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海峰的通信生活
當無人機群載著急救藥品在樓宇間劃出流暢航線,當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在智能停機坪完成毫米級精準停靠—這片曾被視為“寂靜地帶”的低空區域,正以科技重構城市立體空間的繁華圖景。
從去年零星試點到今年多地密集布局示范區,低空經濟已突破概念襁褓,邁入小規模發展的快車道。這片曾被忽視的低空領域,正憑借技術革命的爆發,成為數字經濟的新藍海。據中國民航局數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
然而,繁華圖景背后暗藏挑戰:空域管理規則滯后、安全監管體系尚不完善,如同無形枷鎖限制創新;基礎設施分散、缺乏統一標準,阻礙產業協同;應用場景落地成本高、用戶培育周期長,制約市場活力釋放。低空經濟該如何沖破迷霧、展翅高飛?
對這些疑惑,筆者在近日舉行的2025第二屆中國電信低空經濟合作發展大會上找到答案。在這里,中國電信以“技術筑基+生態協同”兩大殺手锏,發布“1+1+3+N”低空經濟能力體系、天翼低空卡、星鳶標準化產品等多項成果,揭牌成立中國電信低空基礎設施和低空終端協同創新中心等,為行業破局提供了新思路。
三大痛點:低空經濟規模化的攔路虎
低空經濟雖然可期,但想要實現規模落地依然面臨重重挑戰,通過聆聽與會專家介紹,筆者發現行業需攻克三大挑戰。
首先,基礎設施碎片化。中國科學院尹浩院士表示,低空經濟網絡設施面臨兩大困境:一是難以在所有飛行區域實現經濟高效的全覆蓋,空聯網監控能力不足,城市間空域存在基站覆蓋盲區;二是偏遠及地面網絡未覆蓋區域建設成本極高,導致基礎設施碎片化,各環節難以有效協同。
其次,安全防線脆弱化。中國工程院鄔江興院士指出,無人機系統存在網絡內生安全問題,其存儲程序控制架構從底層硬件到應用軟件均暗藏隱患。如未知硬件漏洞、安全后門等,在復雜電磁和網絡環境下易受攻擊。
最后,場景落地成本高。空中通信與地面需求差異大,建設確定性網絡耗資巨大;密集城市環境中感知系統受回波、雜波干擾,提升準確率需大量研發投入。與此同時,平衡通信與感知的獨特算法也增加成本。
面對挑戰,作為網絡建設主力軍的運營商,該如何為低空經濟發展構建起發展基石?
破局之道:發布低空卡+構建創新中心
如何在低空經濟騰飛前夜,破解以上三大挑戰?在本次大會期間,中國電信將低空經濟能力體系全面升級為1+1+3+N并發布系列產品,并公布了聯合產業共同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多項措施。
其中,1+1+3+N即一個“低空綜合服務解決方案底座”,一個“低空智聯網絡”,星瀚低空基礎設施運管、星巡低空服務監管、星云低空飛行作業三個平臺,服務公安、應急、水利、城鄉治理等N個場景。
想必大家對中國電信的三個低空領域平臺也同樣感興趣,他們的作用和區別在哪里?據介紹,天翼星瀚作為業內首個低空基礎設施運管平臺,實現設備統一納管、多源數據智能融合與安全升級,首創多源感知組網模型。
天翼星巡實現“空域協同服務、空中交通服務、低空信息服務”三大核心能力升級,是飛行服務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撐。
天翼星云首創智能巡飛與蛙式網聯跳艙,深度融合DeepSeek、中國電信星辰大模型打造低空智能體,支持超3000臺設備在線作業。
在這系列舉措中,筆者發現“低空通信卡+創新中心”兩大殺手锏成為打破行業困局的關鍵。這兩大殺手锏如同打通產業任督二脈的關鍵招式,既解決了“飛起來”的通信剛需,又搭建了“飛得好”的創新生態。
殺手锏一:天翼低空卡給飛行器裝上“數字身份證”與“專屬信道”
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唐珂指出,中國電信超前部署低空專網建設,打造全球首張天翼低空卡,提供高質量、高安全、高便捷、高效監管的連接服務。
這張看似平常的“通信卡”有何價值?據了解,天翼低空卡可實現專網、專卡、專號段,專門的信道和身份感知等多項能力,保障低空可靠通信和信息安全。
在筆者看來,天翼低空卡將為低空經濟帶來多個價值。
其一,為信號加了一層“金鐘罩”。城市上空樓宇多,環境復雜。這也導致通信信號易受干擾,這導致通信信號易受干擾,造成低空飛行器信號丟失。天翼低空卡可實現無人機身份綁定與安檢,能在城市高樓間或電磁復雜區域,能讓無人機擺脫“斷聯焦慮”。比如,在江蘇鹽城的試點中,搭載低空卡的無人機在強電磁干擾下,數據傳輸穩定性提升70%。
其二,“專網+專號段”設計打造通信效率加速器。若將傳統民用網絡比作城市主干道,無人機使用普通通信信號,就像在早晚高峰的車流中穿行,通信“堵車”現象頻發。而低空卡構建的專網,如同為飛行器開辟了一條“空中專屬車道”。
