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許多企業面臨增長放緩甚至業績下滑的挑戰。然而,百事公司卻在逆勢中展現出業績韌性。這不僅得益于百事對多元化產品組合的創新管理,更體現了公司在成本優化、供應鏈靈活性和市場洞察力等方面的策略優勢。
百事公司亞太區兼大中華區戰略、業務發展和風投負責人汪還瓊女士將通過本次分享,深入解讀在全球經濟環境充滿挑戰的今天,百事如何通過策略與創新實現持續的業績增長。
分享嘉賓:
汪還瓊,亞太區兼大中華區戰略、業務發展和風投負責人,百事公司
汪還瓊,亞太區兼大中華區戰略、業務發展和風投負責人,百事公司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我是汪還瓊,來自百事公司,負責大中華區兼亞太區的戰略、業務發展和風投。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也很榮幸能在周末的早上與大家相聚,共同探討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務消費者。這樣的交流機會,不僅令人高興,更富有意義。
在過去多年里,百事一直致力于通過創新實現快速發展與成長。今年,主辦方提出了“穩拓新域”,在挑戰中穩步前行的主題。對于百事而言,我們的命題作文聚焦于自身的韌性和靈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妨退后一步,重新審視增長過程中的新內涵和更多細節。今天,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機會,分享百事與往年不一樣的思考,并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宏觀環境的挑戰與市場變化
當前,我們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宏觀環境的波動和多變。市場信心和消費情緒反復震蕩,這是最顯著的挑戰。從宏觀層面來看,結構性的房地產危機給經濟帶來了逆勢挑戰。截至去年,新房銷售價格系數已回歸到七八年前的水平,二手房銷售額下滑了近20%。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加劇,對社會保障體系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給政府財政和社會保障制度帶來了巨大壓力。此外,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貿易戰的緊張趨勢持續,這對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以及出口部門帶來了巨大壓力,也是繼房地產和基礎建設之后,又一個巨大的經濟推動力。
在這樣的環境下,消費者情緒受到巨大沖擊,信心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失業潮在各個行業普遍存在,消費者變得更加謹慎,捂緊口袋,消費更加保守。這背后反映出的是儲蓄率持續提高以及大量提前還貸的現象。
這些沖擊和挑戰來得猛烈而突然,導致我們的產業結構未能及時跟上,或未做好充足準備,許多行業出現供過于求或產能過剩的狀態,企業的盈利性受到沖擊。大家陷入激烈的內卷和競爭中,這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的企業,帶來了很大影響,沖擊了它們的活力和信心。而民營經濟在過去40多年中國高速發展中,一直是重要的活力來源。這些宏觀經濟難題,讓我們這些在高速成長的中國宏觀環境下度過大部分職業生涯的人,感到迷茫和撲朔迷離,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二、從掙扎到突圍:企業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
(一)企業的“靈魂拷問”
在這樣的環境變化中,我們促使自己深度思考一些問題。我們經常問企業CEO們,晚上睡不著時會想些什么,哪些問題會讓人失眠。在百事,我們也有這樣的深度思考,反復探討這些問題和現象背后給我們帶來的長期影響。剛才所展示的挑戰,是結構性的還是周期性的,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哪些環境變了,而哪些在過去十多年中并未改變?我們該如何定義未來的增長曲線,未來的增長機會在哪里?企業又該如何更好地調整、轉向,捕捉新興的增長機會?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看到大量消費者出現兩極分化,選擇日益多樣化,同時渠道的變革和顛覆也在實時發生。這樣的變化是結構性的還是周期性的?企業該如何競爭,尤其是對于已經成熟的大企業,我們該如何保持并持續增長,獲得長期勝利?
