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李元先生誕辰100周年。作為北京天文館的創建者之一、《天文愛好者》雜志的創辦者之一,李元先生長期從事科普研究、科普創作和科普活動,是科普事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盡管李元先生已離開我們9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存于我的記憶,他的諄諄教導亦銘記在我心底。
李元在伏案工作,面前的臺燈是北京天文館贈予的
李元先生是天文館的前輩,我到北京天文館工作時,他已經調離。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不曾同事過。不過,無論是否在天文館工作,李元先生始終與天文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北京天文館新館建設的啟動,我與李元先生逐漸熟識,基于對天文館事業的共同熱愛,他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忘年之交。
一
心系場館,奮力奔走
20世紀90年代,北京天文館改擴建項目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工作。我也被調到新成立的北京天文館新館建設業務籌備辦公室,負責新館宇宙劇場設備的調研和選型工作。這一項目最初曾有個方案:拆掉現有的老館,在原地建一個高樓,把天文館建在高樓上。此方案一出,支持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北京天文館的建筑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當時的建筑設計師張開濟先生還健在。我從來不相信天文館老館會被拆除,然而在當時,這個方案雖有爭議,但也大有可能成為事實。在這個歷史關頭,李元先生挺身而出,聯合多位天文學家、北京市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人士,聯名致信北京市政府,詳細闡述北京天文館建筑的意義,以及對天文普及事業的貢獻,強烈呼吁保留老館。最終,在多方努力下,拆除老館的方案終于撤銷。這段經歷,讓我深切見證了李元先生強烈的責任感和社會活動影響力。后來新方案確定,保留老館,并在旁邊建設新館。2016年,北京天文館及改建工程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在北京天文館新館籌備期間,李元先生也會參與館里的新館建設研討會,為新館建設建言獻策。有一次,他拿來一張復印的英文文章,介紹美國新近即將改造的天文館。我將文章編譯后,以《美國天文館正在改頭換面》為標題,發表在北京天文館的內部期刊《天文館研究》上。文中提到的天文館,也成為日后天文館改造過程的重要參考。
20世紀90年代,國內掀起科技館建設熱潮,部分科技館也希望增設天文館(宇宙劇場),但因缺乏相關經驗,特來求助李元先生。當時,我正在做新館籌備,李元先生便邀請我一起參與相關協助工作。印象最深的是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館的籌備,當年,他們希望建立宇宙劇場,為此專門組織去日本考察。2001年3月,李元先生、中國科技館的王維老師與我作為專家代表,隨團前往考察。在10余天的行程里,我們馬不停蹄地參觀了14個場館,包括大阪市立科學館(有日本首個天文館)、姬路科學館、橫濱兒童科學館等,還走訪了神戶市立青少年科學館、東京葛飾區鄉土天文博物館,以及燒津發現公園科學館、豐川中央圖書館的太空劇場等。考察中,我們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全方位學習和了解日本天文館的先進經驗,深切體會到天文館在日本的天文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后續工作帶來新的啟發和思路。
二
慧眼獨具,積累素材
李元先生有一雙慧眼,經常會發現優秀的書籍和圖片,并悉心收藏。2000年,中國國際科普論壇的會場休息處擺放了李元先生收藏的300多種書籍。休會期間,許多與會人員到此瀏覽,李元先生則在一旁耐心介紹。李元先生對天文圖書與科普工作的熱忱令人動容,這份熱愛不僅為他的科普創作打下扎實的基礎,還推動了國外優秀作品的引進。
作為細致的有心人,李元先生平日有逛書店、書市淘書的習慣,還經常邀請同行一起挑選圖書資料。他也曾帶我到國家圖書館的書店買書,并相約到潘家園淘書,可惜這個愿望最終沒有實現。2001年赴日考察期間,盡管行程緊湊,李元先生還抽空去東京的地人書屋購書。不大的書店擺滿了各類書籍,我們找到天文書籍的區域,不知不覺挑選了許多好書,雙手根本拿不過來。在大阪科學館的禮品店,李元先生注意到購物袋上印有彩色的全天星座圖,于是反復端詳。回國后,受此啟發,他巧妙地將全天星座圖用于全天星圖圖冊的封底。這種善于發現并借鑒的能力,也體現了他時刻為天文知識傳播思考的匠心。
2009年國際天文年期間,IAU(國際天文聯合會)推出許多相關項目、活動、書籍、資料和宣傳品。我在網上發現IAU的天文教育委員會免費提供相關資料給天文館人員,隨即發郵件申請,沒想到他們給我寄了滿滿一箱書、資料和紀念品。我將大部分物品轉送給李元先生,他憑借敏銳的判斷力,從中挑選出部分書籍,推動其翻譯成中文版,進一步拓寬了國內天文愛好者的視野。
三
心懷熱愛,筆耕不綴
