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帶娃去逛商場,看到這樣一幕。
商場中間停了一輛車,大家可以隨意涂鴉。
一個小男孩也很想拿畫筆去畫,媽媽擔心把衣服搞臟,直接拒絕了。
小男孩直接“啪”坐地上滾了起來,衣服上瞬間沾滿各種顏色,嘴里大喊著:“我就要,就要畫。”
媽媽看到臟了的衣服,一下就上頭了。
指著孩子一聲吼:“我數到三,你再不起來別逼我動手。”
看到媽媽生氣的樣子,孩子人雖然爬了起來,但還是在哭哭啼啼。
本來出來逛街是很開心、很放松的時候,因為這件事兩個人都變得很不開心。
身為父母,肯定都經歷過類似的場景。
孩子不分場合的哭鬧、發脾氣,我們總是習慣用威脅、哄騙的手段,自己情緒失控,以暴制暴。
第一想法就是阻止孩子“發脾氣”,希望孩子“聽話”。
但其實,孩子的情緒有時候就是他們的語言,憤怒和開心一樣,都是一種情緒,是孩子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反饋。
比起阻止孩子生氣,教會孩子“好好生氣”才是聰明家長的選擇。
下面分享3個小技巧,跟孩子實踐起來,教會孩子好好生氣。
技巧一:命名情緒,承認孩子的感受
情緒管理猶如治水,宜疏不宜堵。
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寫過這樣一段話:
“孩子的情緒就像流動的水,源頭是他的內心。
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么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頭。
這也意味著孩子將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如果孩子總是要求不準哭,不準發脾氣,這就意味著需要孩子向內消化情緒。
積壓多了,總有爆發的那一天。
當孩子有小情緒的時候,別著急指責和阻止。
不妨給孩子做個示范,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妹妹沒有經過你的允許就用了你的水杯,你感到很生氣,對嗎?
父母的職責不是讓孩子永遠開心,而是教會孩子面對各種不舒服感受時如何做。
孩子撒潑打滾,很多時候是因為他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沒有人教他去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平時,可以給孩子做示范,告訴孩子什么是憤怒,什么是委屈,什么是嫉妒……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當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孩子的情緒腦也慢慢回到理智腦的狀態。
技巧二:慢慢釋放情緒,而不是爆發
生氣可以,但是大喊大叫,撒潑打滾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傷害他人,傷害自己更是不對的。
我知道你很生氣,肯定孩子情緒。
我們從1數到10,來個深呼吸給情緒來個暫停鍵。
當我們自己感到生氣的時候,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告訴孩子:“媽媽現在有點生氣,不能跟你好好溝通,我需要進房間冷靜一下,等我冷靜后我們再來處理。”
然后用合適的方法把情緒宣泄出來,比如深呼吸、去散步、丟枕頭、唱歌……
情緒有了出口,自然就不容易決堤。
技巧三: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允許孩子生氣就意味著要滿足孩子提出的各種需求嗎?
那當然不是的。
孩子的需求不一定都要滿足,尤其是不合理的需求。
而在憤怒之下說出的解決辦法更加消極、激烈。
但有些不合理的需求無法滿足,情緒也只能自我消化。
更多的是提升孩子解決沖突的能力,而不是情緒化哭鬧。
比如:“我覺得你可以和媽媽表達,我真的很想體驗一下在車上涂鴉的感覺,我保證會小心不把衣服弄臟,或者我就涂鴉幾筆。”
或者引導孩子去思考,那你覺得有什么辦法能讓媽媽改變主意嗎?
當孩子嘗到溝通帶來的甜頭,習慣冷靜的表達情緒,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好好生氣”。
情緒穩定不是不發脾氣,而是能順暢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所以,生氣有情緒是情感發展的必然,每個人每個年齡段都會遇到。
情緒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只有讀懂情緒背后的訴求,才能走出情緒的泥潭,成為情緒的主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