最后一點,在這個新的常態下,什么樣的新戰術、打法,甚至能力和技術壁壘是必須的,可以幫助企業穿越周期,提升組織的能力,保持韌性、敏捷度?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們心頭,相信在座的各位也在不同的時間和場景中思考過這些問題,這也成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話題。
(二)在挑戰中突圍:韌性、敏捷與長期主義是共同特質
每當我希望看到一些鼓舞人心的靈感或重拾信心時,我會翻出我們去年整理的這張圖表。同樣地,每當我需要正視殘酷現實、提醒自己保持清醒時,我也會看這張圖。這張圖很有意思,每一個點代表了在不同消費細分行業中,主流企業在去年前三個季度的業績表現。
第一個非常顯著的發現是:無論在哪個行業,都能看到高速增長的“贏家”,也有業績陷入掙扎的企業,而兩者之間的差距非常大。
第二點更加發人深省。在那些下滑的企業當中,有不少是已經成熟、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而在右側快速增長的企業中,不乏新型的、年輕的、具有顛覆性的市場參與者。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是市場環境真的變差了?還是說,市場正在發生變化,并呈現出更加明顯的差異化?因為在每一個行業中,即使宏觀環境如此復雜、艱難,我們依然能看到實現高速增長的佼佼者。剛才虞總的分享中也提到了一些例子,都體現了這些逆勢突圍的贏家。
這也給了我們新的啟示:市場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差異化進一步加劇。市場正在獎勵一類企業和參與者,他們具備一些共性特征:
首先,是更好地適應市場新常態、新環境的能力,表現為更強的韌性;
第二,是高度的敏捷性。宏觀環境中挑戰重重,但微觀層面到處都是機會。如何撥開“市場平均值”的迷霧,看見去平均化之后的微觀機會,是很多企業(包括我們自己)需要修煉的重要功課;
第三,是具備長期愿景和持續投入的能力,甚至在某些階段敢于逆勢操作。這些,可能正是當前分化加劇的市場中,那些業績表現突出的企業所共有的一些特質。
三、百事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與戰略
(一)發展歷程
百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已近40多年。早在80年代初期,我們就以飲料業務進入中國市場,起初是進行市場教育,因為當時中國剛改革開放,加入WTO等。在那個階段,我們引入了飲料線、營養線、桂格品牌等。
在第二個階段,全球發生了巨大變化和動蕩,金融危機也在其中。那時,考驗的是企業的本土能力。我們深耕中國,做了很多業務調整,建立了以上海為中心的總部和亞太研發中心。
第三個階段,隨著國內電商和O2O等渠道的變革,下沉市場進一步發力。我們在加速下沉市場過程中,順應市場機遇,抓住電商機會,加速渠道下沉,加速在本土品牌和品類上的投資。2019年,我們投資了五谷磨房;2020年,收購了百草味。這些都是我們在中國本土為中國本土消費者服務的戰略理念。
如今,我們處于第四個階段,市場對我們提出了更強的滲透、更高頻服務的需求,我們希望無時無刻出現在消費者身邊,這就要求我們從組織上、渠道策略上變得更加敏捷。這也是我們穿越40周年周期,長期投資的例子,展現了百事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長期期待。
(二)全產業鏈布局
1、遍布全國的上游足跡
我們有上游布局,有自己的零食工廠、罐瓶工廠,以及近70家自有和合作的農場。大家吃的每一片百事樂事薯片都來自我們合作或自有的農場。
2、豐富的品牌及產品組合
百事的產品線和品牌組合在40多年中不斷豐富,持續進行本地化創新和改良。我們有以樂事薯片為代表的零食和咸味零食,有桂格為代表的營養線燕麥片,也有運動型飲料、補水產品線,還有百草味帶來的適合中國人群的中式零食豐富組合。
3、深入全國的市場滲透
我們的渠道滲透率高達80%以上,廣泛布局于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同時,在線上線下全渠道布局方面,我們也是業內較早行動的企業。
四、未來發展的四大增益
(一)長期主義的收益
