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一個視頻漲粉兩千多萬,估計全網也就只有韋神能做到了。當然,恰逢高考時分,這也算“天時、地利、人和”都占了,所以韋神能再次火出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少好學的網友,準確說是對學術好奇的網友,都在期待韋神后續能分享高等數學知識。不過,實際上我們在評論區看到更多的是,品類繁多的許愿,以及對他無休止的打量和評頭論足。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一個可能令各位失望的消息——韋東奕的賬號,可能不會再更新了。
昨天,我無意中看到一位知情人透露說,北大已經對此事做出了交涉,甚至提出了關停賬號的建議。
正如這位知情人所說,其實雙方都沒有錯,雙方的需求都合情合理。韋東奕作為鮮活的個體,他不止有工作,還有自己的生活。他的家人希望他能多接觸外面的世界,不要像個苦行僧一般生活,要像個正常人一樣。
然而,北大作為韋東奕的工作單位,自然也會覺得,他漲粉太多,引起的關注過多,會對他本人的正常工作造成影響,甚至給學校帶來負面影響。
說到底,這場“出圈”的背后,其實是一場精力與現實的博弈。
盡管從內容風格和運營手法來看,韋東奕的賬號很可能并非他本人主導,而是家人或親近的人在打理。但無論是誰在運營,一旦涉及真人出鏡、腳本策劃、短視頻拍攝,就必然需要韋東奕親自參與。這對他而言,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韋神這些年長年吃素,身形清瘦,連牙齒都掉了幾顆,身體狀況并不算理想。讓這樣一位專注于數學、身體略顯羸弱的科研工作者,在鏡頭前反復拍攝、出鏡互動,實在有些“勉強”。說白了,這種高頻、高強度的信息曝光,并不利于他的健康。
作為一個5年從業經驗的自媒體人,我必須從行業角度坦白一句:短視頻的邏輯,天然就不適合科研型人才。
短視頻追求的是“節奏快、信息密、反轉多、情緒高”,而科研恰恰相反,注重的是“慢、專、靜、深”。這兩個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不是一臺手機和一支麥克風就能填平的。
從工作單位角度來說,這種“出圈”行為也注定是短暫的。
很多體制內單位,比如高校、科研機構、央國企,其實是明確規定工作人員不得擅自從事自媒體活動的。哪怕是出于興趣,也要先報備、審批,否則很容易被談話警告,甚至影響職稱評定和考核。
我身邊不少教師朋友,雖然也熱愛分享知識,但幾乎都選擇圖文形式,哪怕再想嘗試短視頻,也是不敢輕易涉足,更別說直播。
而在公眾的輿論場中,一旦站到了聚光燈下,所有動作都會被過度解讀、無限放大。對韋東奕這種本就不擅交際、習慣低調的學者來說,這種高密度曝光,絕非“走紅”,更像是一種精神“脫敏訓練”。
他有權選擇沉默,也有權拒絕成為“人設”。
我們必須承認:家人的關心出于愛,但對一個成年人而言,這種“愛”的代價可能就是干擾本來的節奏和生活方式。韋東奕已經三十多歲,是一位成熟的科研工作者,他選擇繼續鉆研高等數學、不拍視頻、不互動,也是他應有的自由。
這次意外的爆火,說實話,可能并沒有真正讓他獲得什么快樂,甚至未必對他的生活產生了積極變化。但它也確實起到了一個作用:讓公眾看到了他目前的身體狀態和精神面貌,也讓他的工作單位更全面地了解了他的處境。
換句話說,韋神走紅了,但“紅”的背后,是現實的一次照見。
這也許是他家人開設賬號的一個重要初衷——希望社會能給予更多的善意和理解,希望單位能給予一些具體的支持和幫助。就這一點來說,哪怕賬號從此不再更新,它的使命,其實已經達成了。
所以,我們沒必要為“賬號停更”遺憾太久,因為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拍多少視頻,而是他能不能安靜地繼續專注他喜歡的數學,過他想要的生活。
最后,愿我們每一個人,在聚光燈下保持清醒,在熱搜之外守住初心。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