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自6月10日起推出“下午非咖”降價策略,通過將旗下非咖產品線——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共計數十款產品組合“打包”,平均降幅5元(大杯)來做“下午茶”市場。
星巴克的降價“促銷”策略意圖為何,能幫助星巴克下沉,并穩住其中國連鎖門店網絡的“上座率”嗎?
一
客流
中國現制咖啡因飲品賽道當下的競爭主戰場,是在中國的腹地市場——中部及下沉市場,各家品牌紛紛拼“開店速度”,來搶位、搶品牌心智。
而從《商業觀察家》近期對中國幾個腹地城市的局部觀察來看,星巴克當下的情況并不算太樂觀。
我們舉兩個城市例子,一個是中部二線城市——鄭州,一個是下沉四線城市——云南騰沖。
在鄭州,隨著近年來的城市化發展,以及當地居民房貸、車貸等生活壓力相對較小,整體的消費力其實還不錯。
而得益于這樣的消費力與市場空間,鄭州市場近幾年來也冒出了許多新消費品牌,比如超市業態中,基于鄭州市場崛起了鮮風生活、華豫百佳、淘小胖等新銳品牌,生意很好。在現制咖啡因飲品領域,蜜雪冰城的總部則在鄭州。
還包括很多鄭州的購物中心,當下的客流也都很不錯,以至于給人一種感覺,鄭州消費者是比較喜歡逛購物中心的。
在這樣的一個城市市場,星巴克目前也開出了大量門店,而從《商業觀察家》觀察鄭州一些還算可以的商圈來看,比如位處河南省政府商圈的尚座中心星巴克店,“上座率”則沒有特別好。
從《商業觀察家》3月-4月連續兩個工作日的午后時段觀測來看,這家星巴克店午后平均“上座率”不到5成,部分時段,2成都不到,零零散散3、4桌客人。這成為了當下星巴克中國連鎖門店網絡的一個局部“縮影”。
所以,星巴克推出非咖產品線降價策略,首要的一個目標可能是:提升存量門店“上座率”、單店產出與市場滲透,進而去支撐其過往鋪開的連鎖門店網絡。
尤其在“腹地”二線城市,過往大面積開店的星巴克,當下可能正面臨客流不足的挑戰。尤其是在下午茶時段,星巴克需要新的產品線、新的供給、新的市場策略來提振門店客流。
選擇非咖茶飲品類降價來做“下午茶”市場,則對于星巴克的主營咖啡產品沖擊線相對小;茶飲產品線有利于擴大星巴克用戶群,同時,也可能有助于星巴克更好本地化落地——在中國腹地市場,茶飲還是“現制咖啡因”的首選。
二
下沉四線
星巴克目前在中國大多數三線市場的核心商圈,都已經開出了門店,但在四線縣域市場,則下沉能力有所不足。
比如,像在四線城市云南騰沖的市區(騰沖城鎮人口32萬)這樣的地方,則還沒有星巴克門店(遠離城區、做游客生意的景區則有個星巴克服務站店)。
這是因為騰沖消費者不喜歡咖啡,或者消費不起咖啡嗎?
并不是。
整個騰沖城區,現在有數十家咖啡店分布(多是當地個體及小品牌咖啡店),瑞幸咖啡于此也開出了三家店。
代管騰沖的保山市,則是中國小粒咖啡最知名、最重要的核心產地。整個騰沖也被滇西咖啡產區所“環繞”。
所以,星巴克為什么就不能做這塊市場?
原因可能是:星巴克較重的連鎖模式限制了它的下沉能力、于下沉市場的品牌及產品影響力支撐不了它的價格體系,以及本土化不夠無法更好“落地”充滿多樣性特征的中國“腹地”市場環境。
這些可能導致了星巴克在四線下沉市場的用戶群“受限”。
但四線下沉市場的現制咖啡因飲品市場,真的不小。
比如在騰沖,不包括景區店與鄉鎮店,單在騰沖城區,蜜雪冰城就開出了5家店。
其中,蜜雪冰城于騰沖一些商業區的店,“10元內奶茶”的生意好得難以想象,在“下午茶”時段,門店人擠人,需要排隊1-2個小時左右時間才能拿到“奶茶”。
這樣的一個市場規模,在蜜雪冰城等“教育”市場之后,未來,四線市場也是存在持續的市場分層、市場細分的可能的。
由此,當下的四線下沉市場之于星巴克可以兩面看。
不好的一面可能是:星巴克“失位”四線下沉市場可能會構成一個競爭風險,因為四線市場正在不斷“哺育壯大”它的中國本土競爭對手。
機會的一面則可能是:隨著市場不斷地被教育與壯大,四線市場未來也可能會出現“分層”機遇,但星巴克可能需要找到更好的產品組合,更“輕”的復制模型與店型,來提升下沉能力。
三
第三空間
星巴克過往做的商業模式是要在家庭(第一空間)與工作場所(第二空間)之外,做一個基于公共社交的“第三空間”。
“空間”具有“壟斷性”。
因“第三空間”的先入開拓、規模優勢,及實現了更高的效率化水平,星巴克做出了品牌價值,拿到了市場定價能力。
這是星巴克成功的一部分。
但“第三空間”在中國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一方面,有越來越多的連鎖企業在做“第三空間”,比如皮爺咖啡,以及Grid Coffee等中國本土不斷冒出的新品牌,它們也打算引領咖啡潮流、“空間”潮流,星巴克的稀缺性由此受到了一些影響。
另一方面,“第三空間”也沒有普適性,中國市場太大了,相比歐美市場,中國市場具有更豐富的多樣性特征,“標準化”程度相對差一些。
在一些一二線市場,人們可能就是想喝杯咖啡而已,快節奏的他們想要更便利的喝杯咖啡而已,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并沒有那么需要“身份化”的“空間”,并為此支付“溢價”。他們可能需要外賣多過需要“空間”,需要性價比多過需要“空間”。
而在一些縣域市場,生活節奏本來就很慢的人們,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可能沒有那么需要“第三空間”,并為此支付成本。
對于“空間”,在下沉市場,他們有很多更便宜的選項。他們需要的可能僅僅是于慢生活中來點“刺激”,在下沉市場,人們要的東西往往更“直接”。
所以,總體來看,得益于“第三空間”,星巴克在中國挖到金礦而崛起。同時,也因為“第三空間”的成功,星巴克也不可避免地會沉溺于過往慣性與框架之中,從而被限制了“手腳”。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