其三,安全防護機制堪稱“數字保鏢”。天翼低空卡融合電信量子安全服務,保障數據傳輸安全,增強飛行運行安全性。
其四,便捷定制能力。天翼低空卡支持全球統一業務受理、集群卡管理,能動態配置低空網絡參數,按需提供差異化定制服務。
殺手锏二:兩大創新中心,形成產學研用合力
獨行快,眾行遠,低空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在本次大會上,中國電信舉行了低空基礎設施協同創新中心、低空終端協同創新中心揭牌儀式。
其中,基礎設施協同創新中心可以說是低空經濟的“基建設計院”,將聚焦起降場、通信基站等硬件的智能化改造;低空終端協同創新中心將成為終端設備的“創新孵化器”,將實現產業鏈各方力出一孔的良性發展格局。
對此,中電信無人科技副總經理兼首席運營總監吳愛軍表示,低空服務的打造需要聯合朋友辦大事的模式。中國電信用信息服務將上游的應用制造與下游的運營鏈接起來,才能打造出能用得好、用得起來的低空服務項目。
筆者認為,中國電信兩大創新中心的成立,為低空經濟發展構建了“需求-研發-驗證-推廣”的閉環機制,不僅提升了基礎設施能力,也加速了終端協同,加速低空經濟發展步伐。
據了解,2025年6月,中國電信與華為等伙伴攜手,積極打造融合感知試驗標桿項目。各方將攜手共同推進這一標桿建設,重點實現融合感知核心能力發布,達成主被動探測多形式融合,構建“通、導、監一體”的體系,助力低空經濟相關感知能力升級。
整體而言,中國電信的破局之道,本質是用通信技術搭建“低空信息高速公路”,用創新中心培育“產業生態苗圃”。當飛行器有了“數字身份證”,當產學研用形成合力,低空經濟將加速從概念走向現實。
一年多發展:從技術驗證到規模商用的跨越
可能有人要問,中國電信在低空經濟擁有如此實力,那成績如何?回首過去一年,中國電信在低空經濟領域的網絡建設、應用場景探索、產業鏈生態三大維度取得豐碩成績。
第一,在網絡建設方面,中國電信建成全球最大5G-A低空通信專網。在南京,中國電信部署5G-A通感網絡,覆蓋了南京主要城區600米以下空域。據悉,該網絡采用C-Band獨立模塊對空覆蓋,運用智能波束管理與天地干擾協同技術,消除90%以上干擾,并通過移動性協同技術保障通信穩定。以僅約2%地面站點的對空通信投入,實現600米高度連續覆蓋,上行速率達25Mbps,可支持超3000臺設備同時作業。
第二,在場景應用方面,中國電信服務全國超400個項目,月飛行超萬架次。比如,在鹽城鄉村治理中,無人機借助低空通信專網實時回傳數據,配合智能算法,使鄉村治安、環境監管效率提升28%;深圳福田城市監管依托該網絡,及時獲取高清圖像與精準數據,違規行為處置人力成本節約22%。
第三,在產業生態構建方面,中國電信牽頭的低空經濟產業聯盟匯聚超150家國企、央企及頭部企業,成員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等方面深度合作。依托聯盟平臺,中國電信與合作伙伴簽約生態合作金額超12億元,促進通信設備制造到應用服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加速低空經濟大規模商用進程。
筆者觀察:從通信服務商到低空生態主導者的躍遷
運營商作為產業鏈中游,如何在低空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我從中國電信在本次大會期間的一系列舉措,看到中國電信找準了定位,有清晰的布局,正從一家通信運營商向科技創新企業演進。
對中國電信自身而言,其憑借低空通信專網等自身優勢,不僅可以鞏固在通信領域的技術優勢,更在低空經濟這片藍海市場中搶占先機,開辟出新的營收增長點與競爭高地。
對低空經濟產業而言,中國電信以生態聯盟為紐帶,構建起“標準共建、技術共研、場景共試”的協同機制,可以加速破解產業發展瓶頸,推動低空經濟從“單點創新”向“生態化集群”躍遷。
從智慧城市的角度看,中國電信正以無人機物流、空中交通等場景為突破口,將深度重構城市生活形態,讓物資配送更高效、交通出行更多元,還將為數字中國建設開辟“第二空間”新賽道,拓展數字經濟發展邊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向立體化、智能化邁進。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中國電信繼續攜手伙伴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持續深耕,實現從通信服務商到低空生態主導者的躍遷,讓低空經濟產業加速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