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斯特拉特福德購物中心,人群為搶購Labubu爆發肢體沖突;洛杉磯門店凌晨3點排起千米長隊;東京銀座被迫啟動緊急限流。一只露出九顆尖牙的“丑萌”小怪獸,讓全球年輕人陷入瘋狂,原價99元的盲盒被黃牛炒至2600元天價,溢價超20倍。
2024年,泡泡瑪特旗下Labubu所屬系列營收從3.68億飆升至30.4億元,同比增長726.6%,締造了消費市場的資本神話。
一、暗黑美學:Z世代的精神密碼
Labubu的走紅首先源于對傳統審美的顛覆性反叛。
缺陷即個性:鋸齒尖牙、扭曲肢體、不對稱雙眼——這些“缺陷”被Z世代解碼為“怪異即自由”的宣言,精準擊中了年輕人對精致濾鏡的厭倦。
情緒容器:社交媒體上,“我今天也是Labubu臉”成為年輕人表達社恐焦慮、職場壓力的暗語。心理學家分析,在不確定的社會環境中,這種具象化的“情感載體”提供了掌控感和安全感。
身份徽章:當蕾哈娜將Labubu掛上愛馬仕包,泰國公主為其授予“神奇泰國體驗官”稱號,這個“暗黑小巫女”便從玩具升華為標榜叛逆精神的社交貨幣。
二、資本操盤:從玩具到金融工具的蛻變
資本通過精密設計將情感需求轉化為暴利引擎。
盲盒賭局:泡泡瑪特將隱藏款概率壓至0.69%,利用大腦多巴胺分泌機制制造“開盒癮”。2025年數據顯示,300-500元輕奢盲盒銷售占比躍升至35%,百元以下市場萎縮12%。
黃牛生態:二手市場催生專業“粉牛”——既是粉絲又是倒爺。大學生張政通過搶購倒賣Labubu日賺2萬元,而老藏家咔咔一個月豪擲33萬元“加倉”200只稀缺款,直言“買Labubu堪比理財”。
產業鏈暴利:高端娃衣賣家通過私域團購單次銷售額達50萬元,年入超200萬;抖音拆盒直播間將隱藏款加價20倍售賣,單鏈接銷量超800件。
三、全球收割:消費主義的標準化流水線
Labubu的運作模式與炒鞋、卡片經濟一脈相承。
明星點火:如同耐克聯名款靠Kanye West引爆,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在Instagram(超1億粉絲)連續曬出Labubu,直接導致泰國門店溢價7倍。
平臺造浪:小紅書、TikTok的AIGC內容(如Labubu版“甄嬛”/“福爾摩斯”)提供日均千萬級流量,算法助推形成信息繭房。
金融化操控:如同球鞋交易平臺StockX對AJ的指數化運作,潮玩平臺“千島App”實時顯示Labubu聯名款價格曲線,VANS聯名款從599元炒至1萬元。
四、情感剝削:當精神寄托成為資本提線木偶
消費主義已從物質層面入侵精神領域。
安全感商品化:社會學者指出,Labubu被塑造成“孤獨經濟解藥”——“回到家看到它等著自己,這個角落就成了安全島”。資本將城市化進程中年輕人的歸屬感缺失,轉化為持續購買的剛需。
-收藏異化:經濟學中的“凡勃倫效應”被極致利用:價格越高,情感依附越被強化。消費者為證明“真愛”投入重金,實則陷入資本預設的“價值幻覺”。
文化殖民:泡泡瑪特在北美1年新增24家門店,王寧宣稱要“定義全球流行文化標準”。當東方志怪與哥特美學混血的Labubu成為世界符號,其本質仍是西方消費邏輯的東方代理人。
二手市場上,原價99元的MOKOKO甜心系列被炒至2700元;而泡泡瑪特股價一年暴漲450%,市值突破2780億港元。資本通過精準操控人類對認同感、稀缺性的本能渴望,將情感異化為可定價的商品。當年輕人抱著天價買來的“分身”尋找自我時,消費主義早已在精神荒原插滿價簽。這場狂歡終將退潮,但資本已證明:最昂貴的奢侈品,永遠是靈魂深處未被滿足的渴望。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