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價格戰不能只有口號,還需要霹靂手段。
文丨智駕網 王欣
編輯|雨來
過去一周,比亞迪、奇瑞、吉利等主機廠集體大幅降價引發的價格戰激起了車市千層浪,表面上看,這場價格戰讓消費者短期獲益,實則卻引發產業鏈系統性風險,形成「降價-壓榨-降質-虧損」的惡性循環。(詳見《》)
這一周,從發起價格戰、參與價格戰的主體(主機廠)到行業協會、主管部門,再到央媒開始步調一致地發出反對價格戰的聲音。
最早接招價格戰的奇瑞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在5月31日的未來出行者大會上表示:「‘價格戰’是我最不喜歡的一個詞,因為我是被綁架的,我們銷售在說某某友商已經價格戰了,發出價格調整,我們的市場可能出現哪些問題。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方向。但是年紀大的人容易被年輕人綁架,這是我做出來最痛苦的決定。」
今天(6月5日)下午,商務部發言人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針對當前反對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現象,商務部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加強綜合整治與合規引導,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但反內卷、反價格戰,不能只有口號和呼吁,需要市場監管方祭出雷霆手段。
汽車行業反對內卷式競爭的舉措正相繼出臺。
從支付端遏制惡性競爭是反內卷的手段之一。
6月1日,《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雖然以國務院令的形式頒布實行,尚未上升到立法層面,但對于解決當下汽車供應鏈企業、經銷商的拖欠款問題卻是及時雨、雪中碳。
該條例第十一條明確提到——
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不得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
早在今年4月2日,在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2025年工作會議上,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時即提出,今年將聚焦「四亂」、拖欠企業賬款、企業成本負擔重等問題,多措并舉減輕企業負擔;要聚焦拖欠企業賬款問題,開展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業賬款行動,嚴格源頭管理,加大對新增拖欠的懲戒力度,建設國家統一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投訴平臺,健全解決拖欠企業賬款長效機制。
幾乎同時,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項數據引發關注:4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25.86萬億元,同比增長9.7%;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70.3天,同比增加4.0天。
在汽車行業,托欠應收賬款,延長回款周期,幾乎涉及業內絕大多數車企,他們用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方式,延期支付上游供應商匯款,大量零部件企業賬期被延長至半年以上,導致企業資金鏈異常吃緊,已是近年來汽車行業司空見慣的現象。
一家電驅系統供應商向智駕網表示:“很多時候為了留住大客戶不得不提供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導致越賣越虧,同時賬期就會被拉長,車廠大部分會選擇「承兌匯票」的方式結算,一般大約半年時間后才會給承兌匯票。”
從匯兌程序上講,供應商在拿到承兌匯票后去銀行結算也需要時間,甚至不排除延遲開票、折價開票的可能。
引外還會疊加其他因素:供應商往往還需要貼息3%-5%貼現,進一步加劇資金壓力、引發連鎖債務危機。
車企拖欠供應商貨款的問題近幾年來日益嚴重,已引發工信部的關注,開始重點檢查賬期執行情況。
已強制要求車企縮短賬期至180天以內(海馬汽車賬期達298天,被列為典型整改對象),對違規企業限期整改,否則納入失信名單。
當下,針對汽車行業「價格戰」的治理,目前雖尚未出臺專項的懲罰性法規,但監管態度已明確轉向,并開始通過多維度措施進行整治。
根據智駕網梳理,當前已實施或計劃推進的監管及約束手段包括:
1.反不正當競爭執法
