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游覽寺院時,常會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字。此外,菩薩戒子誦戒時,也會誦到《菩薩戒》中相關內容。一些寺院舉行隆重的活動時,法師也會表示對十方善信檀越感謝。那么,何為檀越?是我們通常說的“大功德主”嗎?
梵文da^napati,即“施主”,也稱檀越施主、檀越主、檀那主、檀主等,指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的信眾。
《大智度論》上說:“問曰:云何名檀?答曰:檀名布施,心相應善思,是名為檀。有人言:‘從善思起身、口業,亦名為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財物,三事和合時,心生舍法,能破慳貪,是名為檀。’”也就是說,“檀”本是布施之意。佛教傳入我國后,又加入“越”字,意為通過布施善行可以越過生死苦海。
佛教史上最早的檀越是頻婆娑羅王。據《大般涅槃經》記載,佛陀出家后,頻婆娑羅王派遣侍者對佛陀說:“悉達多太子若為圣王,我當為其臣屬。如果他不愿住俗家,出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希望先來王舍城說法度人,受我供養。”
佛陀成道后,不忘頻婆娑羅王當初的發愿,來到王舍城講說妙法。頻婆娑羅王及隨從中有十二萬人證得須陀洹果。頻婆娑羅王成道后,懇請佛陀說:“愿佛及僧到我王舍城盡形壽,接受衣服、飲食、湯藥、臥具和音樂的供養。”佛陀欣然接受。
佛陀曾對比丘們開示:當檀越恭敬供養時,能夠得到五種功德福報: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也就是說,可以令施主長壽,相貌端莊,身心安穩,強壯有力氣,將來能得無上正真之辯。
古時通常將參與修建寺廟、塑像、印刷經典以及提供“四事供養”的在家人,稱作檀越;施主則指施予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眾;齋主則為供養寺院齋食的信眾。檀越偏重對佛教文化更有貢獻,在使用上最為文雅,施主則側重于對提供物質支持,齋主指供養齋飯。如今,這些稱謂的區分不嚴格,與供養主、功德主通用,都是對三寶提供供養。
此外,很多寺院也留有一些碑刻,記載供養眾所做的貢獻。例如信眾在參訪祖庭南華寺時,會在祖殿前看到陳亞仙墓。這位大檀越當年“施地建寺”,對南華寺的貢獻巨大,深受后世僧眾及信徒敬仰。
總之,佛教的興盛和流傳都依賴在家眾的支持和護持。雖然信眾對三寶的供養,因為能力不同,有大有小,但出家眾并不會以錢物的多寡貴賤來區別對待信眾,正所謂“施主一粒米,大于須彌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