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教育部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建設之南海區“新質課堂”建設研討交流專場活動在燈湖小學拉開序幕。教育部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華南師范大學本源性學習與教學中心主任陳友芳教授應邀參加本次活動。
作為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化行動示范校”和“教育部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建設南海區首批“新質課堂”樣板校,燈湖小學積極探索“共生型教研”與“新質課堂”建設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校本路徑,為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學生作品展:“新質課堂”的生動寫照
在南海區“品質課堂”和“美好課堂”基礎上,燈湖小學在南海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引領下,全力打造“新質課堂”。在這一探索實踐中,燈湖小學注重采用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發展。本次活動中,我校以展廳文化的評價方式,展示了大量的學生學科作品。大堂內,一幅幅充滿創意與童真的作品陳列其中,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燈湖學子的靈動思維與卓越創造力。這不僅是“雙減”素養成果的呈現、課堂的優質成果的反饋,也是個性化發展的生動寫照。孩子們的作品如同一盞盞明亮的燈,照亮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也照亮了教育的未來。
學科專場:省級示范校標桿展示
燈湖小學將“新質課堂”理念化為教育日常,扎根教研,探索出教研賦能課堂變革的校本路徑。本次活動,八大學科高質呈現,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跨學科融合”等創新教學模式。
語文學科
莊靜霞老師執教課例《他們那時多有趣啊》,探索語文+AI讀寫結合課型的課堂實踐,巧妙融合技術與人文,詮釋“新質課堂”內涵,讓學生看到科技在未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會辯證地看待科技的融合與發展。
數學學科
楊敏老師帶來了二年級的課例《周長的認識》。課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經歷把生活原型轉化為數學模型的過程,真實有效地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方法。
英語學科
陳曉君老師執教的是對話課《Unit6 Number in life A Let's talk》。陳老師巧妙地將語言學習與數學思維相結合,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有效地將語言知識、思維訓練和實際運用進行有機融合。
道德與法治學科
劉怡然老師執教的《生活處處有規則》,以鮮活的案例、互動的教學,讓規則意識深植學生心間,呈現了一場思維碰撞、智慧交融的知識盛宴,揭示思政育人的新路徑。
音樂學科
馬麗琴老師深挖教材“三層次”育人價值,堅持以“研”促教,在《貓虎歌》的執教中,以AI技術為手段,巧妙融合電子琴伴奏與原創音效,打造活力創意課堂,助力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收獲樂趣與成長。
體育學科
鐘亮老師的《趣味接力跑》課程創新地將餐廳情境融入體育教學,課程設計巧妙結合勞動教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速度、協調性和團隊協作能力,還培養了勞動技能與服務意識,體現了“體勞結合”的教育理念。
美術學科
李淑貞老師在《動物回家》的課堂上深入淺出利用小玩具動畫激趣,引發同學們思考,發現動畫片的制作原理,激發學生思考動物與家的關系,巧妙地將學科教學與生活進行有機勾連,學生樂在其中。
科學學科
馬敏清老師執教實驗探究課《產生氣體的變化》。馬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感受、思考、檢驗,讓他們親自動手實踐,在合作探究中激發學習興趣,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八個學科課例的生動呈現,精彩全面地展現燈湖小學在“新質課堂”建設中的不懈探索。燈湖小學緊密圍繞著育人價值、問題研究、真實發展、學習生態、資源運用、教學評價這六大評價指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在前期多次初建的過程中,分梯隊進行課例打磨,真正實現了以研促教,以教促學。各學科還結合學科特色進行了匯報交流,充分彰顯了各教研組對“新質課堂”的積極探索和由此形成的“美美與共,各美其美”的教研文化。
陳友芳教授充分肯定了燈湖小學的課例展示,表示這是一堂別開生面的生動的課堂。陳教授分享了“一場對話”“兩個支撐”“靈魂三問”“四個關鍵詞”。他提到,一節好的“新質課堂”要做到“清、活、深、新”,“清”指的是表達清晰、邏輯清晰、板書清晰;“活”,也就是上出一節津津有味、生動活潑的課堂;“深”指的是要發展學生高階思維;“新”,也就是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陳教授的分享給教師同行們非常大的啟發,讓教師們在反思中迭代、在反思中成長。
燈湖小學對“新質課堂”建設的探索,離不開市、區及街道各級教育部門的引領支持。我們將繼續深研“新質課堂”的育人目標,努力打造師生共長的新樣態,共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邁向新的臺階。
焦點論壇:教研尖兵的高峰對話
學科專場結束后,焦點論壇環節正式開啟,這是一場教研尖兵的高峰對話。會場內,全區600多名教研尖兵及燈湖小學全學科教師深度參與。燈湖小學校領導及學科代表聚焦“學與教”方式的變革,圍繞“新質課堂”建設主題,結合實踐經驗,分享了各自的探索與心得。
燈湖小學劉映荷校長以“新質課堂驅動下共生型教研迭代升級的實踐探索”為題,從“價值認同:共生型教研與新質課堂的深度融合”“校本實踐:螺旋推進共生型‘四研’教研范式的迭代變革”“日常浸潤:五環三步教研流程的精細化打磨”等方面分享了學校在“新質課堂”建設中的實踐經驗與成果,通過問題導向、團隊協作和不斷的實踐探索,構建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新生態。
黃思婷老師通過清晰的數據分析,找準問題“痛點”,構建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落實了新質課堂中“以問促思”的教學目標;
伍雪梅老師聚焦“育人價值”的挖掘,她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兩大關鍵指標出發,分享了在教學中的有益嘗試。
蔡蕓老師通過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遷移問題”為完整閉環,讓問題成為學生思維生長的“引擎”,激活學生的感知和創意表達。
陳珊珊老師聚焦“新質課堂”中的“教學評價”維度,結合教學實踐,介紹了多種評價模式,為我們在新質課堂中的評價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思路。
南海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語文教研員朱志衡校長作總結發言,她充分肯定了燈湖小學在教育改革試驗的扎實創新的精神、優秀教師團隊的鉆研精神,從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深入剖析了新質課堂建設的重要意義與發展方向,為后續的教研與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
結語:示范引領,共生共長
本次“新質課堂”建設研討交流活動,燈湖小學面向教育同仁開放,進行教研互促。從學生作品展到學科專場,再到焦點論壇,每一個環節都彰顯著燈湖小學在教育改革中的積極探索與創新實踐。
未來,燈湖小學將繼續秉持“新質課堂”理念,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共生共長,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而努力奮進。同時,學校也將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為打造校家社協同共育的教育生態貢獻更多力量。
責任編輯:劉聰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