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孩子的幼年,高質量的陪伴非常重要。
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貫徹終身。在陪伴中,我們給孩子示范,對口腹之欲的克制,對消費主義的抵擋,對精神世界的不間斷的追求,承重中年堅忍和奮斗,晚年從容和安住。陪伴的力量,會緩釋孩子終生。
心不在焉,急三火四,隨波逐流的父母,是孩子難堪的宿命。在親子互動中,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基本是相似的。你在批評孩子不懂事時,孩子也在抱怨你的不理解;你在責怪孩子快把你逼瘋了時,你基本上也快把孩子逼瘋了;你在……改變親子關系,從接納開始,先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像孩子已經成為你希望其成為的人那樣對待他,你會發現:你自己對了,孩子就對了!
02.一個五歲德國小男孩總是喜歡穿裙子。
他的爸爸沒有責罵他,而是選擇跟他一起穿上裙子,走上街。他的爸爸說:“我沒有受過多少高等教育。我只想我的孩子懂得:有時候不一定要符合大眾預期。我想讓他知道,爸爸總會在他身邊支持他。”
他們的一個偏狹鄰居據說看得目瞪口呆,結果迎頭撞到了路燈桿上。好有勇氣的爸爸!很多大人連讓孩子穿著自己挑選、搭配的衣服上街都不允許,唯恐丟人。于是,想起好多年前看到的一句話:育兒的“面子”和“里子”,我們非常容易因為顧著面子,而迷失了內核自檢。
03.讓路人脫下外套的,不是猛烈的狂風,而是溫暖的陽光;讓鵝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錘的激烈打擊,而是水的長年沖刷。
真正的家庭教育都是立足行不言之教的。父母通過對自身行為的規范,用榜樣和環境的力量來影響和熏陶孩子,而不是父母放縱自己的欲望和情緒,通過粗暴的訓斥,打罵等方式來管教和塑造孩子。
04.“哭什么哭,不就是只烏龜嗎?爸爸再給你買一個?!?/p>
當孩子養的小烏龜死了,你如何安慰?孩子聽后哭的更厲害的,不再只是因為烏龜的死,更因為他的情緒不被接納和理解。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過。”當孩子的情緒被爸爸接納和理解時,就能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
05.真正讓孩子走向獨立,執著于自己夢想的,
不是父母以“爸媽沒本事,咱家全靠你了”或“你只有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才對得起爸媽對你的付出”的所謂“激勵”來綁架孩子,而是父母力求做最好的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同時讓孩子確信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與成功與否無關,孩子反而更會義無反顧地去爭取成功。
06.我們可以讓孩子,從幼兒園,從小學,就帶他去感覺他的身體,
讓孩子在草地上,閉著眼睛打滾,讓他的身體滾過那個草地,用嗅覺、觸覺感覺到草地、泥土、氣味,那個時候身體是比較真實、具體的。我們講了太多屬于道德性,概念性的東西,可“胸懷,愛,視野”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身體做基礎,都會落空。
07.愛是唯一,不是公平。
愛的重點是質量,不是平等。對于多子女的家庭,要傳達的是父母和孩子唯一的聯系,而不是絕對的公平。如何公平都無法抑制孩子想要得到父母唯一的愛的欲望。不要對孩子說“我對你和對你弟弟的愛是一樣的”,告訴他“你在這個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p>
08.如果一個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
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沒有辦法對自己溫和而又堅持。也就是說當你失敗了,有挫折感了,你是怎么對待自己的。你會不會對自己非常嚴厲?會不會不能原諒自己?如果是的話,那么當你成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錯時你也會這樣對他。
09.父母的自我成長:
1、成長始于接納和欣賞自己。2、愛自己的伴侶,經營好婚姻。3、做好的榜樣。教育是自我管理,不是責罰孩子。4、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開始。5、有自己的生活和愛好。6、保持閱讀的習慣。7、鍛煉好自己的身體。8、秉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9、不斷學習新時尚新技術,與孩子有共同語言。
10.好奇心、興趣、創造性等都不是培養出來的,是人的自然屬性。
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去喚醒和保護,而不是總想著如何去塑造。盲目地去教導和干涉,反而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和自覺。我們需要的是少點自以為是,多點自省自律。為一個錯誤的問題尋找一個正確的答案是徒勞無益的。自己先做對了,孩子往往就做對了。
11.【好媽媽的十一個特點】
1、有自己的生活。2、接納和欣賞自己。3、愛孩子的爸爸。4、不抱怨,有正面詮釋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5、情緒穩定。6、祝福而不是擔心孩子。7、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8、少說教,多示范。9、多用身體語言。10、堅持讀書給孩子聽。11、少看會電視,多帶孩子去戶外,親近大自然。
12.【薩提亞語錄二則】
1每個人的生命都可以一直學習和成長,即使你是一個慢的學習者。2在家庭中,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媽媽,而關于“我是誰,我是怎樣的“自我概念則是來自于爸爸。作為父母,你給孩子的心理營養足夠嗎?
13.【培養孩子探索能力】
1、通過親身實踐讓孩子獲得珍貴的直接經驗,越早愈好;2、別扼殺了好奇心,不要太過保護孩子,在孩子搞破壞時也不要缺乏耐心;3、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認真面對孩子疑問的同時問寶寶幾個為什么;4、鼓勵孩子自己想象比給出一個科學答案更重要。
14.意識到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師,應該是父母一種進步。但我們是否能進一步的意識到,家庭也是我們做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學校,孩子在很多方面也是我們的老師。
15.孩子的任何情緒和感受都應該被尊重和接納,但行為應該受到限制。
而現實中,很多父母正相反:一方面壓制、否定孩子的哭、害怕、焦慮、憤怒、痛苦等情緒,另一方面卻對孩子滿地打滾、隨意拿人東西、打罵別人等行為束手無策或聽之任之。該做的沒做,不該管的瞎管,于是,父母就成了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
16.怎樣做好爸爸:
1、用自身行為熏陶孩子良好習慣。2、兒童教育從體育開始。3、寬容高于懲罰。4、尊重孩子權利。5、教的核心是責任。6、愛是沒有條件的。7、讓孩子依賴自己。8、童言無忌。9、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10、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17.同理、同感、同心、共鳴、共情、換位思考等。
而溺愛恰恰相反,是父母只從自己的認識出發,把孩子當成自己心愛的寵物,而不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來理解和尊重。
18.【中國父母傷害孩子的“七種武器”】
“要聽話”用來殺自由,“要孝順”用來殺獨立,“就你跟大家不一樣”用來殺個性,“別整天琢磨那沒用的”用來殺想象力,“少管閑事”用來殺公德心,“養你這孩子有什么用”用來殺自尊,“我不許你跟他、她在一起”用來殺愛情。
19.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先要向孩子傳遞“不爭第一,爭唯一”的價值觀。
讓孩子處處都爭第一,學習好考試第一名,下棋得冠軍,彈琴一流,游泳又是第一名,這是不現實的?!盃幬ㄒ弧钡母拍钍牵何揖褪俏?,我與眾不同。每個人有長處,也有短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
20.隨著社會越來越龐雜,安身立命越來越專業化。
父母對子女的擔心也日益升級。擔心其實是負面的暗示,暗示說:我擔心你不行。父母對子女的不自信,會使子女也不自信,變得舉步維艱、難以決策。想要讓我們的孩子生活的幸福,關鍵在于我們要把意識集中在我們渴望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