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性頭暈——頸椎問題引發的“眩暈感”
頸性頭暈 (Cervicogenic Dizziness, CGD) 是一種因頸椎結構或功能異常引發的頭暈癥狀,常伴隨頸部疼痛或活動受限。由于癥狀與耳石癥、前庭性偏頭痛等疾病易混淆,患者常輾轉多個科室仍難以確診及治療。
1
什么是頸性頭暈?
頸性頭暈是由頸椎本體感覺異常或椎動脈供血不足引發的非旋轉性頭暈,表現為“頭重腳輕”、“走路不穩”或“晃動感”。
其核心機制與頸椎關節紊亂、肌肉張力異常或神經血管壓迫相關。具體成因可分為:
1
定位信號紊亂
頸部存在特殊“傳感器”,受損(如長期低頭、突然扭傷)后會向大腦發送混亂位置信號,類似導航失靈引發頭暈。
枕下肌群
2
血管受壓可能
約20%患者的頸性頭暈可能與骨質增生影響頸部血管有關。
椎動脈(枕段)
3
交感敏感警報
頸椎不穩時會觸發“預警系統”,引發頭暈并伴隨頭痛、視物模糊、惡心等反應。
頸部交感神經
1
如何識別頸性頭暈?
1
癥狀表現
頭暈與頸部活動直接相關(如轉頭、后仰時加重);
伴隨頸肩部疼痛、僵硬或頭痛;
無耳鳴、耳悶等耳部癥狀(區別于梅尼埃病);
閉眼站立時平衡能力下降。
2
診斷標準(需排除其他病因)
頭暈持續時間>3個月,且與頸部疼痛/活動相關;
頸部活動范圍受限或肌肉壓痛;
頸椎影像學顯示退變或穩定性異常(如X線、MRI);
康復治療(如手法、運動療法)后癥狀緩解。
1
科學的康復治療方案
1
頸椎關節松動術
手法治療在頸性頭暈的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包括Mulligan動態關節松動技術 (SNAGs) 和Maitland被動關節松動技術 (PJM)。旨在通過改善關節的活動度和功能,減少頸部肌肉緊張和疼痛,從而減輕頭暈癥狀。
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針對上頸椎 (C1~C3) 的關節松動術可顯著改善頭暈癥狀,療效持續6個月。但建議操作需由專業康復醫師評估后實施,避免暴力手法。
2
頸部穩定性訓練
階段1:頸深屈肌的激活與靜態控制
仰臥位收下頜訓練
患者仰臥,雙膝彎曲,使頸部處于中立位,緩慢收縮頸深屈肌(想象用下巴輕輕壓向喉嚨),保持5秒,重復10次。
訓練關鍵點:避免肩部代償,可用手指輕觸胸鎖乳突肌確保其放松。
坐位頭部抗阻中立位保持
患者坐直,治療師用手掌輕壓其前額,患者抵抗外力保持頭部中立位10秒,重復8次。
訓練進階:逐漸增加阻力(如使用彈力帶)。
階段2:動態運動控制與協調訓練
頭眼協調追蹤訓練
患者坐位,手持目標物(如筆)于眼前30cm,緩慢左右/上下移動目標物,頭部隨目標同步轉動,保持視線聚焦,每日2組,每組10次。
頸椎旋轉動態穩定性訓練
患者坐位,治療師被動引導其頭部向一側旋轉至無痛范圍極限,患者主動控制頭部緩慢返回中立位,重復10次/側。
訓練目標:減少關節位置覺誤差。
3
物理因子治療
超聲療法、激光療法、干擾電治療、短波療法等能消除或緩解頸部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因病變刺激引起的神經血管水腫和充血反應,從而緩解癥狀。
1
患者的日常管理建議
1
避免長時間低頭
使用電腦時保持視線與屏幕平齊,每25~30分鐘稍事活動頸部。
2
注意睡眠姿勢
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避免側臥時頸椎側彎。
3
緩解壓力
學會減壓和放松,保持心情愉悅,減輕精神壓力。
如果您有上述頭暈的癥狀,這可能是頸椎的無聲抗議,要注意不良姿勢和生活習慣的糾正。
若癥狀持續,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精準評估,現代康復醫學的理療方案與運動療法會為您的頸椎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Treleaven, J. (2017). Dizziness, unsteadiness, visual disturbances, and sensorimotor control in traumatic neck pai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47(7), 492-502.
[2] L’Heureux-Lebeau, B., Godbout, A., Berbiche, D., & Saliba, I. (2014). Evaluation of paraclinical tests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ogenic dizziness. Otology & Neurotology, 35(10), 1858-1865.
[3] Reid, S. A., Callister, R., Snodgrass, S. J., Katekar, M. G., & Rivett, D. A. (2014). Manual therapy for cervicogenic dizziness: long-term outcomes of a randomised trial. Manual Therapy, 20(1), 148-156.
[4] Sarig Bahat, H., Takasaki, H., Chen, X., Bet-Or, Y., & Treleaven, J. (2016). Cervical kinematic training with and without interactive VR training for chronic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Manual Therapy, 25, 34-42.
作者 | 李林林
編輯 | 路眙眙
審核 | 劉元標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康復醫學科
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