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最近網上有段話,引起熱議。
“如果你足夠尊重孩子的天性,那么你會發現,孩子的天性,就是怕苦怕累怕學習,又懶又饞又貪玩。”
我回憶了一下與女兒的相處細節。
就拿寫作業來說。
剛上學那會,我盯得緊,孩子就很煩,沒少和我鬧脾氣。
后來,我在網上聽專家說,對孩子,沒必要使勁管,要學會放手。
一聽這話,我打算試試,說不定孩子能自覺呢。
結果,我一“放手”,孩子就“放了羊”。
放學回家,我不喊她寫作業,她就一直玩;睡覺前,我不沒收手機,她就一直打游戲。
我這才意識到,孩子不管不行。
復旦教授錢文忠教授也一次次提醒父母們:“優秀的孩子是管出來的”。
成長本就是一個反人性的過程。
若想把孩子培養出來,做父母的,少不了用心用力。
孩子的天性
就是“怕苦怕累怕學習,又懶又饞又貪玩”
前幾天,和同事張姐閑聊。
她兒子今年高二,馬上高三了。
一米八幾的大小伙子,再不能像對小男生那樣,處處管著。
于是張姐就想,把主動權還給孩子,讓他自己制定一套學習計劃。
最開始,孩子很認真,立下了一套非常詳細的“迎接高考flag”: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晨跑半小時,再去學校晨讀;
晚上睡前,先做課外閱讀,再進行一項輕運動,堅決不熬夜。
周末兩天,用戶外互動、閱讀、學習、看紀錄片填滿。
張姐一看這份flag,打心眼里開心,兒子終于長大了。
但接下來幾周,她發現苗頭越來越不對。
孩子按計劃堅持了三五天,先是放棄早起,后把睡前閱讀換成了打游戲。
周末兩天晚上,甚至開始熬夜上網,和同學組隊玩網游。
張姐見狀,一忍再忍,終于忍不下去了,就問兒子:
“你這樣,太影響休息和學習了,咱明年就高考了……”
誰承想,孩子卻說:“學習已經很累了,放松放松不行嘛!”
張姐一時語塞,只能繼續觀察。
結果兩個月后,兒子徹底放飛自我,除了完成老師的作業,其他時間全用來玩。
張姐這才明白,“管教孩子”這事,真不能放松,你一放松,孩子就放飛自我了。
家長圈,流行這么一句話:10個孩子,9個不自覺,還有一個根本不聽你的話。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人,包括孩子,本性上都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
如果沒有生存的壓力,咱們很多大人,也不敢保證會每天勤勤懇懇上班。
大概率也是,能歇著就歇著,怎么開心怎么來。
就像作家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揭露的:
“人類的天性是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動上避難趨易。”
這是人的特性,無關乎什么道德、品性,完全是人類基因里帶來的東西。
而孩子呢,比起大人,他們的大腦發育尚不成熟。
尤其是大腦的前額葉,就非常薄弱,所以自控力格外經不起誘惑。
懶得思考、做事拖延、不愛學習、偷懶貪玩,是孩子的天性。
《清華學霸教子經》里也曾說過:
“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所以說,養孩子這事,家長們不管不行。
養娃最累心的
就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就比如,你不去管他的習慣,忽視價值觀的培養,只在細枝末節上不停地嘮叨。
就是常說的“用瑣事去消耗孩子”,而不是“抓大放小”,找準關鍵點。
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分享。
她的育兒經歷,可以說是一場“對比實驗”。
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學霸,小兒子卻被養成了“學酥”。
之所以結果不同,就在于她對兩個孩子的教養方式,很不一樣。
對大兒子,她覺得是家中長子,從小就立規矩、抓習慣,培養他的責任心和擔當。
小兒子呢,就有點溺愛,對孩子的吃喝拉撒,管得那叫一個面面俱到。
然而,人的精力總歸有限。
在小兒子這里,她把心力都消耗在小事上,反而沒法從“大局”入手。
這才導致了,倆兒子,一個很出眾,一個很平庸。
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也在《刻意練習》中講道:
