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要測”設為“星標?”,第一時間收獲最新推送
夏日炎炎,防曬成為全民剛需,各類打著 “高效防曬” 旗號的服飾、裝備席卷市場。然而,看似專業的宣傳背后,暗藏多少消費陷阱?本文結合央視財經調查及行業資料發現,防曬衣市場正陷入 “以次充好”“虛假認證” 的亂象漩渦。
從直播間里宣稱 “UPF100+” 的 “黑科技” 防曬衣,到電商平臺月銷數萬件的 “冰感透氣” 防曬服,部分產品實際紫外線防護系數(UPF)竟不足 30,遠低于國家標準要求的 40+。更觸目驚心的是,江蘇徐州、江西上饒等地的商家不僅公然虛標防曬指數,甚至生產 “三無” 產品,連兒童款也未能幸免。而在浙江紹興輕紡城,不合格防曬布料竟成為行業 “潛規則”,部分企業為壓縮成本,直接使用未添加防曬助劑的原料制作衣物。
更令人擔憂的是檢測行業的 “監守自盜”——多家機構推出 “直出報告” 服務,只需 300 元即可偽造合格檢測結果,無需實際送檢。這些虛假認證形成黑色產業鏈,讓消費者手中的 “防曬憑證” 淪為一紙空文。當防曬衣變成 “防不了曬” 的裝飾,消費者該如何避坑?跟小編一起揭開防曬市場的真實面紗。
2025 年 6 月 9 日,央視《財經調查》欄目曝光防曬衣行業存在的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等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防曬衣市場虛假宣傳成風,實測性能與宣傳差距顯著
在網絡平臺的直播間里,眾多防曬衣被主播們賦予了極具吸引力的特性,諸如 “核心降溫技術 觸感冰涼科技”“高效防曬、輕薄透氣、保護肌膚健康可多次水洗,防曬指數不減”“新型科技面料 實力防曬”“防曬指數 UPF100+” 等,并且主播們還會拿出檢測報告相關材料來強調宣傳內容的真實性。
圖源:央視財經
依據國家標準(GB/T 18830—2009)規定,只有當產品的紫外線防護系數(UPF)>40,且長波紫外線 (UVA) 透過率 < 5% 時,才可被稱作 “防紫外線產品”。對于勻質材料,若樣品的 UPF 值低于單個試樣實測 UPF 值中的最低值,則以試樣最低的 UPF 值作為樣品的 UPF 值報出;當樣品的 UPF 值大于 50 時,表示為 “UPF>50”。同時,防紫外線產品應在標簽上標注本標準編號、UPF 值等信息,還需注明長期使用、拉伸或潮濕情況下防護可能減少等內容。
圖源:央視財經
然而,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部分商家存在嚴重的虛假宣傳行為。以江蘇省徐州市的徐州海諾服飾有限公司為例,其銷量領先的一款防曬衣,實際紫外線防護系數僅為 “30+”,但在電商平臺卻宣稱達到 “50+”。還有一件全網銷量高達 3 萬多件的防曬衣,實際紫外線防護系數遠低于國家標準,可在產品詳情頁中,商家卻宣稱 “防紫外線連帽防曬衣”“UPF50 + 真正防曬”“一件頂 6 件 加倍防曬”,甚至附上標注 “多重檢測 品質認證” 的檢測報告。
圖源:央視財經
此外,在江西上饒的信豐服裝加工廠,記者發現這里的防曬衣存在 “三無” 問題,即無產品名稱、無生產廠商、無廠址,但包裝袋上卻赫然印著 “UPF50+” 的標識。當記者詢問真實的紫外線防護系數時,公司負責人表示不清楚,還強調消費者不會真的拿去檢測,所以防曬指數數值可以隨意標注。該負責人還稱,他們不僅直接售賣這類偽劣防曬衣,還提供 “私人定制” 服務,可根據客戶需求隨意定制外包裝袋上的防曬指數標識。即便這些防曬衣包裝簡陋、無品牌標識且產品信息缺失,銷量卻十分驚人,其中一款暢銷產品年銷量高達 30 多萬件。
圖源:央視財經
布料原料不合格,檢測報告造假形成黑色產業鏈
在浙江紹興的輕紡城,記者以服裝廠采購防曬衣布料的名義走訪多家商家,部分布料商直接拿出紫外線防護系數不達標的布料,并透露這些不合格布料正是眾多客戶制作防曬衣的原料。
更令人震驚的是,一些非法檢測機構公然違規操作,宣稱無需實際送檢就能直接出具檢測報告。記者以采購防曬服檢測報告為由,隨機聯系多家機構咨詢,發現部分機構提供 “寄樣實測” 和 “直出報告” 兩種服務。所謂 “直出”,就是客戶只需提供公司名稱、營業執照地址、產品名稱及指定檢測結果,無需寄送樣品,花錢就能購得檢測報告。
記者聯系上一家名為 “拓拓傳媒” 的公司,其工作人員表示大部分客戶會選擇 “直出” 方式,因為相比實測,這種方式流程簡單、效率高、出報告快。“實測” 和 “直出” 每份檢測報告定價均為 300 元。記者體驗了 “直出” 檢測報告的過程,在 “認證服務申請表” 中填寫公司名稱、地址等五項信息并附上防曬服照片后,次日便收到一份蓋有福建省博頓檢測服務有限公司公章的檢測報告。令人驚訝的是,報告中 “來樣方式:自送”“來樣日期:2025 年 3 月 28 日” 等關鍵信息全為編造,而接觸涼感系數、防紫外線性能等十余項檢測結果竟均顯示 “合格”。
類似這種檢測報告造假的亂象并非個例,多家檢測公司參與其中,使得虛假認證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
此次曝光的防曬衣行業亂象,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嚴厲打擊此類違法違規行為,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市場的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行業資訊↑
| 轉載:須本號授權,有需要可后臺聯系小編
| 投稿: zhangshb@woyaoce.cn
| 來源:央視財經、我要測網
| 責編 :不晚
| 關注我要測公眾號,添加我要測小助手“測老哥”(celaoge1019)
| 備注“學習”進入檢測員知識共享群
| 備注“行業”進入檢驗檢測行業新聞分享群
| 備注“食品”進入食品領域行業分享群
| 備注“認證”進入認證領域行業分享群
第一時間獲取最新資訊,和優秀同仁們近距離交流,快來關注吧!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