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荷蘭的暑假正式開始了,三個孩子在家的時間一下子變得格外多。
之前上學時,孩子們大半天都待在學校,我還能有些喘息和養精蓄銳的時間;等到他們放學回家,我再進入陪伴的狀態,也不至于覺得那么吃力。
但從上周五開始放假后,三個孩子幾乎時刻都在我身邊,從早到晚,沒有停歇。
前兩天還過得去,但到了第三、第四天,我就覺得自己像被掏空,整個人的能量像電池耗盡了一樣。
其實也不是說要24小時全程陪玩,孩子也有獨立玩耍的時候,可只要他們在家,我的狀態就很難真正放松。
我必須一直處在隨時待命的狀態,孩子們可能隨時來找我,提出各種各樣的需求;
即便不來找我,只要聽到他們說話、走動或發出任何聲音,我也不自覺地受影響,想著他們是不是又在搞什么奇怪的事情?
持續“待機”一整天的結果,必然是電量耗盡;到了晚上,我的腦子早已一片漿糊,做什么都提不起勁,最后只剩下癱在沙發上刷手機。
后來我跟幾位媽媽朋友聊起這件事,發現這種狀態并不是我一個人的錯覺。
原來,“只要孩子在身邊就覺得很累”,是很多媽媽都會有的感受。
今天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1
看不見的“情緒勞動”
放假這幾天和孩子高頻率地相處下來,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大腦一直處于“工作狀態”,思想是忙碌的,神經是緊繃的,對身邊的一切保持警覺,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
哪怕是在看書、寫作,甚至只是做家務收拾東西時,我的注意力也不能完全集中,需要分一部分在孩子身上。
這就像一臺電腦,雖然屏幕上什么也沒顯示,但后臺卻開著十幾個程序,持續運轉、占用內存。
我們的大腦也是這樣,哪怕我們看起來“沒做什么”,但這種隨時待命、始終保持警覺的狀態,其實本身就會大量消耗我們的心理能量。
除此之外,很多時候明明我們有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情緒,但為了孩子,我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調節自己的反應,壓抑自己的感覺。
當孩子哭鬧時,你明明很煩,卻還要耐心安慰、講道理;
當孩子不斷打斷你時,你卻還得暫停,去回應、去劃界;
當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崩潰,卻仍然要壓住火氣,引導、共情。
這種持續壓抑和調節,其實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極其消耗內心的“情緒勞動”。
而它,也是媽媽們最容易被忽略、卻最容易感到心累的原因之一。
2
孩子,是最大的“不可控因素”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的累,并不是身體上的疲憊,而是一種來自內心那種“失去掌控”的焦慮感。
只有我們一個人的時候,我們通常可以清晰地規劃:幾點起床、幾點出門、什么時候完成什么任務。
哪怕事情很多,只要一切在掌控之中,我們就會覺得生活是有序的、可控的,內心也會相對安穩。
但有了孩子之后,這種掌控感就容易被打破。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
吃飯時突然把水杯打翻;
出門前臨時說哪里不舒服,不想去了;
你剛坐下想歇一會兒,他就撲上來說:“媽媽,陪我玩”;
家里氣氛正安靜,他卻突然情緒崩潰、大喊大叫、鬧脾氣……
你想休息一下、放空一下,但生活好像總被這些“插曲”打斷,哪怕什么都還沒發生,你的大腦已經自動進入了“隨時待命”的模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認知負荷。
當我們面對不確定、不可預測的環境時,大腦會自動調動更多能量來監控、評估、預判應對的可能。
這個過程非常耗能,久而久之,就算“什么都沒發生”,人也會感到疲憊不堪。
而孩子,就是那個每天都在不斷制造“不可預測事件”的小人兒。
他的行為、情緒、反應,你永遠沒有十足的把握,這讓你的大腦始終處于高運轉、高警覺的狀態,根本無從真正放松。
3
如何緩解這份持續的疲憊感呢?
我們或許無法一下子改變生活的節奏,孩子也不可能立馬就變得“乖巧懂事”,但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慢慢找回自己的呼吸感。
以下三個方法,或許值得嘗試,愿你也能在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感。
和孩子立好“界限感”
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總在不斷地試探我們的底線?一步步逼近,直到我們忍無可忍,最終情緒爆發?
很多時候,問題不在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沒有立好清晰的邊界。
孩子天然是“向外探索”的,他們會不斷試探、確認規則在哪里,而如果我們的邊界模糊、忽松忽緊,孩子也會更焦慮,行為也更難以被引導。
當你需要一段完整的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時,可以清楚地告訴孩子:“媽媽接下來需要半小時處理工作,這段時間我希望你們可以自己玩,除非有緊急的事,不要來打擾我。”
你可以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說清楚:“不是我不愛你,而是媽媽也需要屬于自己的時間?!?/p>
當孩子從小知道父母不是全天候待命的,他們反而更容易建立起對邊界的尊重,也更理解“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
這不是忽略孩子,而是在教他們:愛與距離,可以同時存在。
放棄“完美媽媽”的設定
媽媽不是圣人,不需要時時刻刻都溫柔、有耐心、情緒穩定、隨叫隨到。
你可以是那個會發脾氣、會沒耐心、會想獨處、也會被情緒困住的人,這很正常。
我們無需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個“完美媽媽”的角色。
人本來就有情緒波動,有時狀態好,有時狀態差。這不僅是現實,也是孩子應該學會接納的部分。
你可以坦然告訴孩子:
“媽媽今天有點累,可能沒辦法一直笑著說話?!?/p>
“我現在有點煩躁,不是因為你,只是我需要休息一下?!?/p>
“媽媽今天狀態不好,不太想說話?!?/p>
這種真實的表達,不但讓你卸下了偽裝,也會悄悄喚醒孩子的同理心,讓他們學會理解、接納他人的情緒。
反而是這樣真實、不完美、但愿意溝通的媽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日常中加入“能量修復點”
有了孩子之后,我們的時間變得稀碎,擁有的再也不是整塊的自由時間,而是夾縫中的幾分鐘、十幾分鐘。
要等一個真正“徹底放松”的時刻,往往要到深夜孩子入睡后,那時我們早已身心俱疲。
但你不需要等到那時候才開始修復自己。
我們完全可以在日常中,有意識地為自己安排一些“能量修復點”,哪怕只有五分鐘,也能悄悄為大腦“續點電”。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一有空,就下意識地拿起手機,開始刷社交媒體、短視頻。
這種做法看似在“放松”,其實更多是一種逃避壓力的自動反應。
刷完之后,內耗感、空虛感反而更重,面對孩子時更容易心浮氣躁,情緒爆炸。
所以,比起刷手機,更有效的能量恢復方式,其實是回到自己身上,真正在碎片時間里“充會兒電”。
孩子玩得投入時,去陽臺透透氣,做幾次深呼吸
腦子塞滿時,戴上耳機聽一段喜歡的音樂或播客
慢悠悠地為自己泡一杯茶或咖啡,專心感受那片刻的寧靜
把手機放遠一點,只是坐著,什么也不做地發一會兒呆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在心理學中被稱為 “微恢復(micro recovery)” 意思是,即使只是短短幾分鐘的自我關注,也足以幫助大腦從高壓中緩口氣,在混亂中積累一點內在能量。
與其等到一整天下來徹底崩潰,不如在過程中,偷偷為自己多續幾次電。
日子依然會是忙亂的,但當你開始在縫隙里照顧自己,疲憊就不再那么如影隨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