“我們留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展出本來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挖掘出自身的潛能,也知道要讓自己的夢想成真,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
說到底,孩子習慣和能力的養成,全靠父母管。
但管有管的藝術。
聽過一個“三分之一理論”。
在孩子的問題上,三分之一需要我們家長積極行動,步步緊跟;三分之一需要簡單指導,給出方向;剩下的三分之一,可以交給孩子處理。
優秀的孩子,的確是父母“管”出來的。
這里的管,是“管好”,“管對”。
如果方法不對,往往是累壞自己,也沒把孩子培養出來。
做好“三管三不管”
輕松養出自律的好孩子
教育本身,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我們父母要做的,即不是順著人性溺愛孩子,也不是逆著人性強壓孩子。
而是有選擇性地,把人性中向下墜的部分,幫孩子托住,再幫他發揮出人性中暗藏的力量。
具體說來,就是做好“三管三不管”。
我們要管的是:
①學習習慣
先記住一個公式:
好習慣→成就感→自律→強化好習慣→更多成就感=積極的正向循環
就學習而言,我們不主導苦學硬學,要從一開始,幫孩子建立一套“規范化流程”。
課前預習:讓孩子養成帶著問題去聽課的習慣;
課后輸出:學到的東西,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以此鞏固理解與記憶;
過程專注:推薦英國腦科學家于爾根?沃爾夫在《專注力》中的方法。
首先,要幫孩子找到他的二八定律。
一般來說,只有20%的事,給我們帶來80%的好結果。
幫孩子找到這部分“重要的事”,比如閱讀、鍛煉、解題等等。
第二步,針對這20%的關鍵,再制定一個可以令孩子興奮的具體目標;
第三步,刻意排除妨礙專注的干擾,比如關掉電視機,把手機放到隔壁屋;
完成這3步,孩子們就很自然地進入到專注做要事的狀態。
②思考習慣
《思考,快與慢》中,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發現:
即便是頂級學霸,思考模式上,也有很多問題。
他舉了一個例子。
某天,他和幾個數學系的高材生共進午餐。
他忽然提出一個問題: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 問球多少錢?”
學生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10美分。”
其實答案是5美分,只要列一個一元一次方程就能求得。
但在場的高才生們,無一人愿意思考一下,就隨口一說。
更令丹尼爾詫異的是,這些學霸們竟自己承認:我知道很可能答錯,但就是不想算。
也就是說,孩子們在思考上,“趨易避難”特別明顯。
這就提醒我們,平常要時刻提醒孩子多動腦,且思考的時候慢一點。
不要慣性式地憑直覺,凡事“慢半拍”,讓腦子有個反應時間。
③調節情緒的習慣
孩子在情緒掌控上,往往表現出“能量不足”的狀況。
亂發脾氣、抗壓力低,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變得敏感、焦慮、沮喪。
心理學家瑪格麗塔·帕索斯,就曾建議家長們,要多給孩子補充“精神蛋白質”。
所謂“精神蛋白質”,就是一切積極、正能量的精神食物。
比如,看勵志類書籍、紀錄片,和樂觀陽光的人做朋友;
比如,多去戶外跑跑跳跳,爬山攀巖、涉水徒步;
再比如,每周與孩子談心,開啟輕松幽默的親子對話。
孩子能量充足,他自然就具備了掌控情緒的能力。
那不該管,或者少管的,是什么呢?
我看了很多研究,總結下來是:
第一,孩子力所能及的不管:吃喝拉撒、收拾房間、整理書包這些他能干的,咱別插手;
第二,孩子扛得住的挫折少管:做錯題啦,和朋友鬧點小矛盾啦,搞砸一件小事啦……他能應付得來,咱就別急著幫他解決;
第三,孩子興趣愛好不強求:孩子喜歡什么,我們不左右,反而還要鼓勵他們去追求,去活出自己的特色。
《管教的勇氣》中,有這么一句話:
“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管,長大后才能給他翅膀。”
所有的自律,最開始都源自他律,因為人性的特點就擺在那里。
任何一個孩子,不受點約束,不給予指導,他很難擺脫骨子里的惰性。
但我們也不能盲目去“管”,什么該管,什么不管,咱們心里要清楚。
我相信,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只要多花點心思,孩子這株小草,終成參天大樹。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