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制使用再生塑料”時代第1展
2025年9月3-5日·浙江寧波
點擊上圖注冊觀眾,8月底前免費參加
當我們漫步于海灘,望向無邊無際的蔚藍海面,或許難以想象這片美景背后正醞釀著一場生態浩劫。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平均每分鐘就相當于一輛滿載的垃圾車傾倒入海。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塑料垃圾接近6000萬噸,其中部分經河流進入海洋,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極大威脅。
這些塑料從一次性購物袋、包裝膜到廢棄漁具,被海浪撕裂分解成微塑料(粒徑小于5毫米),在水中無處不在。研究顯示,我國渤海、東海等海域的微塑料濃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它們不僅污染水體,還進入魚類、貝類體內,最終可能回到我們的餐桌上。中國海洋大學曾在東海鰻鱺體內檢測到多種微塑料殘留;另有研究在長江口中華鱘體內檢測出含有尼龍微粒,表明微塑料已深入食物鏈底層,對瀕危物種構成威脅。這場看不見的污染正悄無聲息地侵蝕著海洋生態的根基。
從最小的浮游生物到最大的鯨魚,幾乎所有海洋生物都不可避免地遭受塑料的威脅。誤食塑料導致饑餓、消化系統損傷,甚至死亡;而塑料纏繞則成為海龜、海鳥和海豹等物種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塑料通過浮游動物進入食物鏈,并在各個營養級中層層累積,釋放出雙酚A、鄰苯類等有害化學物質,擾亂激素系統、抑制繁殖能力,最終影響整個種群的穩定性和生態結構。與此同時,珊瑚礁、海草床等重要海洋棲息地也深受其害。塑料碎片覆蓋在珊瑚表面,阻礙光照和氧氣交換,誘發白化現象并增加疾病感染率。更為隱蔽的是,塑料在降解過程中不斷釋放添加劑,逐步改變海洋水體的化學組成,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發育與生理平衡。
這一生態鏈的擾動最終也影響人類自身。通過海產品消費,微塑料及其吸附的毒素進入人體,帶來潛在的內分泌紊亂和致癌風險。塑料污染已不再是“遠在深海”的問題,而是直擊我們食物安全、健康保障乃至沿海經濟發展的現實挑戰。
海洋塑料危機,傳統清理手段為何無能為力?
應對海洋塑料,過去我們依賴的是人工清理、海洋浮筒攔截裝置等傳統方式。然而,在浩瀚無際、動態流動的海洋面前,這些方法如同螳臂當車。
例如,荷蘭“海洋清理計劃”部署的漂浮屏障只能在局部水域起效,面對體積細小的微塑料幾乎無能為力。國內也有類似努力,如阿里巴巴公益平臺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河長制+智能垃圾攔截系統”,雖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仍無法觸及深海或微粒層級的塑料污染。
更糟糕的是,一些“清理”行動在無意中可能造成生態次生傷害:浮筒可能攪動海底沉積物,釋放有毒化學物;網捕設備可能誤傷海洋生物,尤其是魚苗、珊瑚、浮游動物。
面對海洋塑料碎片化、隱形化的特性,全球科學界正將目光轉向更前沿的生物降解解決方案——酶技術。
“吃”塑料的酶登場,生物科技的新解法
酶,是生物體內加速化學反應的天然催化劑。它們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森林分解落葉,過去從未被認為能“啃動”塑料。直到2016年,日本京都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坂井伊德氏菌(Ideonella sakaiensis)”的細菌,能分泌一種酶“PETase”,可分解常見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即礦泉水瓶、食品包裝的主要成分。
PETase能剪斷塑料長鏈分子,使其還原為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為塑料回收提供了“生物分解入口”。其效率甚至超過自然界任何已知的塑料分解機制。更重要的是,這項發現開啟了“人工定向進化酶”的研究浪潮。
2020年,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浙江大學開發出改良型“PET水解酶”,其分解效率比天然酶提升近百倍,可在溫和條件下快速降解PET薄膜。此外,深圳清華研究院的團隊也在研究酶催化的聚乳酸(PLA)塑料回收技術,為未來可降解塑料閉環回收提供了范本。
酶如何“吃塑”?從分子到產業的轉化路徑
那么,“塑料分解酶”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它們如分子剪刀般,精確識別并剪斷塑料分子鏈。通過結構改造,科學家可以優化其工作溫度、穩定性和親和力,讓它在復雜環境中也能穩定“吞塑”。
英國龐德學院的團隊曾將PETase與MHETase融合,合成“超級酶”,其分解效率提升兩倍以上。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亦借助AI輔助蛋白質結構建模,設計出能在高溫下活躍的變體酶,更適用于工業回收流程。
國內的“酶+回收”應用也在起步,2023年,浙江一家再生材料企業引入自主研發的PET酶解技術,建立了中國首條“生物催化+再聚合”塑料瓶閉環生產線,日產能達10噸,產品質量媲美石化原生料。試驗證明,平均一個塑料瓶的回收再利用周期縮短至24小時以內。此外,復旦大學正在研究“可編程酶系統”,通過基因回路設定酶的激活和停用條件,為酶技術的大規模環境應用植入“安全開關”。
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
將酶技術從實驗室推向市場化應用,面臨諸多實際問題:
