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西瓜產量已經連續30年位居世界第一了。
文 |阿暉
夏日炎炎,還有什么比來上一塊清甜多汁的西瓜更讓人滿足呢?
據央視報道,在我國,目前西瓜種植面積達2000多萬畝,年產量穩定在6000萬噸左右,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約占全球的60%,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產國和消費國。粗略來算,我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西瓜將近100斤。
央視報道截圖。
“中國人吃掉全世界60%的西瓜”“我國平均每人每年吃近100斤西瓜”的一話題強勢登上熱搜,在網友中激起千層浪,“吃瓜群眾”紛紛在評論區分享自己與西瓜的那些趣事。
有人幽默地表示:“100斤才十幾個西瓜!看不起誰呢。”有人“痛苦”地表示:“小時候可以一次吃半個大號冰西瓜,現在一次只能大一點的‘口口脆’,胃不行了……”還有人調侃:“不管什么東西平均下來我都是拖后腿的那個。”也有人好奇:“這么多西瓜,都是從哪兒來的呢?”
部分網友的微博評論截圖。
中國人真的太能吃瓜
中國人吃掉全世界60%的西瓜,這是真的嗎?
根據央視的報道,聯合國糧農組織2025年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西瓜產量上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年產量穩定在6000萬噸左右,約占全球的60%。
事實上,中國的西瓜產量已經連續30年位居世界第一了。如果將世界第二到第十產瓜國的總產量相加,也只有中國的1/3左右。
西瓜年產量世界排名TOP 10(2020年數據,圖源:新華網)
在消費量方面,中國人對西瓜的熱愛同樣令人驚嘆。
2019年,中國人實際消費的西瓜超過7000萬噸,平均每人每年消費就超過100斤。這個數字不僅包括了國內生產的西瓜,還涵蓋了從國外進口的部分。如此龐大的消費量,讓中國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球最大的西瓜消費國。
雖然中國西瓜產量巨大,但出口占全球西瓜貿易量的比例僅在0.72%-2.17%之間,比如2020年我國進口西瓜約9.7萬噸,而當年出口的西瓜僅有約4.4萬噸。
這些數據表明,中國生產的西瓜主要供國內消費,“中國人吃掉全世界60%的西瓜”絕非夸大其詞。
有部分網友質疑“被平均”,這有國內的地域和人群差異的因素。國內一線城市對西瓜的消費更強,比如上海每年的西瓜消耗量約有40萬噸,而農村地區的消費量相對就比較低。
在西瓜消費的總量數據中,除了我們平日吃掉的,也包括了果汁等加工行業,以及餐飲業的用量。
最近很多外國游客來到中國旅游,可算是狠狠地過了一把西瓜癮。因為他們在自己國家,根本享受不到中國人的“吃瓜自由”,只能是眼饞加嘴饞干咽口水。
前兩年網友曬圖分享自己在海外買瓜的經歷,稱:“瑞士超市的西瓜,35rmb1/8瓢。”“德國西瓜好貴,買了28歐元的東西,居然10歐元都是瓜錢,一個西瓜夠買四斤排骨。”
網友分享的瑞士超市的西瓜。
在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吃瓜自由”也是奢望。
在日本,普通品種的西瓜一般在2000日元-3000日元,大概相當于150元人民幣。而在韓國市場,一個重約5公斤的西瓜被零售商標價26900韓元(約為人民幣140元)進行售賣,前年還曾有過一個西瓜的售價要賣到約200元人民幣的報道。韓國前總統文在寅曾曬出一張”吃瓜圖“,明顯瓜瓤發白質量欠佳,卻被當作了奢侈水果。
文在寅在社交媒體曬出的“吃瓜圖”。
從這一點上看,中國人能夠享受到“吃瓜自由”,真的是滿滿的幸福感。
實現“吃瓜自由”的關鍵
在中國古代,西瓜可是不折不扣的稀罕物。由于種植技術有限,西瓜的產量不高,而且種植范圍也較為狹窄,只有少數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才有機會品嘗到這種來自西域的甜美水果。就拿唐朝來說,西瓜被視為珍貴的貢品,只有皇室成員和貴族大臣才能享用,普通百姓只能望瓜興嘆。
但為何如今西瓜能夠從稀罕物變成了國民水果,讓中國人得以盡情享受這份甜蜜的自由呢?這背后,是土地、科技、人才與產業鏈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幅員遼闊,跨越了熱帶、亞熱帶、溫帶等多個氣候帶,地形復雜多樣,從廣袤的平原到起伏的丘陵,從肥沃的盆地到遼闊的高原,為西瓜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中國“吃瓜地圖”。圖源:中國天氣網
除了大自然的恩賜,中國的“吃瓜自由”更離不開無數育種專家的默默奉獻,吳明珠院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吳明珠從1955年起奔赴新疆,投身于西甜瓜育種事業。她帶領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通過雜交、選育等手段,培育出了“8424” “麒麟”等一系列優質的西瓜品種,不僅豐富了市場上的瓜類品種,也為瓜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62年的科研生涯中,吳明珠培育出了30多個瓜種,占全國西瓜種植面積的80%,讓中國的西瓜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中國人真正實現了“吃瓜自由”。
吳明珠院士在瓜田搞科研(資料圖片)。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西瓜的種植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和升級,為實現“吃瓜自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在種植方式上,無土栽培和溫室大棚技術的應用,讓西瓜的生長環境更加可控,產量和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在育種技術方面,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大大縮短了西瓜育種的周期,提高了育種效率。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保障了西瓜的品質和安全……
黃山屯溪區的大棚西瓜種植基地。圖源:鳳凰網
從田間到餐桌,西瓜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完善產業鏈的支撐。如今,中國已經形成了從西瓜種植、采摘、運輸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各個環節緊密配合,讓消費者能夠以更加實惠的價格購買到優質的西瓜,為實現“吃瓜自由”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未來“吃瓜自由”體驗更優
中國人的“吃瓜自由”,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產業發展的生動體現,它背后蘊含著豐富的產業意義。如此龐大的產量和種植規模,為農民創造了可觀的收入,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如今,西瓜產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和銷售模式,而是與旅游、文化、加工等產業深度融合,開創出了全新的發展模式。
2024年北京大興西瓜節上全國西瓜“打擂臺”。圖源:北京周報網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西瓜的種植技術將更加先進,品種將更加豐富多樣,品質也將進一步提升。
在品種創新方面,科研人員將繼續努力,培育出更多適應不同消費者需求的西瓜品種。除了常見的紅瓤西瓜,黃瓤、白瓤、橙瓤等特色西瓜品種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場上,滿足消費者對于新奇口味的追求;小型西瓜、無籽西瓜、高糖西瓜、抗病西瓜等品種也將不斷推陳出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北京自主培育的西瓜品種——“炫彩“小西瓜。圖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局
此外,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環保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綠色、有機、無污染的西瓜將成為市場的主流。西瓜產業將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采用綠色種植技術,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確保西瓜的品質和安全。
同時,西瓜的深加工產業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西瓜汁、西瓜醬、西瓜脯、西瓜籽油等產品將不斷涌現,提高西瓜的附加值,延長西瓜的產業鏈。
未來,中國人的“吃瓜自由”不僅體現在數量上的充足,更體現在品質上的提升、品種上的豐富和消費體驗的優化。
《長安的荔枝》好看是好看的,但……
老人扎堆在快餐店占座乘涼,律師說這可能構成“侵權”?!
好巧不巧,內塔尼亞胡剛巧中毒!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