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負面暗示,一直是一種能改變大腦神經分配的貶低性打壓,而一個長期生活在負面暗示下的孩子,也很難真正陽光、開朗得起來
周五深夜,一個多年沒聯系的朋友發了一條朋友圈
定晴一看,為首的曬圖居然還是一張她女兒的診斷報告,診斷結果為:中度抑郁
帶著關心的語氣,我著急忙慌地給她發去了消息
沒想到,還沒等我把關心的話說完,屏幕就跳出來一大串抱怨的文字:
“我每天早出晚歸,那么辛苦地拼命掙錢,就為了給她一個好的生活,只要是她開口要的東西,我也會盡量去滿足,從小到大,我把她捧在手心里呵護,家里的家務活從來不讓她碰,長這么大了,她甚至連雙襪子都不會洗,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她能好好學習,把學習搞好就行了,這過分嗎?一點都不過分好不好,我每天那么忙、那么累,我都沒有抑郁,她憑什么動不動就抑郁,就是矯情、太玻璃心了”
看完這番“小作文”般的批評抱怨,我連忙叫停了她
事實上,朋友這里就已經是屬于打壓孩子的“惡性暗示”了,孩子抑郁的背后也多數都是從很小開始遭受的一個又一個“語言攻擊”
就像事后朋友回憶,她比誰都愛女兒,也明明做什么都是為了女兒好,可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語言和情緒,總是在不恰當的語言環境下無意間給孩子心靈帶來了傷害和負擔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孩子小時候活潑可愛,而長大后就變得冷漠自私的主要原因,小時候的成長體驗會直接決定長大后的感受,長大后感受自然也就影響了整個人生的幸福與快樂指數
不想“惡性暗示”一步步無意識摧毀孩子,那我們家長在今后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明白:說什么樣的話,就能影響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比如,以下3個改變“惡性暗示”的正確應用方式,就能幫我們及時止損,避免給孩子造成更多傷害和心理負擔
01
改變思維
換個角度思考,缺點可能就成了閃光點
著名作家蕭伯納曾說:“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限制,而是受到期待所影響”
是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提醒孩子“小心點”、“你要考慮清楚了”,這就是屬于“不被信任”的負面暗示
也許家長不覺得有什么,但對于孩子而言,他們獲取的信息就是“爸爸媽媽不相信我,我是一個特別差勁的小孩”
如此環境下,孩子又怎么能樂觀積極得起來呢
有這樣一個例子:
有個男孩,在班上是屬于坐不住的性格,不守紀律、也經常不服從管教
沒辦法,老師說了很多遍不聽之后,只好找到男孩媽媽施加壓力,希望媽媽能好好“管教”一番
在學校被老師大庭廣眾批評的一幕,也確實讓媽媽羞愧地抬不起頭,回家的路上她也幻想了很多個教訓孩子的場景
可轉頭一想,老師只是站在校門口批評自己幾句就受不了,那兒子在班上經常被老師批評,又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好的心情和態度去認識錯誤,媽媽就換了一種方式溝通
第一天,她告訴兒子:“寶貝,你知道老師今天和我說什么了嗎?她表揚你現在的表現比開學那會好太多了,那時候是不是經常上課鈴響了都不知道回教室呀?”
