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瓜界傳奇”,中國人實現了“吃瓜自由”,要感謝她。很多人不知道,在幾十年前,我國的西瓜是一種產量不高、甜度也不太夠的“尷尬水果”,而改變這種狀況的,就是“甜瓜院士”吳明珠。
從北京到火焰山腳下
1955年,北京中央農村工作部的一間辦公室里,25歲的吳明珠拿著一份申請表站在領導面前。
“你想好了,要去新疆?”領導語氣中帶著關切,“那里條件艱苦,你真的考慮清楚了嗎?”
“考慮清楚了!”吳明珠回答得斬釘截鐵,“我要到最艱苦的邊疆去工作。”領導從她的眼神中讀出了不可動搖的決心。最終,吳明珠如愿以償,坐上了去新疆的卡車。
自東向西,跨越千里,從胡同巷陌到茫茫戈壁,十一月的新疆早已寒風凜冽,但絲毫沒有影響到吳明珠那顆赤誠的心。
到新疆后,她先被分配到烏魯木齊工作,在她的再三懇求下,1956年又調到了鄯善縣農技站工作。鄯善縣的西邊,就是《西游記》里火焰山的所在地,夏季氣溫常常突破40攝氏度,這樣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瓜果生長。從此,吳明珠就在火焰山腳下,開始了甜瓜、西瓜的育種事業。
跟瓜農“打擂臺”
陽春三月,正是種瓜的好時節。鄯善縣東湖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質好,非常適宜種瓜。吳明珠想用科學的方法指導農民種瓜,但瓜農們壓根兒信不過這個年紀輕輕的姑娘。
“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兒,種了數不清的瓜,你怎么可能比我們種得好?”特別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瓜把式”摩沙老爹,他覺得吳明珠雖然是大學生,但在種瓜這件事上,怎么可能比得過老瓜農?
為了證明自己,吳明珠在湖邊開了3畝荒地,利用課本上的先進理論進行栽培,與這位“瓜把式”打起了擂臺。
到了秋天,吳明珠的試驗田結出的瓜又多又甜,來參觀的農民一撥接著一撥,瓜地都被踩出了一條小路。
這下摩沙老爹徹底服氣,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當地的農民們也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技術員刮目相看。
瓜那么甜
是因為有人幫我們吃苦
那時的“瓜果之鄉”吐魯番,甜瓜種植面臨著很多問題:種類單一、品質不穩定,部分品種瀕臨滅絕等。為了搜集種質資源,吳明珠和同事花了3年時間,走遍了當地300多個生產隊,為新疆甜瓜建立了第一份資源檔案。
一次,聽說迪坎爾村有種品質很好的哈密瓜,吳明珠和同事就穿過戈壁去找。夏天的火焰山燙得毛驢都不敢下蹄子。晚上怕碰到狼,他們不敢再走,就借了燒窯人的氈毯,睡在廢棄的窯洞邊。整整走了三天,他們才找到這種哈密瓜。老鄉們被吳明珠打動,給她取了一個維吾爾族名——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鋼鐵那樣堅強”。
1962年,吳明珠成功集齊了吐魯番所有的西瓜、哈密瓜、甜瓜品種。之后幾十年的時間里,吳明珠系統選育、提純了紅心脆、香梨黃、小青皮等一大批名優品種。1984年,吳明珠更是“一瓜封神”,培育出了“早佳8424”,這種西瓜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成為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為了加快培育瓜種的步伐,吳明珠春夏在新疆育種,秋冬在海南育種,像候鳥一樣兩地遷徙……如今市面上80%以上哈密瓜品種的“血緣”都來自吳明珠培育的“皇后”,“早佳”“麒麟”等西瓜也暢銷至今。
從家鄉武漢逆水而上,成為戈壁灘的“阿依木汗”,她是戈壁灘上的一顆明珠,用幾十年的時光,把甜美的事業寫滿了中華大地。
文/李瀟敏
來源/《科學故事會》2025年6月刊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