技術擴展性:海量塑料廢棄物處理需配套建設高通量生物反應器,保持酶催化穩定性;
成本問題:盡管酶法較環保,但與傳統熔融回收相比,其初期投入和運營成本更高;
法規限制與生態風險:釋放工程微生物至自然水體的生態安全、跨境技術許可、行業標準尚不明晰。
針對這些挑戰,歐盟、日本及中國均在布局生物降解酶的法規和標準體系。中國也已將“高效可控降解酶”納入《“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支持企業聯合高校共建“塑料生物降解技術驗證平臺”。
另一方面,從經濟角度出發,酶技術帶來的回收閉環也可能孕育千億級產業。2024年,中國環保部數據顯示,我國再生塑料利用率首次突破30%,其中生物降解材料比重持續上升,PET回收產能大幅增長。未來,酶技術或將成為循環經濟的新支點。
—5—
賦能未來:酶技術的全球協作與公眾教育
塑料污染是全球性問題,酶技術的發展也離不開國際合作。目前,美國能源部、生物塑料創新聯盟(BPIA)、歐盟地平線計劃等都將生物降解酶列為重點資助方向。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塑料生產與消費國之一,近年來也逐步參與國際平臺。例如,清華大學與法國Carbios公司合作開發“全降解PET回收模塊”,并在粵港澳大灣區啟動產業試點。
除了科研與企業的努力,公眾教育亦不可忽視。近年,中國許多中小學在“科普進校園”活動中引入塑料污染與酶降解知識,增強青少年環保意識。短視頻平臺上的“微塑料解說”、“一瓶PET的循環之旅”等內容也讓公眾更易理解科技與生態的聯結。
唯有科學、企業、政策、公眾四力合一,才能真正推動“吃塑酶”技術走入現實,打造一個塑料減量、資源可循環的未來藍圖。
—6—
海洋塑料污染防治論壇
01
論壇安排
論壇時間:2025年9月4日上午
論壇主題:“以舊換新”:建立漁具網具閉環回收體系
論壇地點:浙江·寧波·寧波國際會議展覽中心
主辦單位: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中國漁船漁機漁具行業協會
02
會議議程(擬)
時間
主題內容
13:30-13:40
嘉賓致辭
13:40-14:00
中國漁具網具遺棄海洋現狀與以舊換新創新路徑探索
——擬邀中國漁船漁機漁具行業協會
14:00-14:20
科技賦能海洋塑料回收,打造高值化再生鏈條
——擬邀瑞涵環境/特普愛/東莞國亨/寧波堅鋒/浙江沃府等
14:20-14:40
從海洋到紡織,廢棄漁網的綠色重生之路
——擬邀睿莫環保/金發科技/浙江英瑞特/三叉戟新材料等
14:40-15:00
再生塑料含量的可追溯性要求(海洋塑料)團體標準和數字化追溯平臺搭建——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
15:00-15:20
海島漁業社區海洋塑料及廢棄漁具治理實踐
——擬邀舟山綠色海洋生態促進中心/野生救援(北京)代表處等
15:20-15:40
廢舊漁網具回收處理利用協作組成立儀式
15:40-16:00
問題溝通和交流
03
參會對象
行業協會、機構代表:行業協會負責人,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協調各方資源,促進行業自律與健康發展。
企業代表:關注廢棄漁具回收利用與以舊換新制度對自身業務的影響,探索綠色轉型路徑,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
科研機構專家:長期致力于海洋塑料污染研究、塑料材料研發、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專業學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為論壇提供專業的知識支撐與技術指導。
↓↓↓點擊下圖,注冊ChinaReplas第8屆中國國際塑料循環展觀眾,提前鎖定論壇名額:
04
論壇亮點
實踐成果展示:相關協會、機構將深入剖析中國漁具網具遺棄海洋的現狀,結合真實數據與案例,展現行業的痛點與緊迫性,同時分享回收再生領域的創新舉措與最新成果,為參會者提供借鑒。
多元技術方案:邀請行業前沿企業,攜各自在廢棄漁網及海洋塑料回收再生方面的核心技術與成功經驗登場。從不同技術路線出發,全方位呈現如何將廢棄資源轉化為高值化產品,為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力。
多方合作交流:匯聚行業協會、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力量,搭建開放式交流平臺。各方就政策支持、產業協同、技術研發等關鍵議題深入探討,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同探索海洋塑料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的最優解。
05
ChinaReplas展會同期論壇
展中設有多個專業論壇,為不同細分領域的企業和專業人士提供精準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全方位展示塑料回收與再生領域的前沿技術、創新產品與解決方案。
1、塑料中空產品可回收再生設計與PCR應用論壇
2、CPRRA-DfR2025塑料產品可回收再生設計標準培訓
3、ChinaReBaling2025第五屆塑料回收打包站與分揀中心論壇
4、WEEE-Replas2025電子電器塑料回收與應用論壇
5、Fibreloop 第二屆PET纖維到纖維論壇
6、IM-Replas2025PCR(消費后再生塑料)注塑論壇
7、海洋塑料污染防治論壇
8、TEP-Replas2025塑料再生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論壇
(持續升級,有需求請聯系組委會)
信息咨詢,老朋友請聯系工作人員,新朋友請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