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普羅旺斯推廣署的協調和組織下,部分在法中文媒體參訪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現場,詳細參訪工程進度,了解其意義,特別是中國對這一項目的貢獻。ITER副總干事羅德隆會見記者并對項目進行了介紹。
羅德隆副總干事向記者介紹ITER項目情況。
作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ITER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可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又稱“人造太陽”。這一項目由中國和歐盟、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和美國等共同資助實施,數千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為這一項目努力。普羅旺斯推廣署深為這一項目落戶普羅旺斯地區而自豪,他們認為,ITER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技術的復雜性,還在于其在政治變局中得以維持的國際合作框架,其超越地緣政治取得的成就尤其讓人感奮。特別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的情況下,大家還可以共同為人類和平遠景作共同努力,成為人類發展的希望之一。
已完成安裝的真空室模塊。
ITER計劃是迄今為止中國以全權、平等伙伴身份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和研究合作項目。自2006年正式簽約加入ITER組織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承擔了多個采購包的制造任務,涉及磁體支撐系統、磁體饋線系統、電源系統、輝光放電清洗系統、氣體注入系統、可耐受極高溫的反應堆堆芯“第一壁”等核心關鍵部件。中方特別在ITER安裝中承擔重要作用,在安裝其“心臟”——托卡馬克裝置這一核心設備成功之后,得到ITER組織的高度稱贊,又再次將ITER核心設備的安裝任務——真空室模塊組裝任務交給由ITER組織與中核集團中核工程牽頭的中法聯合體。
正在興建中的
ITER。(
ITER提供
據介紹,中方已經完成的項目包括: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ASIPP)負責為托卡馬克磁系統制造18個校正線圈,已經交付。托卡馬克大型環形場線圈(垂直)將安裝在由西南物理研究院制造的“重力支撐”上。18個支撐現已全部安裝在裝配內。2023年內基本完成全部物項交付。極向場線圈#6 是根據歐洲合同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ASIPP) 制造的。400噸重的環形磁體于2020年6月交付ITER,2021年4月安裝到總裝坑。保定天威保變電氣有限公司為脈沖電網制造。它在抵達時受到了ITER理事會的歡迎。目前脈沖高壓變電站設備全部交付現場并完成安裝和通電。中國負責采購50%的真空容器內壁屏蔽包層。在2018年進行原型驗證后,目前正在進行大約30種主要設計變體的220個模塊的系列制造。位于合肥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正在制造1,600 多噸用于磁體饋線的設備,已經完成產品制造,并交付給ITER,正由TAC1開展安裝工作。由榮信電力電子有限公司(RXPE)制造的ITER無功功率補償和諧波濾波系統是世界上最大的系統之一。全部設備已經完成安裝并通過低壓測試。中國核工業建設二十三有限公司制造了將不同種類的氣體從氚工廠輸送到真空室的注氣系統復合管道。目前已全部完成交付,正在進行安裝。合肥等離子體所研制的極向場磁體變流器系統部件已經完成現場安裝,即將開展設備調試。中方負責的診斷相關項目取得積極進展,逐步從初步設計轉入最終設計和生產制造階段。
記者團在安裝現場。
羅德隆表示,2025年3月28日,真空室第七區段模塊組裝完成,ITER正逐步變成現實。ITER前副總干事、科學與組織工程部總負責人阿蘭·貝庫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高度中國核聚變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對ITER的貢獻。中國工程人員有效的工作方式,極大推動了ITER的工程進度。
根據各方簽署的ITER協定,ITER計劃將分四個階段:建造期(10年)、運行期(20年)、去活化期(5年)以及退役期(東道國法國自主安排);2016年批準的ITER計劃的進度為:ITER托克馬克裝置的第一等離子體最早將于2025年12月實現(目前已經不可能),氘氚燃燒核反應試驗將于2035年開始;目前IO正在對ITER的進度做必要的調整和修改,新的基準(New Baseline) 已報2024年ITER理事會審核(待批準)。
(歐洲時報記者黃冠杰普羅旺斯圖文報道)
編輯:一然
(轉載請注明微信公眾號“向東向西eastwest8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