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意,不是不好做,是按以前的辦法做不動了。”這是在走訪中,一位經銷商的真實感受。
近兩年,無論是休食、日化還是凍品,經銷商普遍面臨相似的難題:一方面渠道碎片化、消費者愈發挑剔,另一方面,團隊管理也越來越難,生意不像以前那么“順”。
但即便如此,在一線市場,依然有一部分經銷商實現持續增長,比如今天的主角——重慶可利雪商貿的總經理駱俊,代理了伊利、蒙牛、思念、三全、和路雪等多個知名品牌。
靠選品、靠制度、靠策略,一步步將生意做到年銷1.5億元,在行業普遍承壓的背景下,連續兩年實現30%的增長,成為重慶區域凍品經銷的頭部玩家。
資源整合發力
增速超60%成重慶凍品頭部玩家
事實上,對于很多想做全渠道轉型的經銷商來說,都會碰到一些現實問題:做傳統流通的擅長跑市場,卻難以適應KA體系;做現代渠道的懂系統,但很難快速打穿終端。
而可利雪,正是兩個優勢資源的結合體。
2019年,駱俊進入重慶市場,專注于現代通路渠道,憑借20個SKU將年銷售額做到1200萬。但很快,他遇到了增長瓶頸:產品拓展受限,倉庫資源閑置,渠道也缺乏縱深。
與此同時,他的合伙人秦家中,自1996年就開始做凍品批發,從三臺冰柜、一輛自行車起家,扎根傳統流通渠道。到了2021年,他的年銷規模已接近8000萬,但SKU太多,管理難度大,老倉庫也因為拆遷面臨調整。
一個熟現代渠道,一個穩流通體系——二人的能力和資源正好互補,于是一拍即合,在2021年3月,兩人合作成立了可利雪商貿,聚焦凍品賽道。
合作僅一年,可利雪實現飛速增長,年銷從9000萬做到1.2個億,后又穩步增長超過1.5個億,增速超60%,跑出了遠高于行業平均的增長速度。擁有9000平方米的專業冷凍倉庫,配備舟譜云倉WMS倉配管理系統,冷凍配送車輛28輛,成為區域市場里少有能兼顧效率與規模的凍品經銷商。
在這樣的增長背后,可利雪做對了什么?
不是員工不會干,是薪酬不匹配
可利雪用“分層績效”解題
經銷商最難管的,往往不是貨、不是賬,而是人。
怎么管好人,管出戰斗力,薪酬績效是繞不開的抓手之一,然而很多傳統經銷商在管理團隊時,常常靠一套“薪酬績效”打天下,但效果實在有限。要么考核指標太粗,帶不動人;要么制度太死,留不住人。
駱俊坦言,“經銷商想做大,說到底靠的是跑市場、搶地盤。但老板跑得再快,員工跟不上也沒用。”針對這個問題,可利雪商貿另辟蹊徑:根據業務員的不同階段,設計差異化的薪酬激勵方案。
3.0模式:為新人設計的“成長版”薪酬機制,適合初級業務員
新員工剛入職,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懂規則、干活沒抓手。為此,該版本把收入拆分成多個模塊,讓員工“每走一步,都有對應的收益”,快速建立習慣和目標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基本工資:由底薪+KPI(拜訪數、下單率、回款率、精耕率、品牌鋪市等維度)+賽馬機制構成;
月度績效:按品牌銷售達成率、毛利率、客戶下單率三項指標綜合計算;
額外獎勵:比如開發新客戶、品牌賣高價都有額外獎金;
年度任務獎勵:只要團隊全年完成目標,就有團隊獎勵;
長期激勵:優秀員工可以參股分紅或參與“理財計劃”,如年初存1萬(上限)年底獎勵1倍。
誰做得多、做得好,誰就掙得多;做得差、不守規矩,就被淘汰。舉個例子,有員工一個月“刷拜訪”,打卡了1000多家客戶,但只有5家下單。最終按“下單客戶數÷拜訪客戶數×30元”的算法,獎金幾乎清零,規避了“只走流程、不出業績”的空轉。
此外,日常工作每一環節都有對應考核:
拜訪標準:每月260家是基本線,超出部分每家獎勵20元;
回款比例:若“月末應收÷當月銷售”不達標,績效扣減,避免只賣不收;
鋪市與下單率:客戶下單率(下單客戶÷ 總客戶)低于5%,績效可扣90%;若品牌鋪市率不達標,則每品牌按200元計罰;
賽馬機制:四項關鍵指標(月拜訪量、下單量、銷售達成率、毛利達成率)統一排名,前三獎勵、后三罰,獎罰直接影響當月收入。
4.0模式:取消底薪、更看沖勁,適合進階業務員
當業務員熟悉規則、逐漸成熟后,公司提供“升級版”激勵方案。在3.0的基礎上,4.0版本取消底薪,采用階梯式提成機制,更適合目標感強、敢沖業績的人。例如,某品牌銷售額若達13.5萬~15萬區間,提成比例高達65%,“想多掙,就得拼得狠”。
5.0模式:放權老員工,只看結果,適合高級業務員