回顧李元先生的科普創作生涯,《到宇宙去旅行》意義非凡,這個在北京天文館1957年開館時上演并表演了半個世紀、觀眾現場觀看超過一千萬人次的節目,正是由他編寫并表演的,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1958年,北京出版社曾將這一節目的演講詞單獨出版。2002年,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以“到宇宙去旅行”為名,出版了李元先生科普文集。這本書憑借豐富的內容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榮獲2003年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二等獎,其典藏版(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版)收入“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
2012年,在李元先生的主持下,人民郵電出版社開始出版《到宇宙去旅行》叢書,至今共收錄與天文科普相關的原創作品和譯作共十余部。在李元先生的心中,天文館和天文臺始終是他一生的摯愛,他心心念念地想寫一本關于天文館和天文臺的書。從構思之初,他就主導并提出對這本書的設想。李元先生邀請我和陳丹老師一起負責天文館的內容,同時邀請趙復垣老師負責天文臺的部分。為了讓這本書達到理想的效果,李元先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親手書寫目錄和大綱,毫無保留地拿出多年珍藏的珍貴資料和圖片,這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素材,成為書中不可或缺的亮點。經過多年的醞釀和打磨,在與出版社多次討論和更改方案后,這本凝聚著李元先生畢生心血的《通往宇宙的窗口——走進世界著名天文館和天文臺》一書,終于在2021年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遺憾的是,李元先生沒能等到付梓之日。但他的這份執著與熱愛,永遠鐫刻在字里行間,繼續指引著更多人走進天文館和天文臺,探索宇宙的奧秘。
《通往宇宙的窗口——世界著名天文館和天文臺》圖書封面
四
亦師亦友,薪火相傳
作為天文館的前輩和天文科普社會活動家,李元先生熱衷提攜年輕人。就我個人來說,能踏上天文科普道路,也是多虧了李元先生的指點和鼓勵。2000年2月,紐約羅斯地球和太空中心的新海登天文館開幕。無論從設備還是建筑,它都是面向21世紀的新天文館,在全世界的天文館界引起很大反響。起初,我在撰寫介紹性文章時,將新海登天文館的名字翻譯成“玫瑰中心”,李元先生提出應為“羅斯中心”,這樣可以讓天文館的名稱得以準確傳遞。在李元先生的鼓勵下,我陸續翻譯撰寫了多篇文章,刊登在《天文愛好者》和《科技新時代》等刊物上。
2003年,正值天文館和天象儀誕生80周年,李元先生敏銳地抓住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好時機,邀請我共同撰寫《天文館誕生80年》和《天象儀80年變遷》兩篇文章。在創作過程中,他不僅提供了很多珍貴和精美的圖片,還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提出了很多頗有見地的建議。最終,這兩篇介紹世界著名天文館和天象儀發展歷程的文章分別刊登在《天文愛好者》雜志2003年第5期和第6期,為廣大天文愛好者呈現了一場知識盛宴。
五
星辰長明,科普永恒
1925年5月7日,世界上第一個天文館在德國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對公眾開放。一個月后,中國山西誕生了一位與天文館事業結下不解之緣的傳奇人物——李元先生。2025年正值世界首個天文館誕生百年,也是李元先生誕辰100周年。這跨越時空的巧合,仿佛是宇宙書寫的一段奇妙緣分,讓人不禁感嘆:李元先生真是為天文館而生的!
李元先生的早期生涯奠定了他未來的科普之路,而他對于天文的熱愛最終促成他參與創建了北京天文館,成為中國天文科普的拓荒者。從參與創建北京天文館到推動中國天文館事業走向繁榮,李元先生的每一步都鐫刻著對科學的敬畏與對公眾的責任。他用一生證明:科普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點燃好奇心的火種。
他不僅被授予“中國天文館事業先驅者”的殊榮,更因卓越貢獻獲得國際小行星命名。如今,“李元星”在浩瀚宇宙中永恒閃耀,見證著他曾為之奮斗的事業——中國天文館事業蓬勃發展,科普之光普照四方。
我們緬懷李元先生,更需傳承他的精神:以對歷史的敬畏守護科普遺產,以對創新的熱忱拓展傳播邊界。愿先生的理想如星辰長明,指引中國科普事業在廣袤宇宙中不斷探索,邁向更遼闊的未來。
作者簡介:
郭霞,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曾任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天文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擬刊發于《科普創作評論》2025年第2期,以最終印刷稿為準)
排版:沈 丹
編輯:齊 鈺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