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知識的源泉,是心靈的燈塔。為了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人文情懷,我校特開展教師閱讀活動,旨在鼓勵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各類書籍,教育專著、經典文學、歷史哲學、科學技術等,汲取前人智慧,不斷豐富知識結構,拓寬視野,反思教育實踐,提升教育創新能力。期待每一位教師能在閱讀中找到心靈的慰藉,激發教育的靈感,共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讓我們以書為友,以閱讀為樂,共同開啟一段充實而有意義的閱讀之旅!
本學期推薦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王利亞
閱讀第18條建議《學習之母不應變成后娘》,文章指出:復習是學習之母。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有效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復習。
然而在實際情況下,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給予復習足夠的重視,往這位慈善的母親變成了惡毒的后娘。
怎樣正確組織復習才能符合教學規律?
首先要有正確的復習觀念,還要有正確的復習方法。
閱讀第19條建議《怎樣減輕批改作業之苦》、第20條建議《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活動內容》,兩條建議都指出勞動的重要性。
第19條建議學生為什么會犯許多錯誤呢?為什么會顯得那么不規范呢?禍根在于知識與技能之間的比例失調,人的勞動就是創造,為知識服務的技能低下薄弱時,知識變成了力不從心的沉重負擔。
第20條建議如果希望學生成為善于思考的人,希望他們能把用邏輯性很強的思想表達、解釋出來,就得引導他們到思想充實的活動中去,通過勞動把知識體系的種種關系和相互聯系體現出來,勞動不僅僅意味著實際技能和技巧,更意味著智力的發展,意味著思維和語言的修養。
現在的孩子,對勞動的認識就是打掃衛生,勞動最光榮,勞動能產生智慧,這些孩子是不能理解的,說的多不如做一次,解放雙手,豐富大腦,不單純以實例說明,而是以勞動轉化知識,理解知識,達到學以致用。
閱讀第21條建議《教學生觀察,教學生細看》,文章指出: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之母,觀察力強的學生決不會成績不良或者文字不通。
觀察是智能的極重要源泉,那么讓學生怎么進行觀察呢?要領著學生帶大自然,比如,2月冬季的嚴寒襲人,但遇到一個艷陽天,我們來到一個果園,對孩子們說,仔細看你周圍的一切,你能看得出春天要將要到來的征兆嗎?可以看,也可以想,讓他們去看吧、聽吧、想吧。學生仔細地觀察樹木、樹皮,傾聽大自然的音響,每一個學生都能發現新東西。過了一周,再次來到果園,同樣問學生,你又有什么樣的發現?反復來了幾次之后,每次在好奇的兒童眼前都能展現出某種新東西,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明確的區分懂和不懂的東西,會積極的對待詞語,可能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哲理問題。
學齡早期的觀察訓練,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觀察就是仔細看。
閱讀第22條建議《怎樣通過閱讀發展知識》,文章指出:前面我們說到了觀察的重要性,善于細看和觀察的學生就養成了對科學書籍的敏感態度。
科學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發展,在課堂上不可能把不斷出現的新概念和規律寫進教學大綱中,因此閱讀課外讀科學讀物就成為我們學習生活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讀到這兒,我當初對科學讀物的理解是課外讀物,翻閱資料,科學讀物是指科普類書籍,是深入探討科學的本質、起源和發展的書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就是深度閱讀。對小學生來說該怎樣提高她們的興趣呢?
首先要提高教師的素養,給學生一杯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參與戶外運動,親子閱讀,拓展訓練,利用多媒體資源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閱讀第23條建議《閱讀是困難學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文章指出:在學習中有這樣一部分學生,他們對所學的教材理解和記憶都有困難和緩慢,一項內容還沒有理解,另一項內容又該學習了一項,內容背熟了,另一項內容又忘記了。你這樣一部分,學生不是補習不是沒完沒了的補習,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能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比如在學習數學中,對方程式的理解學生比較有困難,那么在這之前,學生并閱讀幾十頁關于方程式的材料,其中首先是關于方程式構成民間益智游戲難題的有趣故事,閱讀可以使學生擺脫成績不良的狀況,而且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困難,學生越多的東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晰,他的智力就越積極。
這里的閱讀指的是引導學生對科普讀物進行有組織的閱讀,是對后進學生做個別工作的重要內容。
這條建議指出書的選擇很重要,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健康性,啟發性都應該同時具備,同時還應該考慮學困生的智力問題,書的選擇應該通俗易懂,容易激發他們的興趣
閱讀第24條建議《技能和知識之間不可比例失調》,文章指出:技能和知識之間的比例失調表現在:學生還沒具備應有的技能作為掌握知識的工具,老師卻不斷塞給他種種新知識,叫他要掌握住,不可放過,這樣的學生,恰似一個沒有牙齒的人,不得不囫圇吞棗,起初感到不舒服,后來就害起病來,什么也不能吃了。
技能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文章指出技能有哪些呢?總結一下,掌握的技能應該有:1.快速而用心閱讀的技能。2.快速書寫的技能。3.邊聽邊簡略記錄內容的技能。4.善于選擇綜合和分析事實的技能。5.收集和處理事實的技能。我認為如果一個學生能同時具備這5項技能,他絕對是一個優秀者。能做到邊聽、邊寫、邊想,能有自己獨立的思維,能獨立提出問題,這已經是了不起了。
這條建議中,提出技能與知識的關系,學生掌握了這樣的技能,才能順利的掌握知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刀不誤砍柴,所以,在教學中,不要一味為學習知識點不斷刷題,理解、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方法的積累才能長久支撐孩子們的學習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不說育人,處處彰顯育人,教書育人,關愛學生,我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心靈的守護神。
以心育心,以愛潤愛
——讀《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有感
黃艷華
讀完《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這篇教師建議,內心深受觸動。文中強調教育的本質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對話與思想的引領。它讓我深刻認識到,作為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贏得他們的思想和心靈,才能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