第一點其實也是一個常被提及的問題,但仍有諸多理由讓我們堅信下一個增長點依舊在中國。暫且不談GDP增速與規模這些數據,單從消費人群來看,雖然人口總量增長帶來的紅利似乎接近上限,但消費層級人群的總數卻在穩步攀升,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生產力的發展,他們的可支配收入也將大幅提高,這無疑為眾多新興產品、品類乃至品牌的市場滲透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供應鏈效應正隨著技術進步而持續增強,這使得我們的產品不僅更加普及,而且價格更加親民。另一方面,與其他成熟國家或成熟市場,甚至是東南亞市場相比,我國許多食品飲料品類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間。以百事所在的咸味零食賽道為例,我國人均年消費量目前僅為兩公斤,而美國高達15公斤,澳大利亞也接近7公斤。這表明,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食品飲料或咸味零食消費上存在1/6甚至更大的差距,甜味餅干曲奇等品類與澳洲、美國相比也有6倍甚至8倍的差距,人均消費量的提升空間巨大。基于這些考量,百事認為長期來看,市場的基本增長空間依然廣闊,這也是我們對未來市場充滿信心的來源。
(二)把握新興機遇
第二點,要看微觀市場中的機會在哪里。
我們都認識到,中國市場非常大、非常復雜,因此不可能用單一、單維的思路去做策略,更無法用“一刀切”的方式制定解決方案。不同人群在規模、增長速度、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消費意愿和消費傾向上都有很大差異。如果再疊加不同城市層級、年齡段等維度,就會發現各類人群所展現出的特質、需求以及對品牌所蘊含的機會是非常鮮明的。
舉個例子:今天的新一代銀發人群,比上一代人更有活力、更富有,也擁有更積極、健康的身心狀態。他們的平均壽命更長,退休后的生活也更加豐富,自然會對更具定制化的產品、服務和體驗提出更多需求。這正是百事在多個產品線、尤其是健康賽道上積極響應和布局的方向。
再比如,在三四線下沉市場,我們觀察到很多更“松弛”的城鎮青年。他們和一線城市中承受較大生活壓力、背負高貸款的中產階層相比,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消費需求。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也都說明了:如果我們跳出“平均化”的市場視角,轉向微觀層面去看,就會發現更多具有潛力的消費機會,也能為品牌和產品的價值定位帶來重要啟發。
以桂格為例,我們從不同人群的視角出發,覆蓋了消費者一天中多個消費場景,構建了相應的產品線。
我們有基礎產品線來滿足大家對簡單早餐的需求,也有融合中式養生理念、營養更豐富的產品來滿足白領等注重健康人群的需要。同時,也開發了適合青少年營養補充的谷物類產品,以及幫助白領“充饑、頂餓”的快捷選擇。針對全家共享的輕代餐、簡餐場景,我們也推出了各類粥類產品。
通過對細分市場結構的深入理解,我們以差異化的產品線滿足更細化的人群需求;而如果將這種“去平均化”的視角應用到不同城市層級上,也能看到非常明顯的市場特質。
正如剛才虞總所強調,我們的鎮域、城鎮一級市場在過去幾年中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高線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口正在向低線城市回流,也帶來了大量新的消費機會。
在這些下線城市中,居民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生活節奏更松弛,消費意愿也更強。我們觀察到,無論是消費量還是消費金額的增長,三四線城市都明顯超過了平均水平和一二線城市。這是我們在渠道布局和消費者關系建設上不可忽視的重要機會。
因此,百事也通過多樣化的創新解決方案,加速向下線城市滲透。一方面我們做地域型的產品創新,另一方面也通過本地餐飲文化的融合,與消費者展開更多互動,提供更豐富的品牌體驗。
(三)以人為本的差異化創新
當前消費者呈現出一種“既要又要”的復雜心態,我稱之為“薛定諤的消費者”。無論是不同消費群體還是同一個體,其需求都常呈現出K型分布特征。這意味著他們既會追求高端優質的產品與品牌,同時也會搜尋高性價比乃至低價產品。
在渠道選擇上,他們既樂于在富有新奇感或體驗感的渠道中探索新產品,也愿意光顧性價比高的零食專門店或折扣店,以發掘實惠商品。具體到不同消費場景,我們能觀察到,消費者可能一方面在連鎖餐飲店積攢優惠券、享受折扣,另一方面又會為演唱會、游樂園等能帶來強烈情緒價值的昂貴體驗而一擲千金。這些現象充分展現了消費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多元需求與狀態。
