贊他的宋文帝劉義隆以"私藏甲兵"之罪處死,連帶兒子檀植等人一同蒙冤受難。
六是天寶年間攻無不克威震西陲的名將高仙芝,卻因臨危受命守衛潼關抵抗安祿山叛軍時,被監軍邊令誠誣陷,糊涂的唐玄宗不辨真偽,直接將高仙芝"就軍斬決",以致西域雄鷹冤死邊關,造成長安失守,二十萬唐軍被叛軍誅殺的慘重后果。
七是南宋赫赫有名的英雄岳飛,這位打造英勇硬核"岳家軍"的一代名將,當之無愧的軍中脊梁,正準備直搗黃龍府一統山河時,卻被"莫須有"的罪名被宋高宗趙構用12道金牌緊急召回,冤殺于風波亭,連帶兒子岳云等人一道屈死。
八是明代正統時期臨危受命取得關鍵的北京保衛戰的名將于謙,被復辟的明英宗以"意欲謀立外藩"的強加之罪,冤殺于京都。
九是崇禎時期力挽狂瀾的名將袁崇煥,血戰廣渠門擊敗勢不可擋的皇太極統率的八旗軍,使沒落的大明王朝有了一絲亮光。然,這位擊殺清軍,讓努爾哈赤毒發身亡的統帥,卻被崇禎帝以"謀逆"的大罪凌遲處死。
十是雍正年間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的名將年羹堯,因上報的奏折出現誤寫,將"朝乾夕惕"寫成了"夕陽朝乾",由此坐實大不敬之罪,遂被羅列犯有僭越等九十多項不可饒恕的大罪而被捕,冤死獄中。
毋庸置疑,這些最具代表性含冤而死的名將,每一個都是軍事天才,每一個都是戰功赫赫,可謂功不可沒,卻在關鍵時刻亦或功成名就時折戟沉沙,不是在權力傾軋中受累,就是在功高震主中遇險,從而蒙冤而死。
如泣血吳江的名將伍子胥,就因為堅決主張徹滅越國,被越王勾踐使計陷害,向吳王夫差手下的紅人太宰伯嚭行賄后,伯嚭進讒誣陷伍子胥里通外國,原本執意北伐齊國的夫差,早就不滿伍子胥哪愿意明察?順水推舟當即賜劍令伍子胥自盡。
伍子胥這位赤膽忠心的朝廷柱石,也就"壯志未酬身先死"。他死后,讓越王勾踐得到恢復國力的絕佳時期,九年后,風水輪流轉,唱衰的吳國被越國團滅,這就是勾踐"臥薪嘗膽"的震憾絕唱。
一代兵仙韓信"生也蕭何,死也蕭何",其憋屈而死還被誅滅三族的歷史悲劇,其實也是皇權不可觸碰之下的犧牲品。
被彭城王劉義康誣告的檀道濟,同樣如此。他原本被宋文帝譽為國之長城,也是因為不懂得"功成身退",被猜疑心重的宋文帝患得患失之下,擔心檀道濟功高蓋主,難以節制,從而設下圈套,計殺檀道濟。
檀道濟之死,無疑是宋文帝自毀長城的糊涂之舉,為聞過則喜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舉兵南下創造了千載難逢的寶貴機會,南朝劉宋王朝不敵之下,只得徹底轉向防守,從此一蹶不振。
唐玄宗李隆基聽信讒言立殺受命于危難之中的高仙芝,自然也是蠢不可及的行為,他是非不分就將把守潼關的西域雄鷹斬首,怎不導致后來回天無力的"馬嵬驛兵變"?巍巍大唐自此雄風不在黯然走向沒落。
名將岳飛慘死風波亭,更是讓人唏噓不已,眼看著他統率的岳家軍就要收復山河還我一統。不料建立南宋政權的宋高宗,因害怕被金軍俘虜的徽欽二帝南回后影響他的帝位,在并不希望滅金的想法下,便主導了偏安一隅的"宋金議和"。
如此背景下,連戰連勝的名將岳飛,執意收復河山之舉,便成了傷害宋高宗既得利益的絆腳石,宋高宗當然得處理"憾岳家軍難"的領頭人岳飛,也就不會受理披肝瀝膽的岳飛的悲泣"十年之力,廢于一旦",暗中指使秦檜將忠心耿耿的岳飛以"莫須有"之罪無條件追責處死。
