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戳上方藍字「李子說」關注
公元 757 年(唐至德二年),因避諱安祿山叛亂,唐朝大規模更改地名,除桐城縣外,以下城市也在同年更名:
1.盛唐郡(今安徽安慶)
原稱同安郡,至德二年與同安縣(今桐城)同時更名,取 “盛唐氣象” 之意,象征唐朝復興。同安郡更名與桐城縣更名直接關聯,體現了地方行政體系對中央政治指令的響應。
2.東莞(今廣東東莞)
原稱寶安縣,至德二年因避 “安” 字諱,取境內盛產莞草之意更名為東莞縣。這一改名與桐城縣更名同屬安史之亂期間中央政權對地名的系統性調整。
3.寶雞(今陜西寶雞)
原稱陳倉縣,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末楚漢相爭時,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從陳倉道奇襲關中,奠定了劉邦爭霸的基礎,陳倉道即為此地。唐至德二年因 “神雞啼鳴” 的祥瑞傳說,結合平定叛亂的政治寓意,唐肅宗將其更名為寶雞縣。此改名與桐城縣更名均體現了唐廷通過地名重塑天命正統的意圖。
4.鳳翔(今陜西鳳翔)
原稱雍縣,至德二年析置天興縣,并改雍縣為鳳翔縣,寓意 “鳳凰來儀” 以彰顯中興氣象。同年十月,鳳翔升為西京,成為與長安、洛陽并列的政治中心。
5.建陵郡(今廣西桂林)
原稱始安郡,至德二年為避諱安祿山,取 “建立陵寢” 之意更名為建陵郡。這一改名與桐城縣更名同為安史之亂期間對地方行政區劃的調整。
這些城市的改名均圍繞 “安史之亂” 的政治背景展開,通過剔除 “安” 字、,賦予祥瑞寓意或強化正統象征,反映了唐王朝在平叛過程中重塑權威的努力。
?同年(757 年)與“安史之亂”中的幾個關鍵歷史節點同時發生:
?安慶緒弒父自立
同年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伙同嚴莊、宦官李豬兒謀殺,安慶緒隨即稱帝,改元載初。這一內亂導致叛軍內部權力更迭,為唐軍反攻創造了條件。
?唐軍收復長安與洛陽
九月,郭子儀率唐軍聯合回紇騎兵在香積寺(今陜西西安南)大敗叛軍,殲敵 6 萬余人,收復長安。十月,唐軍乘勝追擊,在陜郡(今河南三門峽)擊潰安慶緒主力,收復洛陽。兩京的收復成為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點。
?香積寺之戰
作為收復長安的決定性戰役,香積寺之戰以唐軍傷亡數萬人的代價徹底擊敗叛軍,被譽為 “唐朝版凡爾登戰役”。此役后,叛軍主力退守河北,唐朝逐漸掌握戰爭主動權。
這些事件均發生于公元 757 年,與桐城縣更名同屬安史之亂期間的重大政治軍事變動。桐城得名的直接原因是 “忌安祿山叛唐,除去郡縣名稱中的‘安’字”,反映了當時唐朝中央對叛亂的政治回應。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推薦點讀?
更多原創請關注『李子說』公眾號
價值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