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解放軍報
本文刊于6月11日 解放軍報06版
善用現地教學勵志育人
■方立波
陸軍某旅在紅旗渠畔開設思政課堂,某學院組織學員重走黃洋界挑糧小道……近年來,全軍部隊依托駐地紅色資源打造教育陣地,根據場合創新教育方式,結合場景提升教育效果,通過形式多樣的現地教學,不斷讓思想政治教育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取得良好效果。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現地教學所具有的“氛圍感”,本質是通過環境營造、情境再現、情感共鳴的有機融合,使受教育者擁有沉浸式的教育體驗。一件件文物承載著厚重歷史,一處處革命舊址訴說著精神密碼……這種現地教學突破平面說教,突破傳統課堂的時空局限,將歷史場景與現實實踐有機結合,既通過實物實景實現理論具象化,又借助互動體驗深化精神認知,能夠有效改變“你講我聽”的單向灌輸模式,提升教育的生動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現地教學最大的優點在于,它能讓人感受到教學內容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教育的基本評價標尺。當前,少數單位在現地教學實踐中,還存在“重場景輕內容”的傾向,有的片面追求聲光電技術堆砌,卻忽視教育主題的深度挖掘;有的將現地教學簡單等同于參觀游覽,未能實現理論認知與實踐體悟的有機統一。這些問題導致現地教學“含金量”不足,沒有真正觸動官兵思想,實現情感的共鳴。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味同嚼蠟,就難以下咽;有滋有味,方能引人入勝。搞好現地教學,應緊跟時代步伐,緊扣官兵脈搏,多一些模擬式、體驗式教育,少一些說教式、命令式灌輸,多從受教育者的角度設計教育課堂;應充分挖掘現地教育資源,結合部隊任務特點和駐地文化特色,將教育課堂延伸到紅色舊址、訓練一線、任務現場,因地制宜,在現實場景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奔赴;應善于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改進施教方法,通過VR、AR等技術構建“沉浸式+互動式”教學場景,充分調動官兵參與教育、主動思考的積極性。
來源│光榮e家 (ID:plaefamily)
編審│洪玉生
責編│童祖靜
編輯│苗 昇
郵箱│grejwx@163.com
刊期│2839 期
動動小手,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