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鼓樓,非三牌樓莫屬。
一頭是馬臺街,一頭是薩家灣。老下關人無數次路過三牌樓大街,老鼓樓的人也一遍遍經過三牌樓大街。
特種兵們陸續攻陷科巷、三七八巷、茶南,三牌樓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節奏。
三牌樓大街、和會街、薩家灣、中山北路、虹橋……處處是隨性生長的晾衣架與密密交織的電線網,煙火氣與喧囂并存共生。
隨手翻出一家30年+老店,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牌樓有多好吃,附近的土著懂,南郵、南財、東大牌樓區的老學子們也懂。
暴走2萬步,吃掉三牌樓!
親情樹餃面店,開在老小區 頌德里,第一眼實在是太破了。
開店時,小龍在門口種下了一棵小樹,取名親情樹。
一轉眼,30多年過去,大樹亭亭如蓋。春夏之交滿樹盎然綠意,枝頭開滿小黃花,庇護著老房子與慢時光。
下餃面的小龍變成了老龍,做了父親,又做了爺爺。一晃半輩子過去,好像就干了下餛飩面這一件事。
小區長大的孩子,小時候經常過來喝餛飩吃面,看店主小鍋子煮茶葉蛋,搪瓷缸子裝澆頭,煤球燒火下餛飩面。
別處,早就不見蹤影的煤球爐子,在這個老店又見到了。
有兩年,老龍嘗試將煤球換成煤氣。終究感覺缺了點什么,又換回了煤球。
面條是扁面。青菜牛肉餛飩面,入口咸鮮,微微辣已經比較辣。牛肉是自家鹵的,入口一點都不柴。燙煮過的小青菜中和了一整碗的濃油赤醬。
雪菜肉絲面,也很經典。雪菜咸甜,經典的老式面條,10塊錢性價比很高。
煤球爐子燒的小餛飩,一個個像漂浮在碗里的泡泡,有種特殊的煙火香氣。
老龍聊天時是一臉笑瞇瞇,像極了躺不平的牛馬們。
他嚷嚷著,每天4點半起床,忙到晚上11點睡覺,好累啊。明年不開店的話,計劃到處玩玩。哪里都想去玩,30多年沒出過南京。
但其實吧,一家店一開就是30多年,是刻入老龍骨子里的勤勞與堅持。
福建路菜場旁邊的金中鴨血粉絲,白天飯點排隊是常態,甚至凌晨一點店里都不缺人氣。
論味道,金中發揮穩定。24小時不下線的營業時間,讓它格外打動人心。
不僅卷待機時長,連菜單都卷。
別的鴨血粉絲店,從標配到大全套,菜單上分出若干level。
而金中,多年來只有單一選項,其余就是根據自己喜好加小料了。
老鴨湯打底,帶著氣孔的鴨血,鴨肝鴨腸處理得肉眼可見的新鮮干凈。
先喝一口鴨湯潤口,再加一勺又香又辣的辣油喚醒靈魂。
當然,熟門熟路的老客,還是會習慣性先去隔壁小孫鴨子店。
zan上四分之一只烤鴨回來配鴨血粉絲湯,妥妥一人食的高光時刻。
沒有一個三牌樓土著,沒吃過毛家水餃。
30多年來,每天24小時營業的它,曾經是無數人的深夜食堂。
記憶里的水泥地凹凸不平的,常年累月煙熏火燎的墻壁透著油膩。如今的它,環境早已變得清新洋氣。
點完單,還會領到年代感的小牌牌。
韭菜肉餡水餃,韭菜汁水相當足,調味剛好。
白菜肉餃、馬蘭頭餃等,主打一個新鮮手工現包現煮,沾上醋和辣椒都好吃。現煎的鍋貼,也不乏簇擁。
吃完毛家水餃,再到對面打包一份春苗炸雞,三牌樓追憶童年套餐GET!
春苗炸雞,三牌樓長大的孩子,反復被這一口饞過。
脆皮大雞塊、香酥大雞腿、鹽酥雞、香酥雞柳……一晃30多年,還是記憶里的酥脆噴香。
狗耳巷餛飩面,店名奇奇怪怪。
原來深藏在小區里,老板支個攤子就賣餛飩面,環境年代感拉滿,面向的都是熟客。
如今,有了顯眼的門頭,跟老板紋身金鏈子大花臂一樣有辨識度。
咸甜口的干挑面是小店一絕。多數來吃面的,都是被大排面或者大肉面套頭。
干挑大肉面端上桌,已經被 濃油赤醬色澤打動。燉過的大肉肥而不膩,一口一個不知聲。
雪菜和青椒干子是額外贈送的,管夠。
辣椒油甩辣,非老客謹慎加。
常熟澆頭面、魷魚串、烤紅薯……和會街小吃扎堆,也常年在更新著,得帶著XXXXL號的胃才敢來。
老媽雞蛋漢堡,在和會街擁有姓名。
8塊錢的雞蛋漢堡,標配是兩個雞蛋,扎扎實實的肉餡。
一定要點微辣雞蛋漢堡,撒上孜然粉辣椒粉,煎出鍋時又香又酥。一口咬下去,雞蛋香滑,肉餡兒還會爆汁,真驚喜。
值得一提的是,隔壁的蘇秦糕團也不錯。青團不甜不膩,在附近土著心中,不輸科巷許阿姨糕團的青團。
一碗柳州螺螄粉,嗦粉愛好者解鎖快樂密碼。
肥姨媽大骨螺螄粉開到三牌樓,附近土著直接入坑,只想大呼:嗦粉時間到。
肥姨螺螄粉可以自選炸蛋、蘭花干、響鈴卷、腐竹、酸豆角、酸筍小料,還可以加雞腳、鴨腳、豬腳……
螺螄粉煮好,從小料到湯,都是主打一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大骨熬出很濃的骨湯味道,湯汁入口鮮美不臭。煮過的粉柔順軟糯。
當然,嗦粉的你會驚喜發現,螺螄粉里不僅真的可以有螺螄,還可以有鴨血!
如果要票選三牌樓小吃NO.1,我投票給呂記肉夾饃。
電飯鍋、砧板、電烤箱和一個小小的操作空間,就是呂記肉夾饃的全部。
店雖然小,肉夾饃卻一點都不小,塞得滿滿當當,堪比巨無霸。
老板小呂,每天現場揉面烤饃。兩口大鍋里分別裝著鹵好的豬肉和牛肉,肉香味撲鼻。
點好肉夾饃,確認一下「要不要辣」和「要不要香菜」,旁觀小呂行云流水的剁肉淋鹵。
趁熱咬一口,饃酥肉香,青椒香干清清爽爽。
相信我,沒人能拒絕小呂肉夾饃。
何記釀皮,以前開在山西路旁的西流灣。
粉紅色的釀皮,上世紀90年代南京風靡一時。濃郁的孜然香,是很多人30年+的味覺記憶。
山西路一帶長大的孩子,最熟悉的就是何記。
大火旺炒,炒出的釀皮薄透滑軟,很有鍋氣。平菇、豆芽、肉丁混在釀皮中間,微辣中混入芹菜碎和豆芽獨特的清香。
濃郁孜然味充盈唇齒,很是帶感。烤肉串10串起點,搭配炒釀皮美滋滋。
如今的何記,早就從西流灣巷子里搬了出來。臨街明亮的店鋪,見證著歲月里的變與不變。
是的,沒有人能餓著肚子,離開三牌樓!
攝影 / 達文西
商務 / 王旭麗 (微信號:H13337716453)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