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同學聚會時,有人問起: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在做著和專業對口的工作?現場先是一陣沉默,接著稀稀拉拉地討論起來,最后發現還在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人,已寥寥無幾。
那個曾經說要考名校研究生的室友,在老家考了三次公務員后才上岸,逢人便推薦進體制內;那個大學時每天練琴到深夜的姑娘,結婚后在機構教琴,說“搞藝術養不活孩子”;那個在畢業后就創業,立志大干一番事業的同窗,現在勤勤懇懇地當牛馬,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
問起他們還會去追求當年的理想嗎?大家都笑了并沉默不語。
現在的我們好像被社會磨平了棱角,早就不相信自己的人生還有“無限可能”。
有位生物學家發現,將跳蚤放入無蓋玻璃杯中時,它可以輕松地跳出,而且跳躍能力約1米高。但是給這個杯子加上蓋子后,跳蚤會因反復撞到蓋子而受挫,一周后即使移除蓋子,雖然跳蚤繼續在跳,但再也無法跳出杯子,最終成為了“爬蚤”。
這一現象被類比到人類行為中,就稱為“跳蚤效應”:個體由于受限于過往經驗或外部環境而自我設限,即使原有障礙已經移除,仍不敢突破的心理狀態。
PART
01
我們給自己貼的“隱形標簽”
這些自我設限的背后,藏著三個典型的思維困境:
(1)用過去的失敗定義未來的可能
大腦會像整理舊照片一樣,把痛苦的經歷分門別類貼上不同的標簽,避免我們重蹈覆轍再次受到傷害,就像狗咬過的孩子從此不敢接觸小狗,我們的潛意識也會把某次失敗泛化為能力的缺陷。
(2)把他人的評價內化為自我認知
那個在課堂上被老師批評“作文寫的像流水賬”的小學生,可能不會再說“我的夢想是當一名作家”。領導一句“這個方案錯漏百出”,可能讓下屬從此患上“完美主義拖延癥”。
(3)用“理性權衡”包裝恐懼心理
最隱蔽的自我設限,是把逃避行為美化為“現實選擇”。
當我們說“創業需要人脈資源,我都沒有”時,可能忽略了自己從未主動系統地了解過創業需要什么、自己擁有什么、可以去爭取到;當我們認定“跨專業考研太難”時,或許從未真正研究過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專業目錄、往年跨考生報錄比等等。
大腦“理性”外衣的下面,是對未知的恐懼。
PART
02
砸破自己的天花板
你有沒有觀察過那些目標感極強的人?他們像是自帶指南針一樣,總能在人生迷霧中踩出清晰的腳印。
而我們常常困在「偽目標」的迷宮里,把社會時鐘、父母期待、同輩壓力誤當成自己的目標。就像被困在玻璃杯的跳蚤,默認玻璃杯蓋的高度,就是人生的上限。
但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
這真的是你自己的目標嗎,還是別人用“為你好”編織出來的模板?
你此刻的生活,正在靠近這個目標嗎?還是走在別人的設想?
如果實現了財富自由,你會去做什么?
你是否曾經以為自己想要某樣東西,得到后卻感到巨大的空洞?
是什么真正阻止了你去做想做的事?
你是否正在盡己所能實現心中的目標,還是在“假裝努力”欺騙自己?
你的期望是否隨年齡而自動縮水?(比如 25 歲想創業,30 歲變成養家糊口)
你是否敢承認“現在的軌跡偏離了初心”,并愿意按下暫停鍵嗎?
如果跳蚤效應的玻璃蓋代表你給自己設的所有限制,那么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你內心真正想跳出的“高度”。
你的目標是什么呢?創立自己的工作室?重返校園讀博?寫下它,越清晰越好,因為模糊的目標,只會帶來模糊的結果。
玻璃罩碎了,但跳蚤的靈魂還在籠子里,這才是最可怕的自我囚禁。今天的你,愿意做那只盯著天花板的跳蚤,還是抬頭看見天空的飛鳥?
這世界上最大的悲劇,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如果今天的內容對您有一點幫助,就請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關注我,定期分享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