工信部已明確表示將配合市場監管部門,對「低于成本價傾銷」「虛假宣傳」等行為開展專項執法。若車企被查實存在惡意降價、擠壓供應鏈利潤等行為,可能面臨高額罰款、產品強制下架等處罰;
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的低于成本銷售(第十一條)。
2.供應鏈賬期專項整治
針對車企拖欠供應商貨款的問題,工信部將重點檢查賬期執行情況。要求車企縮短賬期至180天以內(目前部分車企賬期長達298天),對違規企業限期整改,否則納入失信名單。
3.產品質量一致性抽查
工信部加強車輛安全與配置一致性抽查,對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車型強制退市,并公開通報。2024年已有部分車企因「減配降價」被暫停新品申報資格。
同時對汽車產品的過度宣傳、包裝行為展開全面整肅。
5月31日,中汽協發布《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倡議》呼吁車企停止無序價格戰之后,頭部企業如比亞迪、長安汽車等響應承諾「不打價格戰」,轉向技術和服務競爭。
在新華社6白3日發表的《苦練“內功”破“內卷”——中國汽車行業積極響應倡議謀求健康發展》一文中,長安、蔚來、比亞迪等多家企業高層表示支持中汽協倡議,反對價格戰。
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表示:“刻意開展「價格戰」,「贏家通吃」的想法不可取,會讓整個行業處于低水平競爭和惡性競爭。增強技術創新、提升服務水平才是促進行業發展、保證公司長久經營、符合消費者利益的正確道路。”
最早挑起此輪降價大戰的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也表示:
堅決支持中汽協會倡議,嚴格遵從公平競爭原則,依法依規開展經營活動,助力營造良好健康的市場秩序。
可以說,中國汽車市場既在輿論上全面討伐卷價格的降價行為,又在監管層面祭出雷霆手段。
本次《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的實施對于拖賬期的限制可視為監管層的第一步,禁止主機廠強制使用商業匯票的手段只是遏制價格戰的開始。
根據監管動態,智駕網在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后推測,未來可能進一步推出的懲罰性措施包括或涉及三個方向:
反壟斷調查:對利用市場份額優勢發起價格戰的車企(如市占率超20%),啟動壟斷行為調查;
供應鏈金融管控:限制車企濫用商業匯票支付,推廣銀行承兌匯票降低兌付風險;
稅收杠桿:對長期利潤率低于行業平均的企業加征專項稅費。
整體而言,目前懲罰措施仍以 「整改警告+行業自律」為主,但監管層已釋放強烈信號:短期靠執法遏制惡性降價、中期通過賬期監管、產能優化倒逼轉型,長期則需車企以技術差異化跳出「囚徒困境」。
若價格戰持續,更嚴厲的懲罰(如反壟斷罰金、稅收懲罰)或將加速落地。
不過,當下中國汽車一方面品牌眾多,僧多粥少,同時我們汽車銷量多年來處于微增長態勢,零和博弈不可避免,而價格戰最有效的手段。
從有利于汽車行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來看,中國汽車品牌之間缺乏健康的良性互動機制。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原北汽集團董事長安慶衡在日前接受《中國汽車三十人智庫》采訪時提出了借鑒中國與歐盟達成的電動汽車「價格承諾」。
安慶衡表示:
政府應該出手,制定管理政策。比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在其他國家內卷,導致歐盟對我國加征反補貼關稅,經多輪談判,最終可能通過「價格承諾」的形式代替反補貼關稅,使問題得到緩解。
為了維護市場穩定,確保產品可靠,支持企業常態化競爭,建議政府以歐盟「價格承諾」為借鑒,聯合企業制定類似的價格管理政策,因為如果沒有管理政策,那么企業打「價格戰」就是合理的,較難管控。
此外,有的專家建議「政府應該限制整車企業運用金融工具長期拖欠零部件貨款,這樣可以削弱整車企業降價空間,改善供應鏈的財務狀況」,是很好的辦法。
當下的中國汽車市場,可能尚難用“市場失靈”定義,但價格戰已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擔憂,此時政策必須成為「有形之手」,借鑒與歐盟反補貼關稅談判中中歐達成的「價格承諾」,有利于中國汽車產業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本土化價格管理機制。
這并非回到計劃經濟,而是劃定競爭紅線,避免全行業墜入負和博弈。
【關注智能汽車,關注智駕網視頻號】
【推閱讀】
關注汽車的智駕時代上智駕網(http://autor.com.cn)
合作or新聞線索提供,聯系郵箱:editor@autor.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