對于已經成熟、獨立作戰能力強的業務員,可利雪提供了更簡潔的激勵版本。5.0版本幾乎不看過程,只看結果:拜訪、下單、回款、毛利,四項核心指標決定收入;這類員工無需復雜流程管理,靠結果說話,更加靈活。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體系一開始推行時,也經歷了陣痛期。“10個來,8個走”——駱俊說得直接,但他并不擔心,“走的說明不匹配,留下來的才是對的人”。
不是消費者不愿意買
是你產品沒選對、打法不到位
“現在不是靠壓貨、打價格戰就能賣貨的時代了。”這是不少經銷商在這近幾年里的共識。一是消費者越來越關注成分和品質,開始看標簽、比配料;二是渠道愈發碎片化,傳統打法難以為繼。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利雪商貿選擇從產品和動銷兩端同時發力,通過一套更貼近市場、更貼近消費者的“選品—推品”體系,走出了一條差異化增長路徑。
一、從品牌導向到消費者導向,選品要打出差異化
以一款云吞的選品舉例,駱俊分享到,當時擺在他面前的,一款品牌力更強、價格僅稍高,另一款則知名度較弱,但經過對比配料表發現,后者豬肉含量更高,品質更好。團隊口味盲測后,最終選擇了后者為主推品,打破過往以“品牌優先”的慣性判斷。
這一思路也延伸到了冰品上,一次偶然的嘗試,駱俊接觸到一款凍芒果,僅由水果本身冷凍而成。“配料越簡單,消費者越放心。”駱俊意識到,這可能是滿足健康消費趨勢的一個突破口,尤其是在家庭、注重控糖的年輕消費群體中,這種原生型凍品有明顯吸引力。
隨機,他主動聯系廠家,聯合開發健康冰鮮水果,涵蓋楊梅、草莓、鳳梨等多個單品。在配料上保持極簡和健康,最大限度保留了食材本味,推出后短時間內就成為多個渠道的核心動銷品。
可利雪堅持以消費者視角出發,逐步建立起“以配料為核心、以盲測為驗證、以差異化為路徑”的選品體系。而,選品只是第一步,產品能不能動起來,還要看怎么推。
二、推品要落地,關鍵是機制和方法
1. 建立多套促銷方案,利用客戶“多得”心理,放大優惠感知
在推品策略上,駱俊表明,單靠低價難以持續吸引客戶,“有沒有一種方式,既能讓客戶覺得占了便宜,又能讓生意不陷入惡性競爭?”
為此,他建立了多套促銷方案,靈活應對不同渠道和不同客戶類型。以“預存+贈品”為例,客戶可通過預存金額獲得代金券或贈品,例如預存300元贈99元代金券,或預存7萬元送1200件貨品。這種方式利用“多得”心理,放大優惠感知,不僅提升了客戶參與度,也優化了現金流回籠和庫存周轉。
2. 搭建專業直播團隊:拓展新市場,提升線上銷售
過去,經銷商對市場趨勢的變化更多是跟隨或被動應對,但隨著區域凍品消費渠道的日趨多樣化,駱俊意識到,僅依賴某一兩個渠道將難以支撐長期增長,因此逐步建立了由現代渠道、傳統渠道、線上以及新零售渠道的“海陸空三軍”模式,并通過深耕渠道推動產品的持續動銷。
以線上推品為例,直播電商和即時零售近年來發展迅猛,為拓展新市場,找到新增量,并且能夠更精準的觸達年輕消費群體。春節前后,駱俊組建了5人的主播團隊,設立了4個直播間,專注于通過抖音、小紅書、拼多多等平臺推動凍品銷售,配合“小時達”“次日達”等即時配送服務,滿足消費者即時需求。
3. 為客戶提供培訓:深度服務,增強渠道粘性
“不是供貨完就結束了,我們希望是共同把產品賣好。”駱俊表示。在具體執行中,他常帶領團隊深入賣場與終端,除了精準投放物料外,甚至為賣場采購、導購人員提供培訓,傳遞產品配料、差異化優勢、使用場景等知識點。“我們會做試吃、講食材,幫助門店建立銷售邏輯。”
在他看來,這套“深服務”機制,不只是解決動銷問題,更是增強渠道粘性、提高新品推廣效率,幫助可利雪持續輸出產品力的關鍵環節。
在與越來越多區域經銷商的交流中,我們發現,經銷商這門生意并沒有什么能靠技術壁壘構建的捷徑可走,而“怎么實現生意增長?”也沒有哪一個答案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但那些正在跑出的人,往往有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是主動求變,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不靠著經驗賣貨,而是從消費者出發;不是依賴慣性鋪貨,而是敢于多渠道布局、勇敢踏出舒適圈。
第二,是保持耐心,抓住市場整合的窗口期。即使在渠道分散、價格戰橫行的今天,依然有人通過精細服務留住客戶,沉住氣,踏實打磨每一個動作,以待市場重新洗牌的那一刻。
經銷商要活下來,不能只是搬運商品做中間商,更是要看得懂趨勢、跟得上市場、做得出差異。這才是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真正能走遠的生意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