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發表演講。他認為,發展與安全并重,是筑牢汽車產業成長的根基。當前,安全技術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智電時代加快演進。他指出,近期頻發的安全事故不僅影響汽車企業品牌形象,還會動搖消費者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信心,甚至是我們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道路的絆腳石。“安全是最大的豪華,打造智能安全體系。不安全的車,不造。”他說。此外,他認為內卷式競爭會影響供應鏈穩定,削弱企業的利潤和質量安全保障,不利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回首過去的一段時間,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頻頻見諸報端。尤其是電池著火問題,常常是瞬間的事情,有時候甚至來不及逃生。常見的是,高鎳三元鋰電池在遭受撞擊后,單體電芯破裂致使電解液泄漏,這種遇空氣即燃的有機溶劑,瞬間引燃相鄰電芯,引發連鎖爆炸,“熱失控鏈式反應”就此開啟。而且,與傳統燃油車起火平均5分鐘的蔓延時間相比,新能源車從冒煙到全面燃燒往往都是按秒來計算的,也就是所謂的“黃金逃生窗”非常短暫。
再將目光投向6月3日,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島西南480公里海域,英國ZodiacMaritime公司旗下的“晨光米達斯”號汽車運輸船突發變故,這艘如18層樓高,滿載3000輛汽車,其中包含800輛電動汽車的龐然大物,在駛向墨西哥的途中,化身燃燒的火球。甲板縫隙中冒出的濃煙,短短數小時就演變成沖天大火,22名船員啟動船上滅火系統無果后,只能無奈全員撤離。美國海岸警衛隊緊急調派3艘救援船趕赴現場,可即便如此,面對這場現代航運史上的特殊火災,也只能望火興嘆,等待專業切割船前來支援。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鋰電池在密閉船艙中起火的破壞力堪稱恐怖,其燃燒溫度能達到1000℃以上,釋放出的氟化氫等有毒氣體不僅會腐蝕船體結構,遇水反應產生的氫氣還可能引發二次爆炸。據了解,汽車運輸船每立方米造價高達2.8萬美元的消防系統,在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現象面前,竟也顯得如此無力。
這些事故的發生,無疑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對于車企而言,品牌形象的受損是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拿賽力斯來說,此前問界系列車型也遭遇過智駕安全方面的質疑,湖北江西商會副會長羅某駕駛問界M9遭遇事故,一死兩傷;一輛問界新M5在高速智駕狀態下未能緊急制動,撞死11只羊;山西運城一輛問界M7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司乘3人遇難。盡管賽力斯后續進行了聲明解釋,但這些事故依然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陰影,品牌口碑大打折扣。而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消費者信心的動搖才是最致命的打擊。當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產生懷疑時,購買意愿必然會大幅下降,這對于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急需擴大市場份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無疑是巨大的阻礙。
“安全是最大的豪華,打造智能安全體系。不安全的車,不造。”這一觀點的提出,可謂是切中要害。在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部分車企為了追求續航里程、降低成本,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和研發有所欠缺。為了實現600公里以上的續航,電池包單體能量密度不斷突破,可穩定性卻隨之下降。中汽研測試顯示,同等撞擊下,磷酸鐵鋰電池冒煙時間是三元鋰的3倍。而且,一些車企宣傳的滅火裝置在實際事故中并未發揮作用,形同虛設。在這樣的背景下,車企必須要將安全放在首位,加大在安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從電池安全、車身結構安全、智能駕駛安全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全方位的智能安全體系。
在當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各大車企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紛紛打起價格戰,不斷壓縮成本。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吸引消費者購買,但從長遠來看,會導致企業在研發、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投入減少,產品質量和安全性難以得到保障。而且,過度的價格競爭還會影響整個供應鏈的穩定,上游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可能會出現以次充好的情況,進而影響整車的質量。
對于車企來說,將安全和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才是發展的重點。一方面,加大在安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展開合作,共同攻克安全技術難題。另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市場競爭,避免陷入“內卷式”競爭的泥潭,通過提升產品品質、優化服務等方式來提升市場競爭力。只有這樣,新能源汽車產業才能在安全的軌道上持續前行,真正實現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讓新能源汽車成為人們出行的安心之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