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落幕,從緊張備考到突然松弛,從目標明確到面臨選擇,許多學生的內心正經歷著微妙變化。數據顯示,歷年來從考試結束到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這段時間,60%-70%的考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成績焦慮”,其中近20%的考生因過分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這種大考之后的焦慮狀態被稱之為“考后焦慮癥”。作為家長,需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并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個特殊階段。
高考后常見的心理反應
高考不僅是知識的比拼,更是長期高壓狀態的集中釋放。考生在結束考試后出現的心理波動,本質上是多重壓力源的后續反應。
放縱與失控:長期高壓學習后,部分學生選擇通過熬夜刷劇、通宵游戲、暴飲暴食等方式釋放壓力。這種“報復性放松”可能短期內緩解焦慮,但長期來看會打亂生物鐘,甚至引發身體亞健康。
焦慮與擔憂:等待成績的階段,部分學生因對結果不確定而持續焦慮,表現為失眠、食欲減退,甚至反復回憶考試細節。若成績不理想,還可能會出現自責、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
迷茫與價值感缺失:從高度目標導向的備考狀態突然過渡到“無所事事”,部分學生會感到空虛、迷茫,失去生活方向。尤其是對未來發展缺乏清晰規劃者,容易陷入“人生無意義”的困惑。
抑郁傾向:少數學生因長期壓力積累或對成績極度失望,可能出現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社交退縮等癥狀,嚴重時甚至伴有輕生念頭。
科學調適:從生活到心理的多維干預
(一)重建生活節奏,避免“真空狀態”
高考后的假期并非“放空期”,而是重新規劃人生的重要節點。建議學生制定合理的作息表,保持規律的飲食和睡眠。考后這段時間可以學習一門新技能,如繪畫、編程、舞蹈、樂器等,充實自我;也可參加志愿活動、社交互動等等,與同學、朋友保持聯系,分享內心感受,避免孤立。
(二)理性看待成績,接納不完美
家長需引導孩子正確看待高考結果,避免將高考成績視為唯一關注點,讓孩子感受到“無論結果如何,家人始終接納”。考后避免急切追問孩子的高考成績;避免談論“別人家的孩子”;可適當安排家庭旅行、戶外運動或親子閱讀,增進情感聯結;家長自身也要保持平和心態,避免將焦慮傳遞給孩子。帶孩子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志愿填報講解,聽聽專業老師對孩子們未來學習方向的建議,多和孩子一起探討未來規劃,提前了解大學專業、職業方向,減少對未來的迷茫和對未知的恐懼。
(三)自我調節,學會情緒管理
深呼吸訓練:每天三次,每次5分鐘,專注感受呼吸時腹部的起伏變化。這種簡單的正念練習能快速平復焦慮,具體操作方法為用鼻子深吸4秒,屏息2秒,嘴巴呼氣6秒。
情緒書寫:將擔憂寫在紙上并逐條分析,降低模糊壓力。
正念冥想:選擇一個安靜、舒適且不會被打擾的地方。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或墊子上,保持身體挺直但不要僵硬。閉上或微睜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氣息在鼻腔中的進出,以及胸腹部的起伏變化。當注意力被其他想法或感覺打斷時,輕輕地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在練習過程中,不要評判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身體狀態,只是簡單地覺察它們,讓它們自然流動。每天練習10分鐘,通過有意識地覺察當下體驗而不加評判,可幫助提升專注力、減輕壓力并改善身心健康。
(四)專業干預,創新中藥為患者解郁除煩
對于表現為情緒低落、煩躁不安、難以入睡的考生,若焦慮、抑郁癥狀持續兩周以上,建議就診尋求心理咨詢或藥物干預。藥物治療方面,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解郁除煩膠囊,具有解郁化痰,清熱除煩的功效,既能改善抑郁、焦慮等精神障礙,也能緩解抑郁引起的多種身體不適癥狀,比如情緒低落、心緒不寧、食欲不振、失眠多夢、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且作為純中藥制劑,安全性更好,可助力考生恢復內心的平靜。(來源:中華網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