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候診區,一對母女的爭執引起了陳春蓮主任的注意。"看心理醫生?我又沒瘋!"女兒激動地甩開母親的手。這樣的場景,陳主任幾乎每天都會遇到。許多人寧愿忍受多年的心理痛苦,也不愿踏入心理咨詢室一步,這背后反映的正是社會對心理咨詢根深蒂固的誤解。
28歲的白領小王(化名)第一次走進診室時,緊張得手心冒汗。"我以為心理咨詢就是躺在沙發上說童年陰影,"他不好意思地承認,"沒想到陳主任先給我做了生理指標檢測。"這個畢業于名校的年輕人,長期被焦慮困擾卻遲遲不愿就醫,只因害怕被貼上"精神病"標簽。陳主任用腦科學影像圖向他解釋:心理問題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都有其生理基礎,心理咨詢其實是"大腦保健"。
另一個常見誤區是將心理咨詢神化或妖魔化。45歲的李女士(化名)曾輾轉多個"心理大師",期望一次咨詢就能解決婚姻危機。"心理成長就像健身,"陳主任常打比方,"不可能一次私教課就練出馬甲線。"她遇到過不少患者,要么期待立竿見影的"話療奇跡",要么失望于"咨詢師為什么不直接告訴我該怎么辦"。實際上,專業的心理咨詢是授人以漁的過程,鄭州科大醫院的平均治療周期為5-12次,重點在于幫助患者建立自己的心理調節工具包。
最令人憂心的誤區莫過于"只有弱者才需要心理幫助"。陳主任記得一位退休老干部,抑郁癥狀嚴重到體重驟降20斤,仍堅持"我能靠意志力挺過去"。直到某天清晨,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領導發現自己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了,才在家人勸說下來就診。經過三個月系統治療,他在復診時說:"原來承認需要幫助,才是真正的堅強。"
陳春蓮主任常說,心理咨詢不是為"病人"準備的,而是每個追求自我成長者的選擇。在鄭州科大醫院,每天都有打破偏見的轉變發生——當企業高管坦然預約心理體檢,當學生主動要求情緒管理輔導,這些變化正在重新定義心理咨詢的意義:它不是弱者的拐杖,而是智者自我認知的鏡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