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看見光明(ID:kjianguang)
韓國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高票當選第21屆總統,標志著韓國外交政策進入“實用主義”新階段。
作為韓國歷史上首位從基層檢察官成長起來的總統,李在明的執政理念與尹錫悅政府的“價值觀外交”形成鮮明對比,其政策調整將深刻重塑中韓關系的戰略格局。
政治互信:從意識形態對抗到務實主義回歸
李在明的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優先”為核心,主張在中美間保持戰略平衡。
其競選綱領明確提出“修復中韓關系是首要任務”,承諾重啟中斷三年的中韓戰略對話機制,并計劃在2025年9月前實現對華國事訪問。
這種轉向具有深層邏輯。
尹錫悅政府將韓國綁上美國“印太戰略”戰車,導致中韓關系跌至建交以來冰點,而李在明深知韓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高達21%,必須通過務實外交修復受損的政治互信。
值得關注的是,李在明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與尹錫悅形成鮮明對比。
他明確表示“韓國應尊重臺海現狀,保持適當距離”,并批評尹錫悅政府的錯誤言論“損害中韓戰略互信”。
這種立場回歸“一中原則”的傳統框架,為兩岸關系的穩定發展創造了空間。
更具突破性的是,李在明提出“半島無核化三階段路線圖”,主張以經濟合作換取朝鮮棄核,這與中國的“雙暫停”方案形成戰略呼應。
經濟合作:從產業鏈脫鉤到深度融合
中韓經濟關系正經歷結構性變革。
2023年韓國對華貿易出現31年來首次逆差,半導體、汽車等傳統優勢產業面臨中國本土企業的激烈競爭。
李在明政府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提出“科技共贏”戰略,計劃采取三項關鍵舉措。
一是推動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重點降低鋰電池材料、AI芯片等關鍵領域關稅,吸引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投資建廠;
二是建立“中韓半導體聯合研發基金”,在3D封裝、功率半導體等領域開展技術合作,共享研發成果;
三是擴大本幣結算范圍,2025年5月起韓國企業在華采購新能源材料可直接使用人民幣支付,預計每年減少30億美元匯兌成本。
這些政策已顯現成效:2025年1-6月,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同比增長4.3%,三星電子在西安增設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實現量產,SK海力士與長江存儲達成專利交叉授權協議。
在綠色能源領域,中韓聯合建設的“新順化港”成為東盟物流樞紐,采用中國標準軌距與韓國信號系統,2025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
這種“技術親美、市場聯中”的雙軌策略,既維護了韓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又為中國產業升級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
安全博弈:從軍事對抗到危機管控
朝鮮半島局勢的演變是中韓關系的關鍵變量。
李在明政府采取“軟硬兼施”策略:一方面,恢復韓朝軍事熱線,重啟開城工業園區,并推動朝韓鐵路對接工程采用中國標準軌距,建立“人民幣-韓元-朝元”三角結算體系,三個月內園區貿易額突破10億美元;
另一方面,在美韓聯合軍演中加入“非對稱作戰”科目,模擬對朝核設施的網絡攻擊,同時與中國建立“中俄韓技術聯防”機制,將北斗衛星系統納入半島早期預警網絡。
這種策略的核心是稀釋美日安全主導權,為朝鮮提供“無核化換發展”的激勵機制。
2025年6月朝鮮罕見停止導彈試射,釋放緩和信號,正是中韓政策協調的直接結果。
在臺海問題上,李在明政府采取“戰略模糊”立場:既拒絕美國要求的“明確支持臺灣”,又通過《海上危機管控協議》與中國建立海軍艦艇相遇通報機制,避免誤判引發沖突。這種平衡術為區域安全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區域治理:從單邊依附到多極共治
李在明的“實用外交”正在重塑東亞秩序。
他提出“G7+韓國”構想,主張聯合中等強國構建多極世界,并在2025年東亞峰會上推動簽署《東亞經濟共同體藍圖2035》,計劃2030年前建成統一市場。
在數字經濟領域,中韓聯合制定的《存儲芯片能效國際標準》取代美國JEDEC標準,成為全球通用規范,預計使芯片能耗降低25%。
這種“規則制定權”的爭奪,標志著東亞治理模式從“美國主導”向“多元共治”轉型。然而,李在明的政策調整面臨多重挑戰。
美國通過《芯片四方聯盟》施壓韓國限制對華技術出口,要求其在半導體供應鏈安全上全面配合;韓國國內保守勢力持續炒作“親華威脅論”,2025年5月民調顯示62%的韓國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
更嚴峻的是,李在明本人身背多項司法指控,若選后遭定罪可能引發執政危機。
李在明當選為中韓關系提供了“修復-升級-重構”的歷史機遇。
其政策調整既符合韓國經濟復蘇的現實需求,也契合中國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戰略目標。
然而,兩國關系的改善取決于三大關鍵變量:一是李在明能否頂住美國壓力,在半導體、薩德等敏感問題上保持政策定力;二是中韓能否建立有效的危機管控機制,避免歷史問題、領土爭議等摩擦升級;三是朝鮮半島局勢的演變方向,若朝核問題出現突破性進展,將為中韓合作開辟新空間。
在這個百年未有之變局中,中韓關系的深度調整不僅關乎兩國利益,更將影響亞太秩序的重構。
李在明政府的“實用主義”轉向,或許能為大國競爭中的中小國家提供一條“戰略自主”的新路徑——在維護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通過靈活外交實現多方共贏。
這種探索的成敗,將成為檢驗“亞洲價值觀”能否超越西方霸權邏輯的試金石。李在明當選,中韓關系既引來了轉機,也帶來新的挑戰。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的過程與圖片均源自網絡。為提高可讀性,部分細節已潤色,文中觀點僅代表個人看法,請理性閱讀。本文旨在傳遞社會正能量,無任何低俗等不良引導。若涉及版權或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迅速刪除相關內容。對于事件存疑部分,一經聯系,我們將立即刪除或更正。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