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媽喜歡吃東北菜,尤其喜歡鐵鍋燉和鍋包肉,所以每次去東北菜館,都念叨著這兩道菜。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吃什么都胃口,筍媽又想起了鍋包肉,做給我們家小朋友吃后就停不下來,三天兩頭吵著吃。
那就吃吧!
鍋包肉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東三省各不相同,普遍流傳下來的是源于清朝末期的哈爾濱。
那時的東北歷經“闖關東”時期的人口遷徙、西伯利亞大鐵路和中東鐵路的建設,俄國人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其中之一便是飲食文化。俄國人嗜甜,一位來自山東的大廚將魯菜中老派的“炸烹”技法加以改良,做成了酸甜口的“鍋爆肉”。因為外國人發音不標準,便成為了“鍋包肉”。
在東北,鍋包肉有著獨特的地位。
鍋包肉之于東北菜,就像回鍋肉之于川菜、蔥?大排之于本幫菜,佛跳墻之于閩菜,是一個讓人提起城市名就能想到的菜。
進了東北菜館,不點一份開胃的鍋包肉,怎么能算吃過東北菜呢。
鍋包肉是東北的開門菜,也是東北的功夫菜,對后廚師傅的刀工手法和火候的把控能力要求很高。考驗一家東北館子的手藝,餐館的名號響不響亮不重要,老板是不是東北人不重要,能做好鍋包肉才是真正的東北味道。
早年間,東北人會把鍋包肉視作兒童專屬菜,大人聚餐一般很少主動點,畢竟麻煩費時。
小孩漸漸長大,離開東北,結交到世界各地的朋友,他們把朋友們帶回東北,給朋友們介紹自己的童年味道。
沒想到“鍋包肉”竟大受各方歡迎,成了毫無爭議的“東北第一硬菜”。
新鮮的豬梅花肉或里脊肉切成均勻一致的肉片,掛上精制的“非牛頓流體面糊,油炸再復炸,澆汁兒翻炒上桌,那一口下去嘎嘣脆!
食材
梅花肉200g、土豆淀粉200g
胡蘿卜、蔥白、大蒜、、胡椒粉、清水
食用油、生抽1勺、米醋2勺、白糖3勺
步驟
胡蘿卜,蔥白切細絲。
調一個糖醋汁,1勺生抽、2勺米醋、3勺白糖。
糖醋汁沒有固定比例,根據自己口味來調整。
再加入蒜瓣,待用。
做鍋包肉豬肉首選梅花肉和豬里脊。
豬肉切筷子粗細的厚度,太薄炸出來容易發柴塞牙。
可以用刀背把肉拍一下,肉的纖維會更加松散。
把肉放入大盆里,泡一會,再用手抓幾遍。
一可以洗掉多余的血水,達到去腥的作用,炸出來也不會發黑。二是肉會吃進去一些水,炸完以后吃起來更加嫩。
控干水分。
加鹽和白胡椒粉,入個底味。
依然用手抓,抓到粘手起膠上勁即可。
加土豆淀粉,和肉1:1的比例。
土豆淀粉最適合做鍋包肉,經油鍋高溫后蓬發出小氣泡,這是外酥里嫩的關鍵。
先用手抓均勻,把干粉抓透。
少量多次的加水。
抓到最后有一個“非牛頓流體”的狀態,每一片都上都被土豆淀粉糊包裹。
肉片拿起來,面糊掛在肉上不會往下滴落。
鍋中加大量的食用油。
油燒至鍋中很多小氣泡即可,這時將手放離油鍋十公分,感覺很熱但還沒到燙手的地步,或者可以用一根筷子放入油鍋里,當筷子的旁邊開始有小氣泡,油溫就差不多了。
用手抓肉,一片一片慢慢滑入鍋中。
數三個數肉馬上飄上來,說明這樣油溫正好。
肉剛剛下入鍋中不要動,完全定型了再翻動。
定型后粘連在一起的肉片輕輕撥動就能散開。
第一次炸到肉有點微微發紅,外殼堅硬,整體嫩黃色就可以撈出來控油。
成功的鍋包肉炸出來肉表面有一層小泡泡,這是吃起來外酥里嫩的關鍵。
再次起鍋,下肉片復炸。
輕輕撥動,使肉受熱均勻。
大約炸20秒。
炸到外殼變得金黃,出現棗紅色。
撈出控油。
鍋中留底油,下糖醋汁。
攪動,熬至粘稠。
下炸好的肉。
把胡蘿卜絲和蔥絲倒入。
快速翻炒幾下,讓肉片裹上糖醋汁。
出鍋。
裝盤,來點芹菜或香菜葉裝飾。
鍋包肉上桌。
色澤黃亮,甜酸適口,酥脆不回軟,老少皆宜。
外酥里嫩,一口下去咔嚓脆。
小朋友迫不及待偷吃啦!
圖文:呵呵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