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這條南北分界線上,藏著一座“不南不北”的城市。北方人說它像江南,煙雨朦朧中藏著萬畝茶山;南方人說它似北國,豪邁的燉鍋里翻滾著江湖氣。信陽以一片茶葉的舒展姿態,鋪陳出“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的獨特畫卷。
信陽人常說:“生活不必太用力,慢下來,自有天地?!?/p>
若生活有模樣,信陽人的日子便是清晨茶山上沾著露水的竹簍,是暮色灶膛柴火煨著的燜罐肉,是月光下民宿窗欞漏下的蟬鳴,更是將“慢”字揉進骨子里的詩意棲居。
信陽人的舌尖,是地理過渡帶的縮影。北方的厚重與南方的靈秀在此交融,煉就一鍋“鮮”字當頭的信陽菜。這里的飲食江湖,不爭“八大菜系”之名,卻以“燉”為絕學,用小火慢燉的悠然與從容征服八方來客。
信陽美食
南灣魚頭
固始鵝塊
毛尖炒雞蛋
圖片來源:信陽文旅
一鍋燉盡南北味。南灣湖的野生花鰱魚頭,與山泉水老豆腐同燉,湯色乳白如江南煙雨,鮮味直抵喉頭;羅山大腸湯,肥腸與豬血豆腐共舞,紅油浮面卻辣而不燥,配一碗米飯便是一日之晨的元氣密碼;固始鵝塊火鍋,散養的白鵝在老湯中慢燉至金黃,肉質緊實、湯底醇厚,一口入魂的香辣讓川渝人也甘拜下風。更絕的是“信陽式融合”:商城筒鮮魚用竹筒腌制發酵,酸香撲鼻似湘西風情;燜罐肉以五花肉煸出油脂,焦香與軟爛并存,竟有幾分客家菜的影子。
市井早餐的儀式感。信陽人的清晨,從一碗“混搭風”早餐開始。新華西路的街邊攤上,雞蛋灌餅焦香酥脆,蛋液灌入半熟面餅的瞬間,煙火氣與匠心并重;熱干面蓋上薄如蟬翼的煎蛋,筋道與嫩滑在口中交織,是信陽人對武漢風味的本土化演繹。若想體驗極致市井,不妨來一碗牛肉丸子湯:手打肉丸彈牙,千張吸飽湯汁,再丟一塊方便面,看似隨意卻暗含信陽人對“慢生活”的執著。
茶香入饌的雅趣。作為“中國毛尖之都”,茶不僅是飲品,更融入飲食基因。走進浉河港的茶村,茶農會搬出珍藏的“茶宴”:涼拌茶尖是清晨剛采的,茶油炒雞蛋用的是自家茶園的土雞,最絕的是茶末蒸臘肉 —— 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裹著毛尖碎,蒸出的油脂浸潤著茶香?!霸谛抨枺詈玫牟枞~不一定在茶莊,可能在茶農的陶罐里;最好的午餐不一定在飯店,可能在采茶的半山腰。”
松林苑一隅 李亞云攝
信陽的住宿哲學,是“將自然裝進房間”,在閑適中感受生活。從茶山民宿到湖畔露營,從百年老宅到現代“茶空間”,這里的居所不僅是落腳點,更是生活美學的載體。
茶山深處的“慢時光”。在文新茶村的萬畝茶園中,推開窗便是綿延綠浪。清晨隨茶農踏露采茶,午后體驗宋代點茶非遺技藝,茶筅擊打出的雪沫乳花,與《茶經》誦讀聲穿越千年共鳴。夜晚宿在茶山民宿,松風伴眠,連夢境都染上毛尖的清香。若偏愛古韻,郝堂村的青石老宅值得一試:木窗外的荷塘月色、溪畔的搗衣聲,讓人恍若置身水墨畫卷。
旭苒小院 李亞云攝
湖畔星空的野奢體驗。南灣湖畔的孔雀島露營基地,將“野趣”玩出新高度。帳篷支在翡翠般的島嶼上,白天泛舟探訪水下漢代古城,傍晚圍爐燉一鍋南灣魚頭,入夜后星空墜入湖面,螢火蟲與銀河共舞。更有一群“新派信陽人”在此打造杉嶼營地、見山咖啡,將露營與茶藝、手作結合,讓荒野浪漫與精致生活無縫銜接。
紅色記憶里的“新鄉居”。大別山深處的田鋪大塆,紅軍被服廠舊址變身文創小鎮;藍染工坊里,游客用傳統技藝制作“長征主題”圍巾;民宿小院中,老石磨改造成的茶桌旁,一杯“將軍茶”品出歲月崢嶸;大別紅營的篝火旁,紅色故事與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歷史的溫度與山野的靜謐在此交融,讓紅色基因化作鄉村振興的“軟實力”。
雞公山 劉平攝
信陽的旅行體驗,是自然、歷史與煙火氣的三重奏。從茶山云海到紅色足跡,從古村落到生態秘境,每一步都踏在詩與遠方的韻腳上。
自然造就的視覺盛宴。登頂雞公山報曉峰,看云海漫過北美落羽杉林,萬國建筑群在霧氣中若隱若現,恍如置身“天空之城”。南灣湖的71座島嶼則像散落的翡翠,乘船至茶島品明前毛尖,到鳥島觀白鷺齊飛,若冬日來訪,還能邂逅上萬只天鵝振翅的壯觀。更野性的體驗在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徒步穿越華中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偶遇紅腹錦雞掠過樹梢,夜晚在星空營地辨認北斗七星的方位,怎一個恣意灑脫了得。
田鋪大塆 韓家東攝
千年歷史的當代新生。在光山縣司馬光小鎮,游客可體驗北宋文人雅集:著漢服參與“曲水流觴”詩會,親手燒制“活字印刷”陶器。商城縣的“大別山陶藝村”則將紅色基因融入文創,用紅軍長征路線圖設計茶具,在拉胚過程中聽非遺傳承人講述“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創作故事。若對茶文化著迷,西九華山的“茶禪一味”體驗不可錯過——晨起隨僧人在竹海間采茶,午后于千年銀杏樹下參與茶道雅集,暮色中古琴曲《陽關三疊》在山谷回蕩。每周六下午三點,郝堂村的曬谷場上省級非遺傳承人陳秀英手把手教姑娘們繡“茶娘子”肚兜,針腳里藏著信陽民歌的調子:“繡完茶花繡白鷺,針腳跟著茶香走?!?/p>
紅色基因的綿延傳承。在許世友將軍故里的“紅田民宿”,95后老板張琳把奶奶的紅軍草鞋放進玻璃展柜,床頭貼著泛黃的支前歌謠??腿顺科鸶繓|挑水劈柴,中午吃“紅軍菜”(馬齒莧)燜飯,傍晚圍坐聽老民兵講“許世友三跪慈母”的故事?!拔覀儾蛔稣f教式紅色旅游,而是讓游客成為‘故事里的人’。”在“重走紅軍挑糧路”體驗中,游客背著竹簍走5公里山路,終點的茶亭里,86歲的支前模范王奶奶給每人發了顆紅山楂:“當年紅軍就是含著這個翻山的?!?/p>
在信陽,時間仿佛被山水拉長。晨起采茶,午后泛舟,傍晚燉一鍋江湖氣,夜宿茶山數繁星——這不是逃離都市的短暫喘息,而是融入自然的永恒詩意。
這座城市教會我們:所謂“美好生活”,不必追逐遠方的烏托邦。它藏在南灣湖的漣漪里,飄在毛尖的嫩芽上,化在燉鍋的煙火中。(文:嚴康寧)
來源:信陽宣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