被凌遲處死的袁崇煥,亦是含冤之極。他打敗了八旗軍,還讓努爾哈赤遇難,自然讓梟雄皇太極發誓報仇,便實施反間計,讓不辨忠奸的崇禎皇帝上當受騙,誤以為勞苦功高的袁崇煥存有異心。
袁崇煥由此被崇禎皇帝無端猜忌,最終定性為"謀叛欺君,結奸蠹國"的欲加之罪,從而遇難慘死,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千古悲哀。
擁立明景帝的于謙,他被誣陷的謀反罪,卻有名將不得不死的歪理,因他大義凜然擁立明景帝上位,后來被俘的明英宗回朝后受益于"奪門之變",從而取代明景帝復位。
為官宣明景帝的非法繼位,明英宗自然容不下士大夫一樣的名將于謙,即便他軍功卓卓,也免不了一死。
當然,漢朝名將周亞夫的冤死,也因為周亞夫只懂得治軍之道,卻嚴重影響說一不二的皇家尊嚴。
漢景帝想廢太子劉榮,周亞夫招理力爭;漢景帝要重用匈奴王,周亞夫堅決反對,秉持"不守節者不應封侯"的古訓……
如此屢觸漢景帝的皇權底線,哪怕勞苦功高蓋的周亞夫所主張的觀點無可厚非,但君王震怒血濺三尺,功臣也就如同螻蟻,要羅織罪名治之于死地,自然不費吹灰之力。
清朝名將年羹堯的慘死,則是雍正帝強化皇權之下,祭出的殺手锏。
有別于周亞夫的年羹堯,他在軍功了得又受到雍正帝特別嘉獎時,被輝煌沖昏了頭,好大喜功之下自以為是,不僅犯了低級的失誤,還昏聵地參與"九子奪嫡"的皇權爭斗中。
如此狂妄犯忌的年羹堯,被皇權豈容逆鱗的雍正帝賜死獄中,也就是受冤而又讓人嘆息了。
另外,戰國名將白起的冤死,也有他自身的因素。由于白起取得的重大戰役,尤其是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大肆坑殺投降的幾十萬士卒,可說是冷面冷情的制造殺孽。
白起"人屠"名號由此而來,嚴重犯了"不殺降卒,殺降不祥"的古規,他被冤殺,也就是因果循環,得不到諒解。
綜上而言,以上名將的冤死,總體上是血色黃昏下的悲涼,有的確實太冤,讓人備感惋惜;有的雖說冤枉,也有自身糊涂之處,亦或驕縱之故,確需反省整改。
畢竟忠義與君權博弈,忠義脆弱得不堪一擊,功高震主帶來的恐懼,必然會惹來血色陰謀甚至是不顧一切的陽謀產生,導致孤注一擲的千古奇冤。
也許,名將擁有軍事韜略的同時,還是要注重適者生存,也許功成名就時,"鳥盡弓藏"、"功成身退"是最好的自保法則。
"商圣"范蠡不就是這樣的成功典范,他成功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后,攜美女西施悄然掛冠而去,還取得隱退后轉戰商海的巨大成功。
由此可見,人怕出名豬怕壯,名將也不例外,當聲名鵲起,尤要自省自警,既不要成為驕兵悍將而狂妄自大,也不要只在乎忠義,一意孤行,不懂自保還全然不在意"秋風秋雨秋煞人"所帶來的嚴重危害。
因為,一代名將并不容易,他的含冤離去,不僅僅是個人的重大損失,也是王朝的重大損失,正如名將岳飛悲憤之語:十年之力,毀于一旦。當惜當戒!
是為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