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種修復方式的基本定義與原理
- 活動假牙
定義:通過卡環(金屬鉤)或基托固定在剩余牙齒或牙齦上,可自行摘戴的修復體。
原理:利用天然牙和黏膜作為支持,通過機械固位實現咀嚼功能。 - 吸附性義齒
定義:基于生物功能性義齒技術,通過特殊材料和取模工藝,增強義齒與牙齦的密合度,利用大氣壓力實現吸附固位。
原理:依賴義齒基托與黏膜的緊密貼合,減少空氣進入,形成 “吸附力”,穩定性優于傳統活動假牙。 - 種植牙
定義:通過手術將人工牙根(種植體)植入牙槽骨,待骨結合后安裝牙冠,模擬天然牙的結構。
原理:種植體與骨骼結合形成穩定支撐,功能、外觀接近天然牙,屬于 “永久性” 修復。
二、三種方式的適用人群與優缺點對比
三、老人選擇時需考慮的核心因素
- 口腔條件
剩余牙齒狀況:若有殘留天然牙,活動假牙或種植牙(需保留健康鄰牙)更適合;
全口缺牙且牙槽骨萎縮嚴重,吸附性義齒或全口種植牙(如 All-on-4 技術)可考慮。
牙槽骨密度:種植牙需要足夠的骨量支撐,若骨量不足需先植骨;活動假牙和吸附性義齒對骨量要求較低。 - 身體與健康狀況
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控制穩定者可考慮種植牙,但需醫生評估;
嚴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更適合非手術修復(活動假牙或吸附性義齒)。
耐受度:活動假牙初期可能有惡心、發音不清等適應期;
種植牙需耐受手術和恢復期(術后 1-2 周可能出現腫脹)。 - 生活需求
若老人注重飲食質量(如偏好硬質食物),種植牙或吸附性義齒更合適;
若對咀嚼要求不高,活動假牙可滿足基本需求。
美觀需求:種植牙和吸附性義齒的外觀更自然,尤其適合社交頻繁的老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