文章指出,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教師首先要做到尊重與理解。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性格、興趣和家庭背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曾遇到這樣一個學生,他性格孤僻,課堂上從不主動發言,作業也經常不能按時完成。起初,我只是一味地批評指責,結果他與我越發疏離。讀了這篇文章后,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嘗試去了解他的家庭情況,發現他父母工作繁忙,對他關心甚少。從那以后,我不再只是關注他的學習成績,而是經常找他談心,在生活上給予關心。慢慢地,他開始對我敞開心扉,學習態度也有了明顯轉變。這讓我明白,尊重與理解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他們才會愿意接納教師,接受教育。
此外,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學生往往會對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教師產生敬仰之情,進而愿意聽從教師的教導。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同時,要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在課堂上,我們的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信任的眼神,都可能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在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只有當我們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時,才能真正贏得他們的思想和心靈。
教育之路漫漫,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用尊重、理解、愛心去澆灌,用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去引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以這篇文章為指引,不斷探索與實踐,努力成為學生思想的引路人、心靈的守護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愛的滋養下茁壯成長,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匠心育人 喚醒生命
——《給教師的建議》36~40條讀后感
張愛梅
在品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36至40條后,我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智慧與溫情的教育花園,每一片花瓣都散發著對兒童成長規律的深刻洞察與對教育藝術的極致追求。這五條建議猶如五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一條以“手腦協同、興趣驅動、智慧啟迪”為核心的教育鏈,為現代教師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一、破除機械記憶,點燃思維之火
第36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對“死記硬背”的批判振聾發聵。他提出“不隨意識記”的理念,強調知識應成為兒童興趣與思考的自然延伸,而非外力強加的負擔。這讓我深刻意識到,教育的真諦在于喚醒而非灌輸,在于激發而非填充。教師應當成為點燃求知欲的火種,通過設計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讓兒童在探索與發現中構建知識體系,使記憶成為思維活躍的副產品。這一觀點與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式學習”“深度學習”高度契合,提醒我們:唯有讓知識“活”起來,學生的智慧才能“亮”起來。在平時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深有體會,學生死記硬背后的結果是讀背誦的知識不理解、記不長久,而經過學生探究、深思、能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知識,才能變成能力,才能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奠基石。
二、以畫為橋,通向創造性思維的彼岸
第37條建議將繪畫提升為兒童創造性思維的孵化器。從寫生到構圖,從編故事到跨學科應用,蘇霍姆林斯基展示了如何通過藝術教育打破學科壁壘,讓兒童在色彩與線條中自由表達、在具象與抽象間自由穿梭。這給我們以啟示,教育不應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應成為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沃土。當兒童用畫筆描繪世界時,他們不僅在記錄所見,更在創造所思,這種“以畫啟智”的方式,正是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的好方法。數學中也有以畫圖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學生畫思維導圖、畫線段圖、利用圖形結合的方法,梳理知識,理清思路,幫助學生很好的解決了難題,發展了學生思維能力。
三、以手為筆,書寫智慧與美的篇章
第38至40條建議將“手腦協同”推向教育實踐的核心。無論是書寫訓練中的手指精微動作,還是雙手協同工作的復雜模型裝配,蘇霍姆林斯基都強調了“手是思維的鏡子”這一理念。通過編織、雕刻、設計等創造性勞動,兒童不僅鍛煉了手部技能,更在重復與挑戰中磨礪了專注力、耐心與解決問題的韌性。這種“做中學”的教育哲學,與當前STEA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學科的英文首字母縮寫)、項目式學習的趨勢不謀而合,證明了一個真理:動手實踐是深度理解知識的橋梁,更是思維品質生長的土壤。當兒童的手指在木屑間起舞時,他們的思維正在云端翱翔。兒童動手能力帶動思維能力的提升在數學學科的表現是,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畫一畫、寫一寫等,在此過程中,思考探究、交流互動,由動手到動腦,幫助兒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直觀感知平面及立體圖形的特征等,發展空間觀念,提升思考力。
四、五育融合,共筑生命成長的生態圈
細讀這五條建議,我愈發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系統性:記憶力的培養需以思維激活為根基,藝術教育需與學科學習深度交融,手腦協同需貫穿教育全過程。這恰似一幅立體的教育生態圖景——記憶力是根系,吸收知識的養分;思維力是主干,支撐知識的生長;創造力是枝葉,綻放智慧的芬芳;而雙手則是連接天地、轉化能量的媒介。教師需以“全人教育”的視野,打破學科壁壘,構建“做、思、創”一體化的學習空間,讓兒童在“手腦并用、知行合一”中實現全面發展。
掩卷沉思,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如清泉滌蕩心靈。他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是讓兒童在興趣的沃土上自由生長,在思考的陽光下拔節抽穗,在創造的星空中綻放光芒。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需以“教育即生長”的信念,摒棄功利化的“知識速成”,回歸“育人”的本質——讓課堂成為思維碰撞的磁場,讓雙手成為智慧生長的翅膀,讓每一顆童心都能在探索與創造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如此,方不負“教師”二字背后沉甸甸的使命與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