第二天,她告訴兒子:“太棒了,今天又比昨天早起了十分鐘,看來我們今天去教室早讀的時間又比昨天多了十分鐘”
第三天,她告訴兒子:“老師今天又表揚你了,上課不再東搖西晃,也沒有去打擾其他同學學習”
就這樣,在媽媽不斷的積極語言暗示下,男孩逐漸變得越來越成熟了,上學不用催、上課也更專心專注了
這就是積極暗示的力量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缺點的時候,學會改變思維,然后再試著換一個角度去思考:
?比如,孩子哪里做得不夠好,那就夸一夸他們在缺點上的進步地方,哪怕是細微的改變和上進心,都值得拿出來大張旗鼓地炫耀一番
?你給孩子積極能量有多深,他們面對缺點的改變決心就有多大,在換位思考的思維模式轉變下,孩子身上的缺點也自然而然就慢慢成為了閃光點
02
接受事實
確實無法轉變,那就改變一下管教方式
相信嗎?世界上是沒有絕對性的缺點,只有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長體驗
孩子的缺點能被包容,也能被當成閃光點去發掘,那光是這份成長體驗就能讓孩子更加陽光自信
全職媽媽小美,一個人帶著兩個女兒
大女兒11歲,脾氣中倔強還帶著小氣,自己不夠優秀不允許批評,更不讓媽媽當著她的面表揚妹妹、或者其他孩子
有一次,就因為妹妹拿著考一百分的獎狀回家,媽媽高興地拍照曬了朋友圈,她就生氣把妹妹的獎狀撕了
媽媽還沒有說什么,自己倒是先委屈巴巴地嚎啕大哭起來,嘴里還說著“你們都不愛我,你們就喜歡妹妹”
媽媽委屈極了,不停地述說過去幾年“一碗水端平”的公正公允,可孩子還是委屈不止
直到后來,大女兒拿媽媽手機看家長群消息,無意間打開媽媽朋友圈,看到妹妹得獎被很多親戚朋友點贊后立馬醋意大發,把手機丟到一邊,還氣呼呼地說:“有什么了不起的”
也就是那一次,媽媽才明白,大女兒看似無理取鬧的背后,是隱藏著對妹妹深深的羨慕、還有自卑
特別是妹妹每次考試高分的時候,就無形中形成了對比,也讓不夠優秀的那一方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沒有察覺到這些心理變化,就很容易傷害到敏感的那一方
再來說說小女兒,從小到大性格溫柔隨和、還肯上進好學,在成長方面也給媽媽省去了不少的煩惱
雖然從媽媽的視角來說,大女兒和小女兒都一樣,對兩個孩子的愛也是一樣的
可私底下,愛撒嬌的小女兒每次都喜歡往媽媽懷里一鉆,媽媽下意識回應了孩子的愛和熱情,在大女兒的眼里就是偏心過度的不愛行為
所以,當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出現問題,孩子認為我們“偏心”、“不夠愛”的時候,不需要去辯論太多,我們要改變的也一直是對孩子的管教方式:
?比如,家里二胎家庭爭寵情況下的偏信誤聽,只需要一個動作就夠了:左手抱老大、右手抱老二
把兩個孩子都擁進懷里,拋開學習、也放下成績,只述說你對孩子的愛
?又或者,糾正孩子身上的缺點和問題不服氣時,不要繼續火上澆油地嘮叨指責,先試著接受,然后再問問孩子“那你希望爸爸媽媽用什么樣的方式和你講話”
如此一來,建立了講話方式,也就改變了溝通環境
03
相信孩子
你相信孩子行,他們就能走向更美好明天
惡性暗示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曾說過:“語言是可以改變大腦的,它還會因為外界需求而不停地改變神經的分配”
是的,孩子聽到的語言是什么樣,他們就會慢慢往這個形象和方向上發展
認識一個朋友,就是生活在“打擊式”的教育環境下
比如,去商場買衣服時,朋友一直渴望擁有一件白色的小裙子,可媽媽卻批評她:“那么邋遢還想穿白色衣服,穿臟了誰洗呀,本身就長的黑,如果再穿上白色裙子,那豈不是會把你襯托得更丑了”
一番話下來,直接把人打擊到無力反駁
特別是對于女孩子來說,愛美是天性,也最害怕別人對自己的顏值品頭論足,如今再被自己的媽媽說如此話諷刺,心中的傷害和陰影自然是在慢慢深根發芽
就這樣,媽媽的不斷否定和諷刺,導致朋友長大后就是一個典型的“低自尊者”,做什么事情都覺得自己做不好,也總把自己放在卑微、討好的境界,一旦和別人發生一點矛盾,都會下意識地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而面對周邊的一切美好事物時,她還會時常產生“我不配”的自我貶低想法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父母語言上的貶低打壓,就讓孩子的大腦形成“我不行”、“我不配”、還有“我很糟糕”的負面觀念
如果任由這種惡性暗示持續下去,那孩子的大腦就會慢慢“變笨”,甚至整個人生都會陷入一定的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我們家長要做的改變,就是改變惡性暗示,對孩子多一些信任和接納:
?比如,告訴孩子:“你很聰明,又能吃苦耐勞,只要堅持下去,考出好的成績肯定是沒問題的”
?又或者,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一上來就用否定性語言,一句“我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就像你剛才扔東西發脾氣,其實就是你很在乎爸爸媽媽的看法,我們也能看到你最近的努力,特別是在早上起床方面,都沒有讓媽媽操心什么,這就是你的優點,也是你對待學習該有的行為與態度
而這種先表達感受、再進行心態調整的方法,就會讓孩子更容易打開心扉
那么,關于“惡性暗示”正在摧毀孩子的相關改善方法,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