面對這種K型分化的消費需求,品牌方如何才能持續捕捉并滿足這些機會呢?一個品牌方或許不愿直面但又必須正視的現實是:絕大多數消費者并非品牌忠誠者。盡管品牌方投入巨資與漫長時間致力于培養消費者忠誠度,但貝恩公司長達十余年的購物者研究報告揭示,事實恰恰相反。隨著時間推移,在大多數品類中,消費者購買的品牌呈現出日益分散的趨勢,他們在每個品類中所選擇的品牌數量也在增加。換言之,消費者通常不會長期固定于某一單一品牌。
因此,品牌面臨的挑戰在于,忠誠度的建立可能耗時數年,而其瓦解或被競爭品牌取代卻可能在瞬間發生。如何持續為消費者創造亮點與興奮感,便成為品牌必須長期投入的課題。這本質上要求品牌回歸以人為本的差異化創新,從而為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
近年來,一個顯著的市場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品牌面臨的挑戰:價格相對低廉的工廠品牌開始進入市場。這些品牌憑借其極致的渠道策略、獨特的賣點,乃至技術上的進步,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低價選擇。與此同時,渠道的深刻變革也為這一趨勢提供了土壤,這無疑給傳統品牌帶來了更多需要應對的課題。
那么,作為品牌方,出路何在?一個直接的答案或解題思路是:回歸并致力于建立具有差異化且具備壁壘的創新,這才是真正突破當前“內卷”困境的有效途徑。前述的研究報告同樣為此提供了數據支撐:盡管市場挑戰重重、競爭激烈,但如果品牌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其獲得的回報也將是相當可觀的。數據顯示,成功打造一個具有差異化價值的品牌,其帶來的市場銷量提升可達行業平均水平的9倍。在定價能力方面,這類品牌也較其他普通品牌擁有約兩倍的溢價空間。這些數據無疑為眾多品牌方提供了進行長期投入的信心與愿景,表明了持續投入于以人為本的差異化創新,能夠創造出可觀且廣泛存在的價值。
(四)組織的韌性與敏捷性
企業期望獲得的最終益處,必然源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如同鍛煉肌肉一般。我們主要通過三大方向、六個領域來鍛造組織的敏捷性與韌性。
這其中包括構建先進的系統,涵蓋端到端的供應鏈能力以及全渠道的觸達能力,從而與消費者建立無處不在的深度綁定關系。
同時,這也來自于內部人才的培養與建設。我們積極歡迎更多具有多樣性、年輕且保持旺盛好奇心的人才加入百事公司,他們將為我們在洞察數字化趨勢、進行創新設計等多個能力維度注入新鮮血液,為組織帶來更多活力與“氧氣”。
此外,我們高度關注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及可持續性發展。我們致力于通過更健康的配方(例如減鹽減糖)、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排放等方式,積極回應環境需求,并引導終端消費者、客戶乃至上游合作伙伴做出更多積極正面的選擇。
在充滿挑戰的商業環境中,這些能力的打造為企業提供了錘煉自身、提升核心競爭力并最終實現長期受益的寶貴機會。回顧過去近四十年,乃至近十余年的發展,百事公司在組織層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例如已連續14年榮獲中國區最佳雇主稱號,并多次獲得亞太區最佳雇主榮譽。人才的多樣性、企業文化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全面滲透,以及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企業文化,這些都是我們極為重視的方面。
再次回到先前討論的、那些常常縈繞在CEO心頭并在深夜引發其深思的四個核心議題——從宏觀經濟環境到微觀市場操作,從回顧過去的快速增長到展望未來如何捕捉潛在的收益空間——我們認為,上述提到的能力建設正是應對這些挑戰的主要解題思路。具體而言,關鍵在于如何在“下一個中國”的巨大市場空間中,深入解構并挖掘細分市場的機遇,洞察微觀層面的發展潛力,同時致力于打造獨特且可持續的自身競爭壁壘,始終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鍛造和磨礪組織自身的能力,這便是百事公司希望與大家交流和分享的解題思路與啟發。
本文為FBIF食品飲料創新原創,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