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石刻的消息,火遍了全網。
6月8日,中國社科院的考古專家發文稱,在青海黃河源發現2200年前,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的石刻。消息傳開后,迅速引發公眾關注并引發熱議。有專家質疑這次的發現涉嫌造假,也有網友質疑是當地是為了發展旅游。6月9日,青海考古部門、瑪多縣政府部門就相關問題回應了媒體。
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8日在《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證古代“昆侖”的地理位置——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采藥昆侖”石刻》一文。該文介紹,近期,考古工作者在扎陵湖北岸的田野調查中,發現一處37字秦代摩崖石刻題記。這一黃河源石刻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留下的唯一一處還現存于原址的刻石,同時也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意義十分重大。
據仝濤文章所述,這處黃河源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處凸出的玄武巖基部,石刻為摩崖之屬,刻文巖壁為中間高、兩端低的菱形,壁面總長82厘米,最寬處30厘米。巖壁表面上方有輕微剝蝕,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壁面磨蝕風化較為嚴重,下方有多處殘損剝落。按照巖石不規則的自然壁面,自右向左、自上而下鑿刻文字,共計37字,分12行,每行2~5字,以3字一行居多。單字長5~7厘米,寬4.5~5.5厘米。
他稱,該石刻鐫刻字體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內容大意為:
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領一些方士,乘車前往昆侖山采摘長生不老藥。他們于該年三月己卯日到達此地(黃河源頭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約一百五十里(到達此行的終點)。
仝濤認為,石刻內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決了國人千古爭訟的關于“昆侖”“河源”的精確地望問題,記錄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后,遣使向昆侖山尋覓仙藥的歷史事實,補全了文獻記載的缺失。當年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內地使團之行,也實證了隋唐時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時期已經打通了最為關鍵的環節。
橙柿記者了解到,發文的專家仝濤,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歷年來,他主持的考古發掘項目,多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多位學者提出質疑
文章迅速引發巨大關注,很多人表示這是非常重大的發現,也有人對真實性提出質疑。
6月8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辛德勇發文《高度懷疑乃今人偽刻——石刻造假新高度》。“銘文若如釋文所釋,敝人高度懷疑乃今人偽刻,這是石刻造假新‘高度’。”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宗迪認為,《史記》記載秦始皇26年滅六國,始議帝號,稱皇帝。“這塊刻石稱五大夫26年3月到達河源……秦人出發,最晚當在始皇25年的冬天或者秋天,此時嬴政還沒有稱皇帝號呢。那么,遠在黃河源的五大夫,是如何提前預見到秦始皇稱皇帝的?
“秦代方士早不去晚不去,專門挑寒冬天氣上路去河源采藥,是去采冬蟲夏草呢?還是去送死呢?”
學者胡文輝提出,真正的疑點是石刻上看似很普通的動詞——“采藥”。“‘采藥’一詞,在現在看起來,自然是古代的詞匯,但它實際上并不見于先秦乃至西漢的文獻……”
還有不少人質疑,這很可能是當地為了開發旅游而故弄玄機。
有專家認為不是造假
有消息說,這一石刻早幾年就曾被青海師大地理科學學院侯光良教授發現。
據侯光良教授回憶,2020年7月,在扎陵湖北岸距離湖邊幾百米的凸起巖石上,“看到的東西讓我大吃一驚。直接是漢字,而且是篆體,我頭一昏,這地方怎么能發現這東西呢。再仔細一看上面有皇字,非常興奮,連忙拍照記錄,回來進行整理研究,并上報相關單位……”
侯光良教授認為,首先這是古代遺物,不存在偽造。其次這個石刻是國家行為,并非個人之力所能完成,字體造詣深厚,非常規范,并有車行到達非常遙遠的河源……
但侯光良教授更傾向于認為,石刻是元代或清代的。
6月9日上午,一名接近前述黃河源石刻考古隊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對于該石刻的很多相關問題,如字形字義、秦代歷法、經行路線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據了解研究者都已進行過“窮盡式”的搜索和論證。
石刻線描圖及釋讀。來源:微信公眾號光明文化記憶
這名人士介紹,石刻和巖畫不一樣,巖畫畫一個動物、一頭牛,可能五千年前長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不太好判斷年代。但是石刻題記有當時朝代獨有的文字和寫法,年代特征是很明顯的。小篆流行于秦代和西漢前期,后來逐漸消失不用。此外石刻中的鐵證之一——“大夫”的“合文”寫法,是流行于戰國——秦代的書寫方式,后世非常罕見。“昆侖”中的“侖”字寫法也是典型的秦代特征,偏旁為阜旁,寫作“陯”,只有秦漢時期才這樣寫,比如湖南出的里耶秦簡中的“侖”字,與石刻中的寫法完全相同。西漢以后這兩個字就寫為山旁了。這些都是判斷為秦代石刻的有力證據。另外,古代“昆侖”是連寫的,“陯”字一出現一般就是指昆侖了,即便“昆”字不完整,也不妨礙釋讀為昆侖,畢竟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河出昆侖”的黃河源,近旁的巴顏喀拉山,之前已有不少歷史地理學者論證為先秦時期的昆侖山。
“如果是造假的人,需要知道秦朝是這么個寫法,還不能摻入后代用的字,這需要有多么淵博的學識,得潛心做多少研究工作才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水準。而且,這方石刻發現于荒無人煙的高海拔曠野無人區,有的人輕易到此地還會有生命危險,造假的成本太高了,也缺乏合理的動機。”上述人士表示。
該人士稱,目前對于此石刻存在諸多的質疑和討論,其并不意外,“因為這是個非同小可的發現,要改變歷史、改變學界此前的很多既有認識,需要花一些時間,也需要更多專家學者親臨現場去考察和分析”。他還稱,這對于黃河源區當地而言,可能是從未有過的關注熱度,有這么一個事件、這樣一個契機,對當地文化的發展、文物的保護都是一件很有利的事情。
當地回應
就網上質疑的聲音,瑪多縣當地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和橙柿記者進行了交流:像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種核心腹地,是禁止旅游開發的。因此,不存在為開發旅游而故意造個石刻。
瑪多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橙柿記者,“我們在網上也了解到這個情況,在進一步經過政府方面具體認定后,再去宣傳報道。”
“相關信息我們會跟專業的同志溝通,進一步確認之后,也會通過官方去辟謠的。”
有網友建議:對于這塊石刻的真實性與背景,希望專家通過金石學比對、地層學調查等手段進一步驗證。
關于鋪天蓋地對此次發現的質疑和爭論,小編認為,這并非是件壞事。真相總是越辯越明,事實總是越論越清,質疑和討論反而有助于推動進一步深入研究。有時候,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存在,畢竟質疑不等同于反對,順從也不一定正確。
來源:綜合自橙柿互動·都市快報、澎湃新聞等
添加小編微信可進行業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