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引發了全網熱議:一名年輕女游客在三亞夜間外出時,疑似被毒蛇咬傷,幾小時后不幸身亡。雖然官方尚未公布尸檢結果,但坊間普遍推測死因可能是銀環蛇咬傷導致的神經毒素中毒。這一事件不僅引發了公眾對毒蛇的恐慌,更將輿論的矛頭指向了醫院的搶救是否及時與專業。
那么,這到底是一次意外悲劇,還是一次可以避免的醫療延誤?
事件還原:凌晨被咬,數小時后身亡
根據目前的公開信息,這位女游客于6月2日凌晨0點左右,在回酒店的途中被“不明生物”咬傷,因天色昏暗且地點偏僻,未能看清致傷動物。事后她與同伴回到酒店,進行了簡單沖洗處理,并于1小時后前往三亞中心醫院就診。
急診就診記錄包括如下幾點:
主訴:惡心、嘔吐、下肢麻木;
體征:左足第二趾有兩處咬痕,間距約1cm,無明顯紅腫滲液;
初步處理:僅按“不明生物咬傷”處理,注射破傷風針、抗感染、止吐處理;
兩小時后病情加重,呼吸困難、喉水腫等癥狀加劇,才開始懷疑毒蛇咬傷,隨后轉院至有血清的醫院,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事后,網友扒出了國家相關的蛇傷診療指南以及蛇類毒性特點,一致認為:這很可能是“銀環蛇”造成的神經毒素中毒,早期表現不典型,但死亡率極高,需要盡早識別和使用血清。
醫生有沒有誤診?如何評判
從一個專業角度來看,判斷醫生是否誤診、延誤,不能只依賴結果論,還要回歸“是否依據當時信息做出合理判斷”的醫療原則。以下幾點是本案最具爭議和專業討論空間的:
1. 是否足夠重視“毒蛇咬傷”的可能?
根據國家急診醫學中心發布的《中國蛇傷診療指南(2024)》,明確指出:“夜間、雨后、草叢、光線不足、不明生物咬傷、出現齒痕但無紅腫時,應高度懷疑神經毒蛇咬傷,按毒蛇處理。”
結合本案情形:時間為凌晨;地點為三亞,屬于蛇類高發區域;齒痕間距1cm、無紅腫;癥狀為神經系統癥狀(麻木)+胃腸癥狀(嘔吐)+呼吸困難;
這與銀環蛇咬傷的典型癥狀幾乎完全吻合。所以,醫生在第一時間完全有理由高度懷疑蛇咬傷,而不應僅以“沒有看到蛇”為由排除可能。
2. 沒有及時使用抗蛇毒血清,合理嗎?
根據指南,抗蛇毒血清必須“盡早、足量”使用,不能等“確診再使用”。由于銀環蛇的毒性是神經毒,初期可能無明顯腫脹,但可迅速導致呼吸衰竭,稍有延誤就可能錯過最佳搶救時機。
更嚴重的問題是:醫院在轉院之前也沒有啟動血清的應急調配機制,或呼叫有經驗的毒物專家協助處理,這在通訊發達的今天,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沒有明確證據”來解釋未使用血清的決定。指南已經明確指出,懷疑即可啟動治療。
3. 若非毒蛇,是過敏也應對癥處理
本案中,患者已出現喉水腫、呼吸困難,這無論是由于毒素、過敏反應或氣道感染造成的,都符合嚴重過敏性反應的診斷標準。
而針對這類情況的第一線用藥是腎上腺素注射,然而在病例中并未見到該藥的使用記錄。
也就是說,不論從毒蛇角度還是過敏反應角度,醫生的處理都存在標準應對缺失的問題。
遇到“不明生物咬傷”,到底該怎么辦?
本案的公眾意義遠不止于個案爭議。更重要的是:在夏秋之際,正值蛇類頻繁出沒時節,我們普通人該如何辨別、應對和自救,才是拯救生命的關鍵。
1. 牢記“寧可當蛇咬、不可當蟲咬”的判斷原則
夏季高溫多雨、植被茂盛,是毒蛇活動高峰,尤其在海南、云南、廣西、四川、湖南等地區。蛇類可能隱藏在林間、草叢、山路、鄉村小徑旁,夜間活動頻繁。
因此一旦發生以下情況,應高度懷疑蛇咬傷:
夜間或野外環境發生;
傷口有兩個小孔,齒痕距離約0.5-2cm;
無明顯紅腫,但出現麻木、無力、呼吸困難、視物模糊等癥狀;
有“風吹過皮膚”的麻痹感;
咬傷后發展迅速,全身癥狀加重;
2. 牢記“先按蛇咬處理,再排除”的黃金原則
根據2024年國家指南:“不清楚是不是蟲咬,按蛇咬處理;不清楚是不是毒蛇,按毒蛇處理。”這是急救判斷中最安全、最有效的路徑。蛇毒發作極快,如果拖延等“確診”,往往已經來不及。
3. 正確的蛇傷現場處理流程(關鍵要記住!)
保持鎮靜,避免劇烈運動,因為跑動會加快毒素循環;
拍下蛇的照片(不靠近、不抓蛇),或記住其體型、顏色,供醫生參考;
沖洗傷口:用肥皂水、清水或高錳酸鉀反復沖洗;
避免口吸毒液(尤其口腔有傷者),可使用拔罐或輕微擴創方式排毒;
冷敷傷口,如冰塊、冷水浸泡可減緩毒素擴散;
立即送醫,并主動說明咬傷情況、時間、現場環境;
要求醫生考慮蛇咬傷處理,特別是在高發地區;
4. 最好攜帶“緊急過敏急救包”
在野外旅行、徒步、登山過程中,建議高敏人群、慢性病患者配備:
腎上腺素自動注射筆,如EpiPen;
抗組胺藥物;
急救聯系方式卡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